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建之痕
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龙南,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是文化积淀最深、文化生态保存最完好的地区之一。截至2021年6月,龙南全市境内发现有古建筑、古驿道、碑刻、古祠堂、古桥、古塔、古庙、古窑、古墓、革命旧址等各类文物点559处,是文物门类、数量较多的县(市、区)之一。
这些积淀了历史印痕的文物古迹,是龙南历史进程和历史风貌的缩影,是客家人民的生活写照和人文风情的反映,寄寓着一种诗情画意和美好祈愿。虽经风吹雨打、岁月磨砺,许多文物古迹斑驳沧桑,风华不再,但是,细观之、品之,却依然能从中体味到龙南的历史脉络、客家基因和人文情怀。
险隘古道蛇子嵊
“蛇仔嵊隘,嵊奇峰插天,峻岭重叠,上下十里,山顶叠石为嶂。以数十人守之,千军难越。”这是清光绪时的县志对蛇子嵊岽的记载。
蛇子嵊岽,位于龙南城区东北部的红岩村蛇子嵊岽山。据说因为山脊弯曲如蛇,故得此名。它东邻东坑张古段村,南邻石峡山,西是鹅推龙,北是东坑的半岽山,是一座险隘,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蛇子嵊岽下有一条古驿道,古驿道采用山石铺砌路面,长度约15公里,宽约一米,最高山顶海拔526米。古驿道初建时间已无记载,于明朝正德年间(1506—1521)重新修筑,是古代龙南县通往信丰县前往府城赣州的陆上交通要道。
蛇子嵊岽古驿道
蛇子嵊岽有372碫,一碫和普通的一阶不同,有的一碫可能是要走好几步路远的石阶。爬上这372碫,即使是大冬天,徒手而上也弄得满身大汗,筋疲力尽。
驿道本是官道,但作为唯一通往赣州府的必经之路,一时,官员、商贾、军爷、贩夫、走卒等皆来来往往,坐轿的、打马的、行脚的、挑担的,纵是蛇子嵊岽坡再陡、路再险,也得拼了一身大汗,往来不绝于此。石子嵊岽上那些经过风霜雨雪、马踏脚踩过的石子,在岁月的浸润磨蚀中包了浆,透着一种光泽,阳光下,都有一种煜煜的光彩。触摸路上的每一块石子,一股历史的厚重感透过指尖都能传送过来。凝神聆听,仿佛当年熙熙攘攘的声音犹在耳边响起。
清人徐成泮有《过蛇子嵊》诗曰:“青山曲曲路弯弯,利往名来几个闲?只有白云无绊缚,不随行役到人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在红尘,又有多少人不为名利所绊,只有天上悠悠的白云,来来去去,了无牵挂。但世间多少追名逐利之人,又能有几个,抬头看看天上的白云,做一番对人生的思考?
