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身披中原的尘土,脚踩吴楚的碧波,客家先民,筚路蓝缕,且行且栖,且住且徙。远去了鼓角齐鸣,远离了王霸纷争。就这样,中原文明的种子,随着客家人的迁徙,布散在赣粤闽边际地区,大山庇护着他们,予他们安宁,就像暂时锁进了保险箱中。他们在等待着,等待着一个重新焕发的时机。
南唐保大十一年(953),大唐的最后一丝余脉偏安在南方的风雨飘摇中。此时,龙南置县。再过十年(963),南唐后主李煜吟叹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词句,无可奈何地拜服于宋太祖的阶前。
朝代更迭,宋赵治世,龙南县还是一个少年。
置县后的龙南,无论是在南唐,还是在北宋,或许都是无足轻重,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小邑。那时,九连山只是原始动植物们的乐园;南武当的丹霞峰峦,还藏在百里无人烟的古木掩映中。先期踏上这片土地的客家先民,钻进深山老林,开垦荒地田垄,守护文明根脉,因循故郡风俗。他们聚族而居,坚忍顽强地繁衍生息。他们一代代潜隐山林,一代代耕读传家。他们源自中原望族,他们终究是要走出这片山岭的。
的确,1082年的那场殿试,两位少年——钟伷、唐国忠,同登进士,打开了龙南文化昌明的序篇。北宋大观元年(1107),升龙南为中县。宋隆兴元年(1163),龙南“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城,是县的家。此后,以城为核心,构建了龙南的历史人文;以城为原点,延展着龙南的文脉精神。
蛇子嵊岽古驿道,一头牵着围屋宗祠、书院学堂;一头牵着江山社稷、州府庙堂。从此,龙城集贤,培新流芳。乃至钟唐许黄,翰林成岗;贤达辈出,此后泱泱。在革命战争年代,出现了最早的共产党员廖光泮,最朴实的红军交通员刘财昆。新中国成立后,更有一大批龙南乡贤在国家建设的一些领域崭露头角,如中国智能信息开创人钟义信,从士兵到将军的叶万碧,世界冻土研究“领跑者”赖远明,风洞少将专家王勋年等。本地贤者,更如雨后春笋、文华繁茂,在文学艺术、书画摄影、音乐舞蹈等领域出类拔萃。可谓龙南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几十年。
山川秀美孕育了人文,人文昌盛又雕琢出众多的名胜。
当风吹过金盆山的峰顶,龙南的先贤在一遍遍吟唱:玉石仙岩龙头浪,金钩牧笛夕照长,东山晓钟西山月,雁塔朝烟糯酒香。当行走在城里乡村,大刘屋、黄道生、太史第、龙头塔,依然精神矍铄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在油墨线装的书卷中,更有才俊撷英秀,艺文留后人。
当风吹过学校的白玉兰,龙南的学子们在一遍遍朗诵:朱毛红军过东坑,烟园标语墙留痕;信南县委清源立,大坝游击闻枪声。在历史的时空中,依然傲立着龙南人在抗日战争中不屈的身影,依然可以感到龙南解放,气势如虹的模样。
龙南,人文璀璨,源远流长。
是以为序。
编者 钟楠林
202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