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上巅峰之后

攀上巅峰之后

1977年黄昆院士是被邓小平同志亲自点将担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的,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科技界的轶事。当时黄昆有很大的思想包袱,深感自己的条件和所长的岗位很不相称。大约一年后他写了一封请辞信上报给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方毅,说明自己不能适应领导工作。没过几天,方毅院长传达了邓小平同志的指示:要他当所长就是要他进所直接到实验室去。没什么可说的,他“只有丢掉包袱,尽自己能力做好所的业务工作”。

在30岁左右和这以后做出奠基性和开创性的科研、教学工作之后,黄昆以近60岁的年纪又担当起研究所一把手的重任,这在中国科技界是少见的,对于黄昆理所当然是严峻的挑战。

许多年后年届八旬的黄昆回忆,他对全所只做过一次正式口头讲话,占用约20分钟,讲了对全所科研工作的几点意见。对于担任半导体研究所所长的六年,黄昆的回忆中留下的是“当时不懂……”“当时并未预见到……”“对此我曾感到失望……”之类的。有一件事黄昆印象深刻,那就是为理论小组讲课,“使我大吃一惊的是,一开始讲,各室自发地就有好几十人来听讲,以至于讲课只能安排在屋顶的平台上进行,听讲人一连几个小时坐在马扎上听课。这个讲课活动进行了一年,充分显示了所内人员主动要求学习的热情”。

那么黄昆的所长当得究竟怎么样呢?黄昆走马上任时正是千头万绪百废待兴的时候,半导体所专门成立了进行基础理论研究的半导体物理研究室,但是集中了原有的理论骨干也不过九个人。黄昆让半导体物理室为他准备了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此后他有了两个办公地点:所长办公室和半导体物理室。黄昆建议全所每年至少要编出一本学术工作报告年刊。编写工作开始后,黄昆不但要审查论文,还成了年刊英文版的翻译和校对。他乐滋滋地说,这是我给自己揽的活儿,也算是自讨苦吃吧。

朱邦芬教授是这样评价黄昆院士担任所长的作为的:在黄昆的带动下,半导体所的学术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培养了一个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学术空气活跃的半导体物理研究室集体。正如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张立纲的评价:这次回来看,别的不谈,在量子阱物理领域中,国内有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尤其是半导体所,在这方面物理班子又颇具有规模,我想不亚于任何其他一处。

黄昆以身作则亲临科研一线,针对国际上在多声子无辐射跃迁理论中出现的疑难问题,重新开展了研究,终于证明在消除康登近似带来的不自洽性后,绝热近似与静态耦合是等价的。1983年黄昆提出的无辐射跃迁理论的多声子模型,更进一步发展了无辐射跃迁理论。黄昆与朱邦芬提出的计算超晶格光学声子模式的模型,以及类体模的解析表达式,被国际上称为“黄-朱模型”。

黄昆作为学术带头人,半导体所在多声子跃迁理论和量子阱超晶格理论方面取得了新的成就,成立了我国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创并发展了我国在材料科学和固体物理学崭新领域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