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其学而坚其守——记电波传播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吕保维

广其学而坚其守——记电波传播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吕保维

在我看来,吕保维院士比我想象的要年轻,思维更有活力。

回首一生的求学、科研生涯,他有两样信念始终不渝,一是追求真理,二是不断学习不断有所创造。追求真理的结果,使他在1947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的第二年——1949年便冒着危险,决心回国为祖国的建设尽一份力量。他告诉我,自己在报纸上看到解放军节节胜利的消息后,以往研读过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帮助他确定了人生的这一重大选择。他记得那时从美国到远东还没有正规的航运交通,他便来到旧金山等待机会,终于等到了一艘去香港的货船。这艘货船是运送各种杂货的,他躲在船舱底下实现了归国的愿望。船到香港后才知道,从香港到广东也没有正常交通,于是只好找了一艘小货船先到塘沽再转赴北京。用“归心似箭”来形容当时吕保维的心情恰如其分。他说,去美国时坐的是客轮的头等舱,回来时却躲在船舱底下。到塘沽时他走上甲板,吃惊地发现,甲板上还有猪在跑来跑去……想到应当回国报效,苦也就不觉得苦了。

当吕保维院士在走廊中迎向我时,我看到他这几步路走得挺艰难,像是一位患偏瘫的病人正在恢复中。在我们交谈过程中,他思绪清晰、敏捷,恰和他蹒跚的脚步形成鲜明的对照。他列举了所患的冠心病、糖尿病、痛风……就是没有我猜测的脑血栓。

全国电离层观测站网是1956年在吕保维具体主持下靠我国自己的力量建立的一项大型科研设施,观测设备是自力更生设计和研制的。这个电离层观测站网东起吉林省长春市西至新疆喀什,北迄内蒙古满洲里南到海南岛海口。为了建立这10个电离层观测站,我们不难想见当时他是如何奔走劳顿的。

建立全国电离层观测站网是吕保维院士科研生涯最得意的一项创造,这个电离层观测站网为我国电离层研究和短波无线电通信频率的预测打下了基础。其实,他在电波传播理论的研究方面也多有建树,他主持了对流层前向散射传播实验,为设计对流层散射通信设备和建立这种通信电路提供了依据;他从事的无线电波的对流层和电离层前向散射传播理论的研究,对前人的工作有所发展;他从事的无线电波绕球地面的传播理论的研究,指出了前人工作中忽略了的一个必要条件。

吕保维承认他不是一个轻易退缩的人,这种顽强个性来源于他艰难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他是一个孤儿,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他必须努力自学和生存。这种顽强个性也来源于他的信念,这就是他说的,搞科学的人虽然改变不了社会太多,但科学、生产都有其规律性,不按规律做就做不通。我们需要很多知识,像集成电路、微电子学……打仗、生产都离不开。很好地掌握了科学技术,就对推动社会前进做了贡献,这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得到了自由。

他恪守信念,坚持正确意见,在197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电子研究所所长,将已变为电真空专业的研究所恢复为综合性电子研究所。这件工作也耗费了他不少精力。这种恢复性的工作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开创性工作,因为若把复杂的人为因素包括在内,那种艰辛就不一般了。他在讲述这段经历时很有几分自得的神色。他相信人的天赋,不过他说,有天赋是父母给的,不足以自满,关键是要有获良好培养的社会条件和发挥先天条件的自觉努力,要为国为民为人类多做贡献。这就是所谓“广其学而坚其守”。

年逾八旬的吕保维院士正在完成一部专著,他表示尽管身体不大好,但“还是要交卷的”,书中还要加一些内容,他还在带博士研究生。

科学院院士是谈不到什么退休的,他对宇宙学颇有兴趣并有一些创新的见解,决心在有生之年在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科学方面再做一点贡献。

待腿脚利索一点儿,他还要像以往那样每天清晨穿过中关村大街到北京大学校园幽静的一隅去练气功,活动活动。按自己的意愿干事是他最感高兴的事,科研、锻炼皆然。

吕保维,电子学家、电波传播科学家,中国电波传播研究的创始人之一。1916年7月22日出生于江苏常州武进,193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44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学位,1947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49年秋回国,先后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04年2月10日,吕保维在北京逝世。

他曾经主持规划和建立合理布局的全国电离层观测站网;从事卫星式飞船与地面短波无线电联络中传播问题的研究,提出沿F层最大电子密度处“滑行”传播的概念;提出关于电磁单位制的建议,建议创立两种新的CGS制;提出一种便于对各种不同根数的人造卫星轨道摄动进行计算的方法;主持对流层前向散射传播试验并从事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