山岽上有风雨亭,可供休息。旁边有观音庙,立有木质观音塑像一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朝神日,往来信众络绎不绝,盘绕于山道,形成一道极具特色的风景。
龙南有老话:“过了蛇子嵊岽,就连大爷都不认了”,“就是你逃到蛇子嵊岽,也要把你抓回来”,这些老话,尽管典故说法不一,但无一例外都是说明蛇子嵊岽是龙南的一个重要的关卡节点,过了这个关卡,就很难管辖了。
古驿道沿途架设有跨越溪涧的单拱石桥七座,均采用麻条石砌成。现残存的一座石拱古桥为新茶亭垇上,由17块麻条石砌成的独拱桥。还有四座茶亭,也叫风雨亭,均系砖石木结构,上面盖瓦,方形门对门相通。其中有一座保存较完好的古茶亭,建于清道光三十年,距今已有160多年历史,茶亭墙壁上镶嵌有一块青石碑,刻有40多名捐建人的姓名。
古驿道拱石桥
风雨亭内青石碑
蛇子嵊岽古驿道,犹如一本龙南甚至江西南部的古代交通史,记载着厚重的历史,传唱着悠悠的岁月之歌。
宗祠深深蕴华章
里仁纪缙祖祠
“里仁为美”,地名出自《论语》的里仁,被四周蓊郁的群山紧紧环抱,形成了一个地肥水美的盆地。栗园围就处于里仁盆地之腹地,四周山连岭接,峦拥峰抱,形成了“五马归巢”“五虎归堂”两大格局。自西北向东南的濂江河环绕围屋流去,“来水财,去水官”从而孕育出官禄贵气萦绕环流。
栗园围占地68亩,始建于明代弘治辛酉年(1501),距今有500多年历史。正德十三年(1518)重新规划扩建,于嘉靖十五年(1536)竣工,历经18年。
栗园围内有祠堂多座,纪缙祖祠是栗园围的总祠。
“纪缙”二字是栗园围祖先李清的父亲李大纪和其叔叔李大缙两个人名字的简称,是栗园围的核心部位,坐东朝西,出于聚财以养官禄贵气的考虑,取堪舆学“水为财”之理论,在纪缙祖祠前面开挖了三口大池塘,终年积水不竭。然而由于里仁盆地宽阔以及围内院落空旷,一览无遗,与夕阳西下时返照于三口大池塘又产生的日光煞形成两大隐患。为收纳泻气和挡住日光煞,纪缙祖祠与大池塘之间建立了一堵高约三米的围墙,并在南面丁山午向开门以连通纪缙祖祠。东半部房屋住宅以八八六十四条巷道穿插交错,形成兵法上军事布阵的“八门金锁阵”,绵里藏针暗伏杀机,以“杀上带印”助育官禄贵气。
进纪缙祖祠前要先经过一道门,叫拒马门,不论官位再大的人,到了这里都必须下马落轿,然后步行进入祠堂,否则就会被看作对祖宗不敬的表现,将遭到驱逐出村的惩罚。
纪缙祖祠始建于1501年,是一座三开间带门廊的三进府第式建筑,宽15米,深60米,面积600平方米。两边防火山墙有三级和五级飞檐,檐尖是鱼龙雕塑,檐头有麒麟、牡丹、凤凰等图案,非常华丽。大门前横梁正中,有一幅内涵丰富的漆金木雕图画,将“福禄寿”和“富贵”等含义囊括于中。右上角刻的是有着“福气”含义的蝙蝠,左下角是寓意“禄位”的小鹿,左边刻有代表“长寿”的松树,右边是预示“富贵”的牡丹花。中间是一位头戴明朝官帽的官员,左手牵着一个小孩,小孩手指远方。小孩代表人丁兴旺,又显示朝气,寓意美好。诗和远方,光明和希冀,尽在其中。
门堂顶部的藻井,中间绘的是麒麟吐玉书,旁边是一些风景画,每幅画还配有一首诗词。
大门分中门、左门和右门,中门的门当雕刻的是鲤鱼跳龙门,是希望子孙有出息的意思;左门的门当雕刻的是文峰塔,右门的门当雕刻的是凤凰牡丹。门前有祥云石鼓一对,做工非常精美。由于年深日久,进门的人不经意间随手摸摸,石鼓形成了一层油亮的包浆。
