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崛起要么沉沦

要么崛起要么沉沦

1986年的初春,一连几天,王大珩的思绪一直停留在刚刚结束的关于美国“星球大战计划”的研讨会上。

自里根总统的“星球大战”演说以后,国内各方面反响十分强烈。从1983年起,国家有关部门就开始多次组织专家学者,从各个方面对“星球大战计划”进行分析、研讨、论证。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从表面上看,“星球大战计划”只是一个主要针对苏联军事威胁的战略防御计划,但实质上美国是试图通过“星球大战计划”的实施,促进国防科技的发展,进而带动高新技术和国民经济的全面振兴,以确保美国在世界军事、政治、经济中的优势地位。换句话说,美国企图利用“星球大战计划”在高科技领域独占鳌头,最终达到抢占21世纪战略制高点的目的。在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上各方面的专家已达成了共识,但是,在我们应该采取什么对策这个问题上,却仍存在着分歧。一部分专家认为:我们也应该搞;理由是,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谁能把握住高科技领域发展方向,谁就有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优势,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这个机会。还有一种意见认为:从我们当前的国力来看,我国还不具备全面发展高科技的经济实力;现在美国人搞高科技,我们可以先搞短期见效的项目,等他们搞出来以后,我们也有了经济实力,就可以利用他们的成果了。世界上关于“星球大战”的话题已经沸沸扬扬地炒了整整两年。两年间,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1985年,整个世界几乎都行动起来了。各种各样应对“星球大战”的对策、计划纷纷出台,1985年也因此而成为举世瞩目的“星球大战年”。

从20世纪50年代便参加了“两弹一星”研制的王大珩,从来不认为最先进的科技能花钱买回来。聂荣臻元帅在《艰辛起步的我国“两弹”事业》一文中,这样评价王大珩的建树:值得一提的是,在解决光学精密机械方面的问题时,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在所长王大珩同志的领导下,做出了很大贡献。

当时间走到1986年的时候,中国面对的问题仍旧是,我们该做些什么。每参加一次研讨会,王大珩心中的焦虑就增加一分,以至寝食难安。

中国怎么办?发达国家诸多“计划”背后是产业调整和技术升级的完成,是经济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化,是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这一切,将人类历史推进到了新时代。然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中国科技界依旧令人不安地悄无声息。

在刚刚开过的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仍旧各执己见,王大珩真有些按捺不住了。王大珩发言时显得有些激动。他在这个问题上始终是持积极态度的。他认为这是一次世界性的高科技发展机会,中国应该把握住这个机会,积极参与世界性的高科技领域竞争。他认为我们不应该再延误时机了,有关方面应该尽早出台相应的决策!

王大珩一直在积极主动地为政府决策部门提供科学咨询,这项工作是从1980年他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大会上当选为技术科学部副主任(1983年出任主任)后开始的。

科学咨询历来在国家决策中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英国科学政策顾问委员会和苏联科学院都扮演着这一重要的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王大珩在英国就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当时,英国的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赖船只运进,但是运输船经常被德国潜艇击沉,这给英国造成了很大困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政府向科学家征询意见。一位数学家依据数学中的概率论提出了船队重点保护的方案。按这个方案实施后,情况果然出现了转机,大大降低了损失率。这个科学家因此为英国顶住希特勒的进攻立下了莫大功劳,一门新兴学科——运筹学应运而生。

王大珩深知在当前世界进入高科技发展的时代,科学思维必将在政府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不能容忍一个科学家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在技术科学部,他开始接触许多涉及国家各方面发展的问题,对科学咨询问题的思考促使他下决心要打破僵局。王大珩率先在技术科学部提出了变被动咨询为主动咨询的口号,鼓励科学家结合工作中发现的重大问题,积极向有关政府部门提供情况,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很快,科学咨询便在科学院内部形成了风气。科学院把科学咨询纳入了议事日程,在各学部中成立了科学咨询委员会,要求各学部积极主动地向政府部门提供科学咨询。

王大珩的直觉在告诉他:目前面临的是一个关乎国家兴废、民族存亡的极为重大的历史关头,换言之,何去何从,做出何种抉择将决定中国在新世纪来临之际,是否会面临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2004年4月23日,一位曾多年担任王大珩助手的空间物理学家,在他的寓所给我讲述了“863计划”问世前后,王大珩为了应对美国“星球大战计划”苦苦思索的一些情况。

他记得那是在1984年的夏天,时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的王大珩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之后,召集包括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电子学研究所,以及军工口的一些研究所在内的科研院所的有关领导和技术骨干,在科学会堂开了几天会,专门研讨如何看待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对我国的影响和我们应该采取什么相应的措施。

此时距里根总统发表那个著名的演说一年多时间。

在他的思考中,美国提出“星球大战计划”是想一箭三雕:首先,美国为了带动自己高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搞一些大的项目,以形成凝聚力,形成规模;其次,用“星球大战计划”把苏联拖垮,只要苏联拿出钱来跟美国竞争,经济就搞不好,但不参与竞争,美国又会在高技术领域占上风;最后,对美国的欧洲盟国也构成了竞争,欧洲在经济上对美国的依赖不大,但在科技上有差距。

这次研讨会开了几天,形成了一些共识,会议请成都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院长林祥棣整理成文。这份情况汇报由有关部门上报给当时的国防科工委。

不知为什么,一些天过去了,却一直得不到回应。学富五车举止儒雅的王大珩心急如焚,焦于心而形于色,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时间的流逝意味着主动权的放弃;历史使命感化作一支鼓槌,重重地敲击在他的心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堂堂的中国科学家!

时间越来越紧迫了,国际风云在王大珩眼前涌动:据报道,美国总统的科学顾问基沃思对“星球大战计划”的进展表示满意。据基沃思透露,目前美国已有可能解决助推段反导弹技术……此后不到半个月,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260公里高空、2.8万公里时速条件下首次进行了陆基激光的反射镜试验,并取得了成功……

据英国报刊报道,英国以史密斯教授为首的20多名科学家在研究光计算机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但英国政府迟迟未向其提供研究经费。美国国防部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从“星球大战计划”经费中拨出15万美元给史密斯。若美国获得此项成果,将对“星球大战计划”带来革命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