中国科学家的共同信念

中国科学家的共同信念

2004年,王大珩年届九旬,作为一位世界著名的光学家,他的左眼已经完全失明,右眼也只有很微弱的视力,光对于他更多的是存在在大脑中的色彩纷纭的记忆。王大珩的这番话也许可以作为他一生追求的注解:“我从小没有什么志向,只是想到自己是个中国人,就应该为自己的祖国多做些事情。至于做什么事情,我想得不多,也没怎么去想,反正遇到什么事情就做什么事情,就尽量做好什么事情,碰上有机会就发展,不丢掉机会就行。我后来之所以走上了科技救国的道路,完全是顺其自然的结果。搞上光学这个专业,也是偶然。我想既然搞上了这么个专业,就应该搞出点名堂。有一点我是很明确的,那就是,一个人活在世上,总应该有点精神。我觉得一个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看你一生到底是为我们的民族服务,还是为自己服务。”

中国“863计划”实施以来,有成千上万的科学家投入了各个领域的研究。他们以中国科学家特有的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创造出令世界惊异的科学奇迹。

我们想起了两段往事:

1955年历尽艰辛从美国回到祖国的钱学森,面对时任哈军工校长的陈赓大将问及的中国能不能造导弹的问题,钱学森充满自信地回答:“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人同样能造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

一天,军旅女作家马晓丽与一位青年科学家谈起王大珩,这位青年科学家说:“你发现没有,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在他们那一辈真正留过洋的老科学家中倒很少能找到崇洋媚外的心态,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告诉你,崇洋媚外与妄自尊大一样,绝对是一种盲目的心态,是非理性的。洋鬼子其实也同鲁迅先生笔下的土鬼一样,只听人说起、没见过时最可怕,待到真的面对面较量的时候,就说不上是谁怕谁了。”

“不信你可以去访一访王大珩先生,或者随便访访哪一位从国外回来的老一辈科学家都行,你不妨问问,他们可曾有过崇洋媚外的念头?”他很自信地笑了笑说,“我可以把话说在前头,他们绝对不会有的!”

于是马晓丽就去问王大珩,老人想都没想就用平淡的语气回答说:“没有,我们这些人好像都不大会有的。”

“为什么呢?”

“为什么?”老人这回很认真地思考了一下说,“可能是因为我们清楚哪些是该羡慕的,哪些是不该羡慕的吧。”

王大珩想了想又说:“还可能是我们了解他们,曾经与他们共过事,大家彼此彼此吧!”

“是不是因为你们曾经同他们面对面地较量过,知道他们不是对手呢?”马晓丽问。

老人微微笑了一下说:“这种事情不大好说。总之,有一点我们心里是很清楚很有底的,就是真正做起事情来,我们中国人绝不会比人家差。”

钱学森、王大珩、罗沛霖、袁隆平等中国科学家享誉世界,我们荣幸地拥有许多这样的科学家。

王大珩,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著名应用光学家,中国光学事业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1915年2月26日生于日本东京,原籍江苏苏州,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囯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48年回国。20世纪50年代,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锅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1986年3月,与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联名提出发展高技术的建议(“863计划”),还与王淦昌联名倡议并促成激光核聚变重大装备的建设。1992年与五位科学家倡议并促成中国工程院的成立。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11年7月21日,在北京逝世。

王淦昌,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实验原子核物理、宇宙射线及基本粒子物理研究事业的先驱和开拓者。1907年5月18日出生于江苏常熟,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在德国柏林大学获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61年奉命研制核武器,隐姓埋名17年,参与我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为我国核武器研制做出了巨大贡献。1982年,因为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8年12月10日,王淦昌在北京逝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陈芳允,中国共产党党员,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1916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台州黄岩,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机械系,一年后转入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8年获国防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9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长期从事无线电电子学及电子和空间系统工程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工作,著有《无线电电子学的新发展》《卫星测控手册》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2000年4月29日,陈芳允院士逝世。

杨嘉墀,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空间自动控制学家、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19年7月16日出生于江苏吴江,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留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后,致力于中国自动化技术和航天技术的研究发展,参与制订了中国空间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并参加了“东方红一号”等卫星的总体及自动控制系统的研制。他多次参与中国空间计划方案论证工作,主持人造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发展,在三轴稳定的返回式卫星和科学探测卫星的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1999年9月,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6年6月11日,杨嘉墀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