祖祠的天井边缘立了八根石柱,叫八柱朝天。天井北边石柱有联:“堂上丹书迎北阙,阶前紫气揖东山。”中厅堂柱对联:“有栗本良材手植乔林为栋为梁支大厦;岁在辛维元祀躬逢孝治一昭一穆焕新祠。”
在中厅中间的横梁两端,各压有一本书。古建筑里有个风俗,生意人会在横梁压铜钱,希望财源滚滚;读书人则压书,希望子孙勤恳读书,成为栋梁之材。
上厅,安放的是祖宗牌位。每逢节日,村人都要来此杀鸡焚香敬祖。而每年的正月十五,传承了500多年的香火龙活动,都在这里盛大上演。其他祠堂的香火龙,必须先来祖祠拜祭后,才可以开始在围里游走。客家人的祖先崇拜习俗,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纪缙祖祠
纪缙祖祠,是客家人将建筑、雕刻、绘画和民俗融为一体的一部杰作,寄寓了栗园围人的美好生活愿望和梦想。
渡江荷恩堂
从九连山冬桃山发源的桃江河,一路浩荡蜿蜒而来,在渡江镇拐一个弯,绕一个角,冲积成了象塘这个平地。古色古香的荷恩堂,就位于渡江镇象塘村,距龙南城六七公里,始建于明朝正德六年(1511)。“荷”为荷载之意,“荷恩”就是蒙受恩惠。荷恩堂是一座祠堂,坐北朝南,占地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有1400多平方米。
祠堂青砖碧瓦、雕梁画栋,远望翘角飞檐,映照万里长空,典雅而颇有气势。
祠堂前有一口方塘,塘里栽了荷花,叶绿花红,香气氤氲,水清天碧,青荷的灵碧与荷恩堂的庄重典雅,互映互衬,各得相宜。
荷恩堂正大门两根方形石柱上凿有对联一副:“荷宠承庥仗祖宗在天之福,恩明宜美卜子孙奕世其昌。”联以鹤顶格嵌“荷恩”二字,寓意祖恩之福、泽被后世。
祠堂前后四进,逐进逐高。四进墙体的飞檐上,镶嵌有32对狮子、麒麟、青龙、凤凰、孔雀、天鹅、仙鹤等雕饰,巧夺天工,栩栩如生,蓝天之上,凌空欲飞。
厅内柱子上方雕刻有四只木刻镂空梅花鹿,身体蜷曲,口含灵芝,神态怡然,蕴含“福、禄、寿”之意。
四进石柱高五米,其阴刻一联为“象水本源清四派分流喜我公开其先路,龙图家学归一经垂训愿同族绍厥前徽”,此联说明了居于龙南的钟姓四派,昭示后人要有美好的德行,向此间走出的龙图阁大学士钟伷学习,不忘祖先,奋发读书,刻苦钻研,报效先辈。
荷恩堂,就是报恩堂,这座祠堂,承载着一位养子报恩养父的故事。
明朝时期,渡江象塘上圳有个叫钟万禄的大户,他生有九个儿子,其中五个儿子先后成家立业,全家祖孙三代已有20余人,是象塘最大的家庭。俗话说:家和万事兴。虽然是这样大的家庭,但由于钟万禄教育有方、待人公正,他的大家庭过得非常和睦。
有一天,钟万禄在家门口看见一位衣着破烂的陌生少年被一群狗追赶,少年吓得爬上厅厦的横梁不停地啼哭呼救。钟万禄把狗赶开,救下少年,将他收为义子。钟万禄把这少年更名为钟康进,意思是期望他健康成长,不断进取。钟万禄将他同其他九个儿子一视同仁,钟万禄在家风中严格要求:大的要让小,小的要尊大;成年人比勤劳、比收获,读书的比刻苦、比成绩。他告诫家人:七十二行,只要有德有才,行行照样出状元。他的十个儿子,年长的几个有耕田种地的,有做工匠泥水的,有做木头生意的,适龄的全部进学堂读书。钟万禄收养的小儿子钟康进,从小聪明伶俐,读书用功刻苦,备受钟万禄喜爱。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十年寒窗苦读,钟康进终于考取了进士,取得功名,官至知府判官。由于钟康进公务繁忙,而且当时通信非常不便,造成父子家人长时间都没有联系。
