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
“科学需要人的全部生命。”这句话是俄罗斯伟大科学家巴甫洛夫的名言,已经在很多杰出探索者身上得到了验证。
如果从1928年罗沛霖参加南开中学无线电社开始算,他从事科学活动的时间已有70多年,这差不多是一个人的一生光阴了。
我国科技界多少年来都称罗沛霖是“红色科学家”,这缘于他1938年初就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参与创建了八路军的通讯工业。也有人称他是“三式(士)干部”——三八式、博士、院士。像他这样早年参加革命后来一直从事科技工作的科学家还有力一、侯祥麟、高士其等。
从倾向革命到投身革命,罗沛霖受到他的上海交通大学同学钱学森的影响。“九一八”事变前后的钱学森早已是一名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钱学森告诉罗沛霖,读书救不了中国,只有政治活动才能解决政治问题。钱学森说的政治活动就是革命斗争。罗沛霖结识钱学森是在1933年,他们之间的友谊持续至今。
在延安工作期间,他和战友们在7个多月的时间里向抗日前线输送了70多部电台,那时物质条件很差,完成这样的任务是很不容易的。此后根据党的派遣,罗沛霖到国民党统治区从事地下工作,没有离开老本行电子工业。
抗日战争胜利后战端再开,在人民解放军节节胜利的形势下,党组织已经预见到新中国需要大批建设人才,便把一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罗沛霖:你设法去美国留学,开阔眼界,准备为新中国建设服务。这是何等的远见!
对一个年已35岁的人来说,重入大学之门捧起书本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罗沛霖说,他青少年求学时候,总是“懵懵懂懂”的,不过学习还是努力的。有人戏言,罗沛霖凭兴趣读书,感兴趣的课程能拿满分,不感兴趣的成绩会差得异乎寻常。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理想,罗沛霖回忆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学习期间,“我每周学习、科学研究、工作七十几个小时,有时天蒙蒙亮才睡。还克服了十二指肠溃疡的病痛。我的主课是电工,副课选取了物理和数学,有相当的难度。那时我已35岁,离开学校生活也13年了,但我并不气馁,尽量利用我的理解能力,搞好各科学习”。
在22个月里,罗沛霖越过了硕士学位,直接获得了带特别荣誉衔的博士学位。
长征途中有人问徐特立老人,我们为什么有力量。徐特立回答,因为我们有伟大的理想。罗沛霖和徐特立一样,实践了对理想的追求。
1950年9月,罗沛霖克服困难从美国回到祖国,为发展我国电子工业,为沟通学术界与产业界,奋斗了几十年,被誉为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并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他先后担任第一、二届北京市人大代表,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谈到他的工作,他只举出参与组建华北无线电器件联合厂(718厂)、参加制订《1957—1962年科学发展规划》、主持我国第一部超远程雷达和组织我国最早系列(200系列)计算机研制中的技术攻关工作等几项。而且他一再强调“只不过做了些开头的工作。这些工作最后都是别人完成的,仅此而已”。
2003年10月16日,我国成功发射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安然返回。消息传来,罗沛霖欣喜异常,夜不能寐。夜阑人静,他在“绿窗书屋”往来踱步,总觉着自己应当做点什么才好。罗沛霖回想起1956年夏天,他和钱学森、钱三强、华罗庚等,就火箭及科技规划等各项紧急工作,向聂荣臻元帅、陈赓大将、黄敬部长、赵尔陆部长、张劲夫等领导做了汇报。此后他的工作虽然与“两弹一星”无直接关系,但所事电子、信息科技却与之多有关联。他想到要给病榻上的老友钱学森共贺盛举,“今神舟五号圆满实现,国之大喜,因书俚诗,以奉学森作贺”。他熟练地打开桌上的计算机,操起“汉王笔”,于是一首七言律诗从笔下奔涌而出:
千年古国梦飞天,十载攻关今喜圆。
筚路蓝缕君矻矻,功成业就自谦谦。
神龙腾起太空去,广漠迎来壮士还。
回念从前聂帅嘱,白头相庆共欣然。
钱学森的儿子、我在北京一〇一中学的老同学钱永刚在电话中说,他父亲已经收到了这首诗。想来这位老友的心情一定是“共欣然”吧。
罗沛霖院士对我说,他要把手头一些工作完成,然后潜心写作回忆录。我想,以罗沛霖院士皓首白头九十高龄,波澜壮阔的人生阅历,这部回忆录一定会是一幅异彩纷呈的人生画卷。
罗沛霖,中国共产党党员,电子学与信息学家,中国信息产业开拓者、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创始人。1913年12月30日出生于天津,193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9年按党组织决定从延安来到重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48年经党组织安排赴美国留学,1952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带特殊荣誉衔哲学博士学位。同年9月回国后,多次主持制订电子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推动新技术发展,主持建成中国首座大型电子元件工厂,指导我国第一部超远程雷达和第一代系列计算机研制工作,对雷达检测理论、计算机运算单元以及电机电器等有创造性发现。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罗沛霖是创议人之一,被选为首批院士和主席团成员。2011年4月17日,罗沛霖在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