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高压环境的人——记耐压结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

选择高压环境的人——记耐压结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芑南

6000米以下的深海,漆黑、死寂,在这里,人会感到时间的停滞,仿佛世界上只剩下自己。

6000米以下的深海仍涌动着方向莫辨的洋流。在海洋中每下潜10米,每平方厘米至少增加1公斤的压力,不难计算,在6000米以下的深海,一个表面积3平方厘米的玻璃球将承受近2吨的压力,一个表面积1平方米的人将承受超过6000吨的压力,这种压力足以让任何闯入这个禁区的陆地动物灵魂出窍。

徐芑南便是与这种深海环境打交道的人。

深海的沉重压力,不管是真实的还是模拟的,不是作用在徐芑南的身上,而是作用在他的精神上。多年来与重压的抗争成就了他的事业,也成全了他思考缜密、热情如火、办事干练的风格。

几天前,他刚刚捧回了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授予他领导的研究集体的集体先进一等奖,以及授予他本人的个人先进一等奖。他和他的科学家集体出色地完成了“863计划”、“八五”重点攻关项目——6000米深海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的设计、建造和太平洋深海试验,而徐芑南是这个项目的总设计师

近年,开发海底锰结核这一重要矿产资源已成为各国争相下大力气竞争的领域,谁有本事摸清联合国海底管理委员会划定的海域的海底锰结核状况,谁就有权开采;谁摸不清资源的底数,不但无法下手开采,还得将相当部分海域交回联合国。于是摸清划给我国的15万平方公里海域海底锰结核的丰度、海底地形、地质状况,为进一步投入开采做好准备,就成为“863计划”自动化领域中的“重中之重”。摸清锰结核底数之后,中国还得将15万平方公里海底面积的一半交还联合国。如何让自己能够留下的7.5万平方公里海底是锰结核的富矿,靠什么摸清家底,成为摆在徐芑南和他的科学家集体面前的重大课题。

要深入太平洋洋底,没有深潜水下机器人不行,仅能下潜几百米、两三千米也不行,这种深潜水下机器人必须能深潜6000米以下,这样才能在相应海域海底执行勘察作业,而且有了这样的水下机器人,在全球97%的海洋洋底,我们就能畅行无阻了。

这种水下机器人必须是全自动、智能化的,深海条件不允许它用电缆与母船相连。几个有能力研制6000米深海机器人的发达国家,都发生过深海机器人泥牛入海一去无消息的丢失事故

作为总设计师,徐芑南深知无缆自治水下机器人是当今高技术的密集体,涉及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水中通信、水声技术、新能源、新技术和深潜技术等高技术领域。这种水下机器人除必须克服一般水下恶劣环境外,还要抗住60兆帕的巨大水压,相当于一只手掌上叠了50辆小轿车,研制难度可以想见。

徐芑南的确不像一个多年在巨大压力下生活的人,他用迅速、有力的手势协助表达了这样的思索:这种机器人的研制显示了一个国家高技术的总体实力,对开采我国深海多金属结核矿,开发我国海洋资源、维护我国海洋权益都有着重要意义。

徐芑南已年过六旬,多年从事国防科技研究养成了他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和组织科研大战役的才能。他精通水下结构,在深海机器人研制过程中也尽可能发挥每个专家的长处。他相信“最优化”的设计,谁是拧螺丝的人,螺丝是谁管的,谁对螺丝的责任就最大。在这种情况下他常常会激动起来:试验就要开始,徐芑南当着每个人的面,一个人一个人地问:

“你负责的是什么?”

“为了保证性能可靠,你采取了什么措施?”

在这种时候他是不讲情面的,他们不能在深海机器人丢失以后望洋兴叹。

终于,深海机器人像驯服尽职的海豚,在太平洋底按着科学家们的意愿采集了大量资料、数据后,又高兴地浮现在徐芑南和他的同事们面前。

两个多月的海上试验,每天徐芑南都吐得一塌糊涂。

试验队出海前,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朱丽兰专门发来了慰问信,试验结束后,她又亲自到机场迎接试验队。

1997年4月下旬,我在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七院七〇二所访问徐芑南的时候,得知这位著名舰船工程专家已被提名候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想,这是对这位选择高压环境、研究耐压结构的科学家的生涯的公正回报。

徐芑南,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深潜技术的开拓者和著名专家之一,“蛟龙”号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1936年3月4日出生于浙江宁波,195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早年主持创建的迄今我国最大的深海模拟实验设备和潜艇圆柱耐压壳结构强度稳定实验技术,已成为各种潜艇、水中兵器和深潜结构研制所必不可少的手段,为我国向深海进军奠定了基础。80年代末作为总设计师成功地研制了300米仿人型常压潜水器,载人或无人双功能常压潜器,600米重型缆控作业型无人潜器,6000米自治水下机器人;任副总设计师研制成“863计划”1000米无缆水下机器人,为我国深潜器高技术赶上国际先进水平做出了贡献。任总设计师设计的“蛟龙”号于2012年连续创造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当前下潜最大深度达到7062.68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