荷恩堂
有一年春天,钟万禄被人诬陷惨遭人命官司,案子逐级上诉,后来非常巧地竟然到了钟康进手中。钟康进接受案卷后,虽发现“案犯”与养父同名,但他觉得养父一贯心地善良,行善积德,绝不会出现人命案,而且龙南钟姓的人多,同姓同名不足为奇。对于此案,钟康进经过深入调查,明察秋毫,主持公道,公正地为钟万禄作出了无罪的判决。直到事后才知道,这个钟万禄就是他的养父,疗养数日后钟康进见养父急于回家乡,于是就派人护送其回家休养。钟万禄为自己冤案昭雪,也为见到了多年没相见的养子而欣喜万分。由于疲劳和兴奋过度,当走到蛇子嵊岽看见龙南县城时,钟万禄狂喜大笑几声之后,不幸离开人世。
钟万禄去世后,家人们非常悲痛,办后事时在家的九个儿子商量,在父亲停放灵柩的地方建一座“禄公祠”。钟康进得知噩耗更是悲痛万分,为了昭示养父的恩德,他向兄长们提出,除建“禄公祠”外,他还出资专门在“禄公祠”旁边为养父建筑一座祠堂,取名为“荷恩堂”,永远铭记养父的养育之恩。
弹子寨国忠祠
在龙南城区北约一公里处,玉石仙岩高耸于天,仿若大将军般屹立于濂江北岸。而不远处形似帅印的弹子寨,就像是大将军在龙南大地上盖下的帅印。
濂江,就在弹子寨下流过。濂江属于桃川河的支流,发源于定南的月子,一路蜿蜒而来,因水质特别清澈,命名为濂江。濂江水量大,一路汹涌而下,湍急的水势经弹子寨一挡,一个回旋,形成一个深潭,水流陡然而缓。深潭碧水,映照出弹子寨的蔚然深秀。
弹子寨是座石山,山石嶙峋突兀,怪石遍布,有“一岩耸峙濂江边”的雄伟气势。虽是石山,但山上葱翠,长有丰茂的竹子和杂树。弹子寨四面陡峭,只有东西两面有崎岖曲折的小道通往寨顶。山腰处有一天然蛇形溶洞,洞内最宽处直径约六米,长约70米,是探奇览幽的好去处。清人徐士孜在《弹石亭立》中曾这样描述当时的弹子寨:“一望平芜何处收,石台突兀起中丘。远峰圆簇如郛郭,近水萦流似带钓。淡抹云烟随冉冉,行歌樵牧自悠悠。凭高纵目空明镜,四野青华次第周。”
山顶有嵯峨宏伟的国忠祠,是为纪念龙南第一位进士、功名显赫的国子监祭酒唐国忠而建的。国忠祠坐北朝南,厅堂雕梁画栋,斗拱翘檐,朱墙碧瓦,崔嵬壮丽,气势轩昂。前厅门楣上有“进士第”三个金光灿灿的横匾,后厅横挂“弹石钟灵”牌匾,东西各栽一棵苍松、翠柏,把宗祠衬托得更加古朴沧桑。
新中国成立前,有唐姓人家在国忠祠举办过私塾,民国时开办东区小学。解放初期,钟灵毓秀的国忠祠被拆,国忠祠自此没落于尘埃之中。1997年,唐氏在国忠祠的遗址上建了国忠亭,但由于荒疏,无人管理,已然破落不堪。唯有亭中石碑镌刻“弹寨山水秀,宗祠翰墨香”的对联,让人还能窥见一点点文脉遗风。
古塔苍苍映乾坤
龙头塔
龙头山下,巨石壁立,一泻千里的桃江水,途经九曲十八滩,于此从石峡中奔腾而出,乱石穿空,卷起千堆雪,气势磅礴,气象万千,乃龙南古八景之一“龙头雪浪”。而龙头山峰顶,屹立着一座塔,叫龙头塔。
