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棒的航天器结构件和永磁体
阿尔法磁谱仪是人类发射上太空的第一个物理探测器,中国科学家是这项研究的最早发起者。
首次升入太空的阿尔法磁谱仪-01,其核心部分的永磁体是中国制造的。作为阿尔法磁谱仪-01中国方面的技术负责人,唐孝威院士同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一起,采用高技术为阿尔法磁谱仪设计研制了机械结构和反符合计数器,其探测效率达到了99.99%以上。
阿尔法磁谱仪主要由以下各部分组成:永磁体、上下各两层的闪烁体、紧贴永磁体内壁的反符合计数器、内层的六层硅微条探测器等。它的主体结构是永磁体,由钕铁硼材料制成的永磁体提供了磁场条件。该磁铁直径1.2米、长0.8米、重2吨、磁场强度为1500高斯,能长期在太空稳定运行。此外,它的漏磁非常小,磁二极矩几乎为零。阿尔法磁谱仪中安装了多种探测器。其中,硅微条探测器的作用在于测量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行轨道;闪烁体探测器可用于测量带电粒子的飞行时间,由此可以知道粒子的飞行速度;反符合计数器用于排除从侧面进入磁场的不需要记录的粒子;切连科夫探测器将根据速度鉴别不同粒子。根据磁场反应的粒子电荷以及粒子的轨迹、速度、质量等信息,进而可以推断粒子的正与反。阿尔法磁谱仪-01的最关键部件——永磁体系统是由中国科学家研制的。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承担了阿尔法磁谱仪永磁体系统(含反符合计数器初样)研制项目,内容包括:用高性能钕铁硼材料研制的阿尔法磁谱仪大型永磁体,先后共研制了四台永磁体;用于支撑大型永磁体和整个探测器的阿尔法磁谱仪主结构,先后共研制了三个主结构件;研制反符合计数器初样,并参加了飞行件的设计、研制和测试。
阿尔法磁谱仪永磁体在设计时提出了“无铁、无磁漏、无二极矩”的“三无设计原则”,采用永磁魔环结构,具有漏磁小、磁场强和二极矩小等特点,飞行磁体中心磁场达到1500高斯;主结构为双层薄壳,自重0.3吨,支撑重达1.865吨的永磁体及整个探测器,并经受了起飞和降落时巨大的加速度和剧烈振动;反符合计数器位于主结构内壁,用于识别从探测器侧面进入阿尔法磁谱仪的粒子,探测效率达99.99%以上。
1998年6月3日凌晨,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守在电视机前,等待载着阿尔法磁谱仪随“发现”号航天飞机升空那一刻的到来,世人瞩目的阿尔法磁谱仪核心部件永磁体就出自他们之手。在大洋彼岸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丁肇中教授在交谈中多次提及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电工研究所和航天一院,称赞“中国科学家的工作很重要”。
阿尔法磁谱仪永磁体系统研制成功及首次安全飞行,表明中国在永磁体、航天器结构件研制以及高能物理研究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永磁体制造技术、钕铁硼材料研制、航天器设计和制造技术以及粒子物理探测技术的发展;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等推广其科研成果,拓宽在工农业、医疗卫生、航天航空、高能物理等行业的应用、成果转化以及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