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样的“中国精神”

一样的“中国精神”

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矢志不渝、百折不挠是中国人的传统精神,也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写照。人们至今还记得陈景润身居斗室全神贯注破解“哥德巴赫猜想”的故事,吴文俊和袁隆平的科研历程何尝不是艰辛备尝。

曾在20世纪80年代与吴文俊进行同一课题研究的数学家石赫有过这样的回忆:10多年来,吴文俊身体力行,义无反顾地在数学机械化的征途上奋勇拼搏,努力攀登。在近耳顺之年,他从头学习计算机语言,亲自在袖珍计算机和台式计算机上编制计算程序,尽尝了在微机上操作的甘苦。他的勤奋是惊人的,比如在利用HP-1000计算机进行研究的那段时间里,他的工作日程经常是这样安排的:清早,他来到机房外面等候开门,进入机房之后是八九个小时的不间断工作;下午5时左右,他步行回家吃饭,还要抓紧时间整理分析计算结果。傍晚7时左右,他又出现在机房工作至次日凌晨。有时深夜离开机房步行回家稍事休息,四五个小时之后,又在清晨等候机房开门。他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周而复始,精力过人地工作着。在他工作的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所,他的上机时间遥居全所之冠。几经风雨,几度春秋,艰难的探索,执着的追求,非凡的努力,终于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袁隆平和吴文俊尽管研究的领域不同,但“虽九死犹未悔”的中国精神却是一致的。

袁隆平在1964年夏天发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过程,已经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要进行杂交水稻研究就得先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作为培育不育系的试验材料。袁隆平为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开始了一场考验信念、意志和耐心的特殊战斗”。

袁隆平的好友谢长江在同忆这段往事时说,1964年的夏天骄阳似火,早稻正在扬花吐穗,袁隆平来到安江农场的稻田里,一垄垄、一行行地寻找着。他不停地用放大镜在扬花的稻穗上观察。一连七八天一无所获,时间从他晒得脱皮的痛苦中匆匆而过。袁隆平感受到这一工作的艰巨性,但他仍然充满信心。到了第八天,袁隆平改变了战术,决定一穗一穗寻找,这无疑又增加了劳动强度。就这样,他头顶烈日,脚踩烂泥,弯腰驼背地在稻田里寻找雄性不育株。第十三天,过度劳累使他觉得自己疲惫到了极点,他头晕目眩,两腿疲惫得站立不稳。回家后他鞋没脱,脚没洗,便一头倒在床上。

已经是袁隆平下决心寻找雄性不育株的第十六天,中午已过,他仍空着肚子穿梭在稻田里。猛然间,袁隆平感到天旋地转,两眼直冒金星,他中暑了。他取下水壶喝了几口水才觉好些。一年一度的稻谷扬花季节转瞬就过去了,时间不等人。袁隆平抖擞精神从田埂上站起来。也就是在这时候,袁隆平被汗水浸湿的眼睛盯住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不就是他16天来苦心寻找的水稻雄性不育株吗?这个重大发现导致了《水稻的雄性不育性》论文的问世。这篇论文的发表,不仅证明了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是科学的,也迈开了中国研究杂交水稻的第一步,它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号角。

我们不难想到,没有吴文俊在机房中通宵达旦的日日夜夜,没有袁隆平在水稻田中苦苦探寻的每时每刻,他们要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不可想象的。他们正因为将“中国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才得以在世界相关科学领域向顶峰攀登的过程中,走在了最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