龙头滩峡谷深峻,河段甚为复杂,暗礁险滩防不胜防,浪急风高,经常发生翻船覆排的事故,有人以为是水妖在此作怪。为辟邪镇妖,保佑过往船只、放竹排木排人的安全,清末年间,龙南镇龙洲村的黄姓人牵头,化缘筹资,在龙头山上建了龙头塔,以镇住妖怪不敢兴风作浪,从此过往舟船就很少出事故了。又有传闻说龙头山处于整个龙南城的水口之处,龙南乃金盆之地,桃江北边的高山阻隔了北来的阴气,南岸连绵的山峰又未阻挡南来的阳气,而从群山间蜿蜒而出的渥江、濂江、桃江三江绕城而过,在龙洲形成三江夹口之势。而水一般寓意为财,这么多的水绕城而过,相当于财富源源不断而来。但下游水势太急,就有财来得急走得也急之意。为避免湍急的江水把财富匆匆带走,于是在桃川水口最高处的龙头山建宝塔,以闭锁水口,永镇财富。
耸立于巍巍龙头山上的龙头塔,塔高25米左右,为正六角形砖石结构。塔分七层,蕴含七级浮屠之意,层高从底层三米八处依次往上递减,底层外墙每边长为2.9米,内空边长为1.1米,塔基墙厚1.6米,底层开有拱门一座,坐北朝南,门高1.8米,门宽60厘米,可容一人进出。塔身外墙为石灰漆刷,通体雪白,阳光照耀之下,玲珑剔透。
因年久失修,龙头塔外墙剥蚀严重,门楣上原有的一副对联已模糊不清。因塔在山巅之上,塔身常被雷击,现还有道雷击的裂痕十分明显。
整座龙头塔,雄伟高峻,大气厚重,岁月沧桑浸润之下,更显古朴。
关西塔
关西镇程口、邹坑两村交界的田螺坑,远望似一个文人所用的笔靠。在笔靠低矮之处,耸立着一座巍巍的宝塔,若大地擎起的一支笔,蓝天为纸,白云为墨,书写着一幅幅壮丽的山河图。这座塔,名“关西塔”。因为此山建有宝塔,又把关西塔所在的山称为“宝塔山”。
南宋嘉熙丁酉(1237),关西徐姓始祖从江西万安皂口辗转迁到了关西。莽莽苍苍、重峦叠嶂的青山,在刀耕火种的时代是最适于谋生取食之地。勤劳的徐姓祖先们,开始在这里繁衍生息、薪火相传。
清雍正元年(1723),已然成为当地望族的徐姓人,在关西村莲塘下侧新建了一座宗祠,宗祠大门正对田螺坑,而田螺坑的山形就是人们所言的笔架山,寓意出人才。有偈语称:“门对笔架山,出门底气坚。人财两相旺,衣锦还乡间。”
但是,宗祠建好后,有人认为宗祠大门所对的笔架山,其中间的山峰过于低矮,会影响徐姓人才运势。于是徐姓族人又决定在田螺坑背后的山上建一座宝塔,以弥补中间山峰低矮的缺陷。
雍正二年(1724),徐姓族人在海拔398米的田螺坑尾山建造了这座关西宝塔。此后,关西徐姓文星闪耀,最著名的就是出了龙南首个翰林徐名绂,还有皇帝书法老师徐思庄。
关西塔是一座为外砖内木结构的五级六面形塔,通体为红褐色,塔高五层,逐层缩小。塔高15米,塔顶装有铁制避雷器,成“Φ”形,层与层之间有交错飘出约20厘米的双层平卧斜檐角砖。第一层为全封闭实心体,无门无窗;从第二层开始每面都有真假拱形门,其中有一扇为通透拱门;第二层拱形门楣嵌有一排青砖,阴刻:“首事徐北圣、头人徐洪榜、塔师王左文,塔师朱文邦”铭文;塔内原来架空有梯,可攀登至高层,今已损毁。
关西斜塔
建造此塔在民间还有另一个传说:关西古代曾有鬼怪妖魔作祟,当地百姓多次请僧道作法驱邪只能暂时镇之,一时难以根除后患,后一游方道人来到关西见邪魔常惊扰百姓,便让当地人建一宝塔,然后画一神符,塔成后焚于塔内,果然此后当地一直平安。
此塔建成后,一直未曾修葺,但仍保存完整,因为地陷等原因,整座塔中轴向东北方向倾斜了约15厘米,与意大利的比萨斜塔有异曲同工之妙,被称为“关西斜塔”,成为一大奇观。关西塔不但具有观瞻意义,且其倾斜而不倒并已经避雷数百年,在研究古代建筑的科学性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罗坝塔
罗溪自岿美山发源后蜿蜒数十里至罗坝岽山谷口,在汶龙镇的罗坝冲积成一个小盆地,而后拐弯流入相邻的里陂村,再流至临塘乡水口汇入渥江。
