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3计划”——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
“863计划”是今天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有关科技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名词,它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进步有目共睹。同样,作为中国科学家第一方阵的旗手,王大珩,这位20多年前发起“863计划”的科学家之一,和其他科学家一起如同民族英雄一般受到人们的崇敬。
让我们把视线投向一个很小的局部。
2003年12月10日,瑞士日内瓦,世界信息峰会正在召开。就在当天的会议上,根据会议日程,“世界信息峰会大奖”被隆重颁发给中国“863计划”信息领域多年来支持的“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工程”。这个奖项的获得标志着中国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缩小数字鸿沟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和好评。
“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工程”找到了高新技术与传统农业的结合点,找到了信息技术服务“三农”、推进农村信息化和现代化的突破点和切入点,使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大面积生产的具体地块、具体农户成为可能,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市场适应能力,充分证明了信息技术在农村大有可为。
“863计划”不但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而且还惠及国际社会,“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工程”的研究成果已经在越南推广应用,并将通过国际合作渠道逐步向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推广。
20多年前,为迎接全球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加快中国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启动了“863计划”。今天,“863计划”不仅使中国在生物、航天、信息、自动化、能源、新材料、海洋等技术领域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一些方面可以与世界技术前沿直接对话,这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自主发展高技术、参与国际竞争的信心。
不仅如此,“863计划”给中国人注入了全新的科学概念,使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有人说,“863”这三个数字捆绑在一起,构筑了中国人现代科学观念的筋骨。若干年前,高科技对很多中国人来说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尤其是对普通百姓而言,“高科技”意味着看不见摸不着。高科技从未像这十几年这样惠及过中国人,高科技的概念也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入人心。
今天,“863”在中国人眼中不再是简单的阿拉伯数字。
“863计划”提出的总体目标是:集中部分精干力量,在高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相关领域科学技术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为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中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
“863计划”当初选择了生物、航天、信息、激光、自动化、能源和新材料等七个高技术领域作为未来15年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1996年又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
当时,生物技术被列为“863计划”首位,连生物学家都连呼“没想到”。因为直到1980年,中国现代生物技术的产值还是零。对此,首任国家“863计划”联合办公室主任马俊如说:“没有宏伟的气魄是下不了这个决心的。领域的选择是从战略角度出发的,要突出前瞻性、先进性和带动性,必须为21世纪着想。”
如今处于21世纪,中国已在世界生物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中国科学家骄傲地宣布:中国科学家已成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一员,在基因研究领域站到了世界最前沿。
据专家抽样分析,18年来,“863计划”重点支持的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整体差距明显缩小,60%以上的技术从无到有,如今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另有25%虽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但在原来基础上也有了很大进步。
1991年3月,“863计划”实施5周年之际,邓小平同志挥毫为“863计划”写下了十个大字: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
产业化已成为“863计划”最鲜明的特征之一。
“863计划”无疑是当代中国最伟大的科学工程之一。然而,说“863计划”是工程,不仅因其气势恢宏,更重要的是,它冲破了中国科研课题“实验室循环”的怪圈,迅速实现了产业化。
有人将“863计划”形象地比喻成“沿途拣蛋,沿途下蛋”。“沿途拣蛋”即发现好的项目就立刻把它“孵成小鸡”,而“小鸡”一旦成长成“母鸡”,就迅速将新产的“蛋”“孵”出来。这个“孵蛋”的过程就是产业化的过程。
“863计划”培育出了高技术产业生长点,不仅极大地带动了中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也为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高技术支撑。因为有了“863计划”“孵”出的一个又一个的“蛋”,“高科技”这个概念走入寻常百姓家。如今,说起高科技,人们再不会觉得这是个“神秘殿堂”,老百姓家里的洗衣机、收音机都装上了芯片,电视机、冰箱在掀起升级换代浪潮的同时,又刮起降价的风暴,今天,有谁能说高科技与己无关?
