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云上海似怀——记“远望”号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学彦

许学彦对我说,他生活得很平淡。
这是在他窗口朝向黄浦江的办公室里,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江风飒飒地吹动着窗帘,在窗口远眺浦东,这4月底暮春的清风吹拂脸上,令人心旷神怡。他刚从北京返回上海,此行他是以中国科学院老院士的身份去提名推荐新院士,显然他对新推荐的院士是满意的。
我努力去理解许学彦所说“平淡”的含义。
他一般不写什么心得、体会、回忆一类文字,要是偶然写上几页,也从不保存。几年前,有关方面请院士们撰写《院士自述》,他终于动笔写了,寄出去了,但是对方来信说没有收到,请他再寄一份。可是许学彦没有留底儿。至今厚厚几大部《院士自述》中关于许学彦院士的仍为“阙如”。这就是我在《院士自述》中没有找到许学彦院士的“自述”的原因。这些大概能理解为“平淡”?
许学彦说,他身体不大好,走路像走在棉花上,现在颈椎有骨质增生,心脏也有问题,要说做些什么,不外开开评审会、设计方案审查会一类,做些拿主意的事情。这也许能理解为“平淡”?他说,他现在在思考民用船只发展动向方面的问题,看一些书籍,写了一些民用船只方面的文章。这也许也能归于“平淡”?
由他担任总设计师建造的我国第一艘万吨轮“东风”号、第一艘远洋航天综合测量船“远望”号、曾远征南极的“J121”远洋打捞救生船……许多令世界瞩目的科技成就,在这位院士心目中仿佛已成往事,可是这“平淡”吗?在交谈中,许学彦一句也没谈到这些。
许学彦十分兴奋地对我说,他正在看一本书,他用拇指和食指一比:“这么厚。”
“我很佩服作者!”许学彦感慨地说。
这本书所写的是关于航空母舰的设计和建造经费及后勤保障方面的设想。许学彦说,这本书的作者花了很长时间坚持研究,精神可贵。他说,航空母舰要买的话,人家给你的是很落后的,先进的人家也不卖。关于航空母舰,我不便向这位中国的舰船设计大师多问什么,但是我不难从他偶尔道出的“海洋国土”“群岛”一类词句中想象他思绪中很不平淡的那部分。
许学彦院士经常做一桩很“平淡”的事,这就是为那些热心国防建设的中学生们回信。许学彦常收到很多中学生的来信,为这些年轻人的爱国热忱所鼓舞,也感到欣慰。一位科学院院士与中学生交朋友,这多“平淡”!
这些热情如火的中学生写信给许学彦,表达他们从事舰船研究的热望,有的人还寄来了自己的设计构想:造条潜艇像鱼一样……许学彦郑重地摊开信纸认真地为中学生们回信,鼓励他们好好读书,做国家需要的品学兼优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许学彦童年不幸因细菌感染,左腿患严重的丹毒症,明显粗于右腿。他在左腿上裹上了几层绑腿抑制肿胀。我看到他从不到一张单人床板宽的弄堂口走出来,明显地跛脚,但他坚持认为“走路不稳是脑子里的问题”。
他很认真地对我说,他实际上不是很有本事,比起那些有本事的学长们,他只是“人生机遇比较好”;比起那些年轻人,自己只是经验丰富一些。
他还很认真地对我说,他也不算很勤奋,如果再勤奋一点儿就好了……
一声长鸣的汽笛声震荡黄浦江两岸,从许学彦位于大楼18层的办公室窗口俯身望去,一艘刚刚远涉重洋出访归来的新型导弹护卫舰,正徐徐进港。许学彦没有起身,他说,这是……像在介绍一位他熟知的老朋友。

时近正午,许学彦从办公桌一个抽屉中拿出一个黄色的饭盒,脚步蹒跚着走向楼梯,汇入和他一样手持饭盒的同事们中间。这也是很“平淡”的。
许学彦院士讲了一个多么“平淡”的故事啊!
许学彦,中国共产党党员,新中国造船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著名舰船研究设计专家。1924年5月11日出生于江苏武进。许学彦从小立志造船,高中毕业后进入重庆交通大学造船系学习,1948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1年开始船舶设计生涯,一生致力于船舶建造,历任中国舰船研究院708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等职。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6年3月10日,许学彦院士因病逝世。
他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海军重点、批量生产并出口的“62”型高速护卫艇,国家重点“718工程”中的主要三型船舶:远洋跟踪综合测量船队主测量船“远望”号、海洋调查船“向阳红10”号和远洋打捞救生船“J121”号,为我国造船工业进入国际市场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