罗坝的蔡姓祖先,为寻得一处宜居之地,从福建长汀,再移居上杭,辗转迁安远寻乌后,又踏足龙南,寻得汶龙罗坝这一宝地,定居于此。
蔡氏在此定居后,建了一座蔡氏宗祠,门朝罗溪水口。为补全宗祠大门朝向之缺憾,蔡氏族人于清雍正六年(1728)集资在水口建了这座塔。
此塔位于罗坝村龙溪山岽顶,建成后命名为“罗溪祠塔”,后因所处地段在罗坝,民间删繁易简称为“罗坝塔”。
罗坝塔为门面七级砖石结构,通体用白灰漆刷,整座塔呈灰白色。高21米,每级一层,每层有拱形门,塔内折上,登阶可直达塔顶。
罗坝塔建成后,至今从未维修过,但仍旧保存完好,依然雄踞于罗溪水口,冷看岁月更迭,静观世事沧桑。
罗坝塔
悠悠古庙孕神奇
关帝庙
桃江,位于龙南城之西,被称为西江,沿河形成的土坝,称为水西坝。水西坝下游,有庙一座,香火鼎盛,信众甚多,那就是关帝庙。
明朝万历壬辰年(1592),水西坝村墙背围刘姓始祖在此创建关帝庙,之后分别在1757年、1940年进行了多次整修。
关帝庙为三进式的建筑结构,有三扇拱形式庙门,正门上方书有“关帝圣庙”四个大字,大门对联为:“镇邪魔战鬼神义不容辞;护正人佑善心诚求必应。”庙里另一对联为:“千里寻兄,自古英雄曾有几;单刀赴会,迄今义勇竟无双。”
大雄宝殿的红漆大柱上,又有对联一副:“生蒲州,事豫州,战徐州,守荆州,万古神州有赫;兄玄德,弟翼德,战孟德,擒庞德,千秋至德无双。”
庙内还保存了始建时所制的神台一座,庙堂上供奉关帝、关平、周仓等神像。神台上刻有“公房置”字样。传说关帝庙灵验,爱憎分明,清乾隆年间一县官贪赃枉法,为百姓憎恨,一次听说此官想前往关帝庙祈福,便故意提前挂一惩恶扬善的对联于庙内,此官进庙看到后,吓得大病了一场。
寨下水口庙
浩浩荡荡的桃江,在三江夹口处,与渥江、濂江汇合之后,一路奔腾而下,流经将军寨而过。将军寨斜下对面的小山岗,就叫寨下,那里住着钟姓和赖姓人家,属于龙南镇红杨村。一江碧水,对着小山冈直冲而下,又转个弯,往龙头滩而去。
寨下对着桃江水口的山顶之处,有一座庙,叫水口庙。据传此庙历史悠久,先有庙后有村,钟、赖两姓人家在此居住有几百年了。
所谓水口,就是在某一地区水流进或水流出的地方。水,自古就是财富、兴旺的象征,所以水口忌大开。古人因此常在水口附近兴建亭、桥、楼、阁以锁财运,兴文运。
水口庙背水而建,庙里供奉有盘古大帝、五谷老爷、龙王爷、七郎、八郎、观音菩萨、财神爷、土地神和武打神,呈现神奇的多元信仰。每年,水口庙会举办庙会,年初一会拣香首,捡到香首的人预示一年都有好运气,所以捐款捐物最多。每到初一、十五,村人都会来此上香,祈祷神仙保佑众生平安。
以前,有专门的道士在庙里主持。相传水口庙的道士和张公庙的道士,两个人斗法,烧红的铁链用手去捋,毫发无伤,不分胜负。又坐草席,漂到龙头滩。龙头滩滩高水迅,巨石壁立,锋利如刃,激流飞湍,不要说是一张草席,就是一条小船,都能顷刻翻覆。但是两位斗法的道士,坐草席漂到龙头险滩,不仅毫发无损,连衣服鞋子都未有半点沾湿。
又传水口庙附近王屋的王德香道士,有年大旱,被民众请去黄沙天子岗上求雨,王道士口中念念有词,手中挥舞宝剑,片刻风雷滚滚,念及自己所处下杨坊也是干旱许久,不由心头一动,口中念道:“黄沙天子岗,落雨下杨坊落当上。”果然,那雨从下杨坊那边开始一直往上落,直落到黄沙的天子岗。既为黄沙人民求到了雨,又福及了自身家乡,一时传为美谈。
