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质的困难转化为量的复杂”
上面这句话初看挺费解,不过看到后面我们就知道吴文俊在指什么了。
我们知道,吴文俊正在从事数学机械化方法——机器证明的研究。他已在拓扑学领域硕果累累,为什么又转到研究数学机械化方法来了呢?这与他多年前的一次经历有关。20世纪70年代他去北京无线电一厂,在那里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机,他敏感地领悟到计算机的威力。他曾极深入地研究过中国古代数学史,他认为中国古代数学是散发性的数学,重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证明定理不是主要的。计算机主要是散发的科学,中国的数学思想恰能与计算机结合。吴文俊由此萌发了能不能为数学研究提供计算机工具的想法,从而为振兴中国传统数学做出贡献。
高小山博士说,这正体现了吴文俊具有的战略眼光,他始终在考虑数学该怎么发展,特别是中国的数学该怎么发展。
吴文俊科学地预言:数学机械化思想的未来生命力将是无比旺盛的,中国古代数学传统的机械化思想光芒,将普照于数学的各个角落。
这个偶然的契机改变了吴文俊的研究方向。80年代曾与吴文俊在一个研究室,从事同一专业研究的数学家石赫回忆说,70年代中期,吴文俊已五十六七岁,为了研究数学机械化方法,开始学习计算机的操作,从头学习计算机语言,亲自在袖珍计算机和台式计算机上编制计算机程序,并要求自己的学生都要学会这个“脑力劳动中的重体力劳动”。他学遍了当时从最简单到最复杂的计算机知识。
在那些日子里,他的工作日程通常是这样的:清晨,他来到机房外等候开门,进入机房后是八九个小时的不间断工作;下午5点左右,他步行回家吃饭,抓紧时间整理分析计算结果;晚7点左右,他又出现在机房工作至第二天凌晨。有时深夜离开机房回家稍事休息四五个小时后,又在清晨等候机房开门。机房管理员是一位年轻人,他很心疼吴文俊,抱怨说:“吴先生这么下去,我们都要顶不住了。”
石赫这样形容吴文俊的工作:工作是随机进行的,看着电影想起什么就起身直奔办公室。论上机时间,吴文俊是所里绝对的冠军。
吴文俊对数学机械化方法有这么一番说明:这种方法就是把要证明的问题转化成代数,编成程序,用计算机进行进一步计算;把原来要挖空心思拐弯抹角穷思冥索的人工演算转化成量的反复,尽管计算量大,可再复杂计算机也不在乎,这样很困难的问题便变得容易了。他对我说,机器证明是很适合笨人的,我是笨人。
对于数学机械化方法,吴文俊用这么一段描述来说明它的前程无量:中世纪是骑士的时代,骑士仗剑横行,有了手枪骑士便消失了,因为再会用剑的骑士也抵不住一个弱女子的一粒子弹。
今后凭大脑穷思冥索的那种人,可能英雄无用武之地了。这就是“把质的困难转化为量的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