自动化技术领域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讨论之初,企业都认为这项技术“离我们太远”。而现在,全国200多家企业成为该项技术的试点示范。成都飞机制造厂就是在CIMS的帮助下拿到了承包麦道飞机机头和波音飞机尾翼的生产合同。
“863计划”自1986年开始实施,15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全国各地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奋力攻关,取得了重大进展。据不完全统计,15年来,“863计划”共资助项目6900余项,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
成就展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对“863计划”15年来在生物、信息、自动化、能源、新材料和海洋技术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了立体、生动的展示。参观者可以在海洋领域展馆看到海水无土栽培的蔬菜同样绿油油;也可以在生物领域展馆看看克隆羊、转基因羊;还可以到超导专项展馆亲身体验一下超导、磁悬浮车到底是怎么回事。
说起“863计划”,人们往往觉得离自己很遥远。事实上,“863计划”正在把高科技带到人们身边。北京展览馆1.4万平方米的展厅成了展示中国高技术成就的殿堂,近千个高技术项目让参观者着实体会到了我们身边的高科技。
“863计划”让我们看到未来:下班前,用电脑操纵家里的电器为你服务,回家之后,空调已经将房间的温度调整得舒舒服服,而微波炉里的饭菜正冒出诱人的香味儿,连窗帘都提前拉好了!这不是科幻片,而是在“863计划”成就展上展出的“数字化家庭”。
在超导专项展厅里,一辆悬浮在轨道上的“世纪”号实验车吸引了不少人排队上去体验。有的人坐上去后还不忘用脚使劲踏一踏,想必是想感觉车是否真的悬空了。这辆车是利用常规永磁体的磁场来实现悬浮的,就是通过电流产生磁场,同极相斥使列车悬在铁轨之上,没有载物也就是没人坐的时候,它能悬浮在轨道上方35毫米高,即使坐上去5个人,它也能保持悬浮20毫米的高度,因为有磁场导向力的作用,所以即使在悬浮的状态下,列车运行起来也是很稳定的。
基因技术在这次展会上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科学家讲解说:“我国目前获准上市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在20种左右,在治疗乙肝、癌症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在生命科学展区,一排玻璃鱼箱里,转基因鱼慢悠悠地游来游去,全然不顾围拢在周围的人们好奇的目光。人们还在一个兔笼里看到两只肥大的兔子,它们可不是普通的兔子,这两只兔子身上有人类的蛋白基因,也就是说一只兔子就是一个小小的药物加工厂。展示中,最珍贵的科技生物被认为是克隆山羊“阳阳”。它是国内第二只克隆羊,看起来跟普通的羊没什么不同。但明星就是明星,很多人围着它拍照。在生物技术展厅里,两只转基因羊和一只克隆羊几乎吸引了所有参观者的目光。
“转基因”“克隆”,这些年频频在人们视野中出现的字眼,一直在高科技的神秘面纱后若隐若现。今天,当它们以实物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的兴趣被最大地激发了。
展厅的门口有幅画,画上是丰收的稻田,以烘托正在展出的两系法杂交水稻。
2002年7月初,我在湖南长沙马坡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再次采访了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时隔一年半,他乐观、开朗依旧,喜欢游泳依旧。
2001年春,袁隆平曾给我讲了一个“禾下之梦”的故事:他曾多次梦见稻禾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米像花生米那么大,每次做到“禾下之梦”他都欢欣鼓舞,信心倍增。作为一位最重实践的水稻专家,他真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过,这次他给我讲的却是一个新的梦想,一个“分子水平”的梦想,一个与“遗传、生物工程”相关的梦想,对这个新的梦想,不妨称之为“禾下新梦”。
袁隆平院士告诉我,到2030年,世界水稻产量要比1995年增长30%,才能满足世界人口增长的需要。而土地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到2050年世界人口接近或达到100亿,全球性的粮食危机就有可能出现,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依靠生物工程,由空气通过光合作用,直接合成碳水化合物,也就是人造食物。这是个极其复杂的技术,因为到现在为止光合作用的机制还没有搞清楚,现代生物技术还达不到这个水平,估计在2030年前不可能。要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吃饭问题,就必须实现工厂化生产方式制造人造食物。
人造食物能生产就不怕人口增长了,这要植物生理、生化学家,从事工业的工程师一起努力才能解决。
袁隆平院士认为这是一个大工程,他相信,从新技术发展来看一定会实现的。开始不要投入那样大的人力物力,但着手越快越好,目前还没有这样一支队伍。他认为现在可以开始探索,一部分人进行前期探索,采用生化办法,初级产品是葡萄糖,它可以变成淀粉……有了葡萄糖一切都解决了。这个大胆设想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是有可能变为现实的。“那时候,获诺贝尔奖就不在话下了。”他主张超越常规,“大胆设想,小心求证”,没有想象力只能跟在别人后面跑,有想象力才有创新,连想都不敢想何谈创新!他相信,实现人造食物制造的壮举,其意义不亚于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不亚于掌握原子能,不亚于发明电子计算机。
有人问袁隆平院士:发明一种营养,每天摄取一点儿就能提供能量,还能省去吃饭的麻烦,不好吗?袁隆平回答:吃是一种享受,不吃东西那怎么行,不可取。有人设想把植物基因移入人体,人靠晒太阳就能合成葡萄糖,人要是变成“植物人”就不得了了。