当然,所有传奇与故事,都只为增添水口庙的神异。如今更吸引人们的是,登上寨下的那个小山冈,在水口庙前的空坪处,看桃江水滚滚而来,可感受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壮美景观。
风风雨雨古渡口
寨下古渡口
寨下古渡口,在龙南镇红杨村寨下约两百米处。汹涌而下的桃江水,在寨下拐了个弯,变得平缓,正适合摆渡过江。江的对面,是桃江垇下,垇下有大量的田土是寨下人开垦出来的。
最初的时候,家家户户到桃江地区干活是要自己撑竹排涉江而过的。轻巧的竹排,把碧缎般的桃江水划出一道道涟漪,两岸倒映于河中的青山,也随水波层层激荡开来,时不时还有鱼儿跃水而出,发出小小的声响。
诗意的画面,总是令人神往。但是撑竹排毕竟危险系数大,而龙南和全南龙下两边的往来行旅,没有一个渡船就得绕特别远的道路,是极为不便的。古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渡船是木船,渡口边上,就是渡亭,没有人渡江时,渡工就在此休息,“吧嗒吧嗒”抽一口旱烟,看江上舟楫往来,天上云卷云舒,或呆坐船头,看鱼儿跳水,时光就这么飘远了。
寨下古渡口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渡船已经变成了机器木船。寨下本村人过渡不需要过渡费,桃江洒源人和全南龙下等外村人到龙南挑石灰、做工的,过渡则会收点费用。20世纪90年代初,渡口下方建了一座跨度几十米宽几十米高的钢丝桥,渡口逐渐荒废,但龙迳风大,钢丝桥几年之间就被损毁,不能通行。于是,下杨坊有人在钢丝桥下的桃江两岸,拉起一根铁索,用来拉竹排过渡。自然,那里是没有渡亭的,只在山下挖一个可以躲得下人的小土洞,猫在那里遮阳躲雨,有人在对岸吆喝一声,或者打个长长的“嗬嗨”,渡工就踩着竹排,拉着铁索过去渡人。
后来,越来越少的人过渡,两座渡口都已荒废。寨下通往渡口的路,已然是荆棘丛生。而那座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的渡亭,也只有四角的墙挺立于桃江之上,墙的周身爬满了爬山虎,像是岁月留在过往的心事。唯有桃江水,日夜奔流不停息。
寂寂古窑添华彩
象莲古窑
缕缕青烟,从渡江镇象塘村与莲塘村山地交界之处袅袅而出。从平地上高耸而出的瓷窑,窑内窑火熊熊;瓷窑前简易的工棚里,挥汗如雨的瓷工,正有条不紊地把一个个土坯制成一个个精美的瓷坯。这成为历史上龙南城边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站于旧址之上,千年前的窑火仿佛依旧闪烁着灼人的光芒。这就是有名的象莲古窑。
据《乐平、龙南发现的古窑》所载,1963年底,赣南调查古文化遗址时发现象莲古窑,专家考证为珍贵的唐代古窑址。
象莲古窑遗址全线长约700米范围,被发现时,古代陶器残片不但埋于表土,而且露出于地面的俯拾皆是。
象莲古窑遗址
陶片堆积厚约一米至一米五,采集到的有高足盘、罐、碗、壶坛、网坠子等陶器,钵器形较大,胎质较粗,呈灰红色,通体多施黄褐釉,但多已剥落。而碗多为敞口,深腹腔,底内凹。通体均施黄褐釉,很不均匀。唯器外壁下部至底部露胎,内底心有一道圆圆的印珠纹。
当时还发现了网坠子:只有手指大小,上面有凹槽,是摁在渔网下边避免渔网浮起来的陶器。此陶器的发现可以说明,在唐代,这里的捕鱼技术已经很普遍了。
