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偶然发现却没有偶然创新
创新是黄昆从事50多年科学研究并获得杰出成就的最突出特点。
黄昆由衷赞同科技工作者都知道的一种说法: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黄昆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设立也是体现了要鼓励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登上世界高峰,立于不败之地。
有偶然发现却没有偶然创新,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黄昆同郑厚植、甘子钊等几位科学家联名提出,抓住时机,紧急部署纳米量子结构、量子器件及其集成技术的基础研究。这个建议综观全局、高屋建瓴地指出,我们认为由于纳米科技正处在迅速发展阶段,一定要去搞出一个纳米科技的“准确”定义并无太大必要;重要的是国家在做纳米科技规划布局时不仅要重视近期易出有显示度工作的领域,同时更要重视那些带有根本性、规律性科技问题的研究。往往后者的突破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它显然属于“有作为”的重要部分。他们相信,通过中国科技人员创造性的工作,我国一定会在已揭开战幕的纳米科技全球竞争中赢得受人瞩目的一席之地。
黄昆半个多世纪的科研经历用几个字概括就是“不断创新”。对此他有深刻体会:科学研究贵在创新。他曾经总结,科学研究要做到“三个善于”,即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提出模型或方法解决问题,要善于做出最重要、最有意义的结论。“三个善于”中最重要的是要善于觉察和抓住机遇。他还认为,学习知识不是越多越好,越深越好,学习知识多少要与驾驭知识的能力相匹配。大多数在学术上有开创性的研究都不是繁复的。他认为自己的学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都很有限,之所以有一些成果,关键是少而精,保持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性,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而又不被前人所束缚。
他看到年轻科技人员处在创新的前沿,一大批年轻人已经在科学研究、教学领域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他相信,这些年轻人会逐渐成为我们国家的栋梁。
在一次向优秀青年科技人员颁奖的仪式上,黄昆语重心长地寄语:在我年轻时,同班同学中有许多是非常出色的,但可惜到后来,有不少人却没能做出什么像样的工作。我觉得原因之一是他们兴趣太广泛。希望在座的年轻人,能够把自己做得不错的工作专心做下去。同时,年轻人要工作,也要注意身体,身体健康比什么都重要。我不主张宣传一些人为了工作就什么都不顾了。在这方面,也要有长远观点……
作为一位世界公认卓有成就的科学家,一位我国半导体学科教育事业的开创者,黄昆院士多年孜孜以求的创新经历,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黄昆,中国共产党党员,理论物理学家,中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1919年9月2日出生于北京,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45年赴英国留学,1948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博士学位。1951年回国,先后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2001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5年7月6日,黄昆在北京逝世。
黄昆对固体物理学做出了许多开拓性的重大贡献,从理论上预言了与晶格中杂质有关的X光漫散射,以后被称为“黄散射”。他的多声子跃迁理论,以“黄-里斯因子”而著称于世。他提出了关于描述晶体中光学位移、宏观电场与电极化三者关系的“黄方程”,以及由此引申的电磁波与晶格振动的耦合,即后来称为“极化激元”的重要概念。他与玻恩合著的《晶格动力学理论》一书,是一部有世界影响的经典科学专著。他的理论对信息产业,特别是光电子产业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