他告诉我,他培育成功的“超级杂交水稻”预计在2001年到2005年之间实现大面积亩产800千克,他要争取提前一年实现这个目标。
2004年4月传来好消息,袁隆平在海南的杂交水稻大面积播种试验亩产超过800千克,果然提前一年实现了目标。
目前在我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稻谷中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年增产稻谷可养活6000万人,相当于三个澳大利亚的人口。数以亿计的中国人已经从袁隆平的梦想中受益。
“863计划”代表的是更多科学家的梦想,人们等待着这些梦想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在“863计划”七大领域中,除生物、信息、自动化三个领域成绩突出外,其他四个领域也成就斐然。航天技术领域是“863计划”的一个重要的高技术领域。航天专家在论证“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的目标时,普遍认为我国的航天技术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已形成了包括航天器系统、航天运载器系统、航天发射与回收系统和卫星应用系统等配套完善的航天工程体系。航天工程的研究、设计、试制、试验、生产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有些方面已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航天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的应用逐步扩大,取得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863计划”的实施使我国中断了30年的载人航天重新列入了国家计划,而且起点高,瞄准了世界载人航天的前沿——载人空间站系统,这也是我国航天技术腾飞的新起点。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实现了中华儿女几千年的飞天梦想。我当时就在飞船发射场上。我无意中看到身边的几位白发苍苍的院士们正悄悄擦拭眼角的泪花,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之情,任凭泪水夺眶而出。我联想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位首席科学家屠善澄,1992年初春,在一次关于“921工程”的论证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他。这位早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毅然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科学家,当时已经满头华发。说心里话,那时对载人航天何时能实现,我心里没底,觉得遥遥无期,倒是屠善澄院士的翩翩风度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航天应用技术领域,通过太空环境进行的半导体材料制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通过对植物种子进行卫星搭载实验,使青椒、西红柿、稻种等获得了明显的增产效果;发射上天的各种类型卫星,其覆盖率已达到国土面积的80%以上;通过卫星进行天气预报,比过去有了更高的准确率。在激光研究领域,大型“神光”激光器系统的研制成功,使我国成为少数具有聚变实验装置的国家之一,由此产生的X射线激光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或国际领先水平;激光打靶实验,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果。在能源领域,围绕高温气冷堆、快中子增殖反应堆的研制,已攻克了一批关键性的技术;高温气冷堆工程建设已经开工,快中子堆已经立项,设计工作也已全面展开,混合堆专题建设还完善了一些重大科研设施;燃煤磁流体发电技术研究试验也有相当大的进展。在新材料领域,对高技术急需的新材料和现代化材料科学技术的研究,均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如人工非线性晶体、激光晶体、高温超导材料等,在继续保持我国优势的基础上,又开发出了一批新晶体品种;一批航天工业所需的关键性新材料,如航天隔热材料、高性能固体推进燃料、耐高温高强度材料等,也同样达到了国际水平……
“863计划”还通过建设高技术研究发展基地,带动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的成功之路。同时,中国与20多个国家在高技术领域还建立了合作关系,与10多个先进国家开展了实质性的高技术合作,从而大大提高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和发展的水平,增强了高技术创新的能力,使我国在世界激烈竞争的高技术领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
这些当然不是“863计划”的全部。
2004年春天,我有幸会见了“863计划”的一位负责人,他说,“863计划”已经在新科学、新技术、新概念、新材料领域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如果说中国过去的高科技,如氢弹、原子弹和人造卫星等主要是为了国防的需要和民族的尊严,因而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多少有些距离的话,那么“863计划”所实施的高科技则与我们今天和明天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如同阳光和空气,弥漫渗透进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中国的现代化有了实实在在的内容,使无数中国人千百年来追求的强国梦想不再仅仅是梦想。“863计划”把21世纪的中国推到了世界高科技竞技场上,燃起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它必将把几代中国人的强国之梦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