另外还发现一件皈依瓶盖的残部,盖的底层平出,径为11厘米。胎质较细腻,色呈红灰。边缘施一道粗突的荷叶边纹,再上为筒状束腰。还发现竹节形器,内外壁及内底均有一道道凹凸弦纹,高十多厘米。
在1982年的文物普查中,再次在象莲古窑挖出五个比较完整的陶制器皿。
古窑的发现,为象塘、莲塘村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佳城流芳仃传奇
武当崖墓
被称为“十里画屏”、风景秀丽的南武当山里,在其将军峰西面50米处,悬崖上有一孔穴。该孔穴海拔712米,坐东向西,深宽各两米,是明崇祯十三年(1640)武当山开山祖师钟有能(法名映莲)之墓。
穴中有青石墓碑,刻有“开山祖师钟有能法师之墓”,两边刻有对联:“有缘登仙二山中三心了脱,能如悟道七旬处九转丹成。”据传,他幼年出家,静心养性,布善施医,习武研佛,传说一直活到149岁高龄才坐化圆寂,肉身三年不腐,后葬于该西崖岩洞中。
夕照西崖,是武当山的一景,金色的夕阳照在西崖上,放射出万丈金光,特别壮观,称为“佛光映莲”或“映莲夕照”。此崖墓在赣南地区仅有,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木栉型古墓
龙南镇龙陂、新杨两村交界的红泥岗丘陵上,矗立着一座富丽堂皇的墓葬。墓葬地地貌形似木头的栉疤,所以称木栉形古墓。该墓为廖氏祖先廖思钦及其妻谢氏合葬之墓。墓有两块墓碑,平排隔开而立。
明成化五年(1469)出生的廖思钦,父亲是个风水师。聪明伶俐的廖思钦,受父辈及赣南堪舆文化的影响,自小就对寻龙探穴特别有兴趣。年幼的他,就常常跟着父亲游走于各处的山山水水,积累了丰富的堪舆实践经验,被朝廷吏部选任为龙南的阴阳学训术,掌管一方的天文、历法、术数等。担任阴阳学训术,让廖思钦与赣南各地的风水师有了更多的交往与交流,特别是与兴国三僚本宗廖姓风水师来往更为密切,堪舆技艺日益精湛。明正德十三年(1518),他作为阴阳官,曾随南赣巡抚王阳明剿除九连山贼巢。据《阳明先生文集》记载:“正月十三日,牌仰指挥金英即便统领石背兵夫三百名,前去太平堡等处,督同阴阳官廖思钦等兵守,把贼奔要路,相机进剿,获功。”
木栉型古墓
此木栉型古墓,建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是廖思钦在世时为自己所建,也是与其妻合葬之墓。整座墓穴为磨制石块结构,方位是坐东北朝西南。前后全长十米,宽六米。从墓碑至门堂前沿,为大型盆式地门堂,地门头高1.6米。从地门头至墓后边沿由四层莲花瓣石块组合成一座圆形花台,最高一层中央有一个似瓜皮帽顶的圆石,坐镇其上,地门头两边立着一对高1.5米的石柱。两块墓碑左右两旁及围堂两侧有装饰浮雕石碑,刻有花卉、龙马、麒麟、图案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墓前原立有石人石马石羊等,后被毁。
古墓前的村子,是杨溪坝,也叫百福坝。此地始名为白埠坝,龙南话听起来像是“白虎坝”,廖姓后人认为“白虎”是专蛀食木头的,对木栉形古墓非常不利,要求改名,住在此地的村民也认为“白虎坝”谐音不吉利,所以后来更名为百福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