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古景之雅
千年龙南,古韵悠悠。这里,不仅有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古八景”,在广大乡村,也星罗棋布般点缀着众多的历史文化名村,如众星拱月般,让千年古邑发出更为璀璨的光芒。
龙南古八景:刻在记忆深处永恒的诗画
“八景”之风,肇于北宋而盛于明清。所谓“八景”,是指对一个地方自然和文化景观的集称,一般以八项最具地方特色的景观组成。龙南古八景为:玉石仙岩、龙头雪浪、金钩牧笛、东山晓钟、西山晚月、西河银底、龟尾晴岚、雁塔朝烟。
玉石仙岩
玉石仙岩,由这四个汉字串起来的意境,美得虚幻而灵动,是龙南古八景之首。它位于龙南城北的桃江东岸,地处杨坊,面临桃江水,背靠水晶嶂。
玉石仙岩平地突兀,飞峙桃江边,高耸挺立,其石灿若白玉,故名玉石仙岩。当阳光照射于石上之时,其色彩艳丽无双,故当地人又把玉石仙岩叫作丽石岩。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玉石岩分成了上岩和下岩,绵延数公里,岩峰海拔307米,蔚为壮观。玉石岩上岩半腰处有大溶洞,宽敞达数百平方米。洞内有巨大足迹,相传是仙女下凡游人间,在此留下的脚印,因此名为玉迹洞。宋太宗时,为推行他的文治德政主张,对龙南高看一眼,御赐经书120卷,收藏于玉迹洞,县署派人专门看管。后在玉迹洞内建起了一座寺院,名为玉迹寺。寺院藏书,禅韵书香,一时引来众多文人墨客。可惜后来因采石烧石灰和制水泥,上岩已完全被毁,现在只留下采石后的深湖,映照着蓝天丽日,一泓清水,或许能窥见旧时的壮观与宏伟。
梦境玉石仙岩
下岩与上岩紧密相连,下岩有洞,名为玉虚洞,传闻洞内有仙子名为玉虚,在此修炼居住,所以洞名为玉虚洞。
玉虚洞洞口极其狭小,但一入洞口,眼前立马豁然而开,此处宽敞明亮,可容纳数百人。此洞冬暖夏凉,是驱寒避暑之胜地。入洞后,登山的燥热也一扫而空,凉意沁满全身,皮肤为之一清。洞里乾坤,实为神仙居所。晋陶渊明有句云:“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仿佛,此乃另一桃花源。
洞内岩水,时见嘀嘀嗒嗒。洞顶有两个圆形缺口,如玉镜高悬,光明从此而入,照见洞内石钟、石乳各具千秋,石床、石凳、石柱、石笋等姿态万千,草鱼花虫、异兽仙禽、仙神鬼怪,俱是栩栩如生,而洞里藏洞,幽怪深邃,不为人知。而双洞之间,更为奇绝,日光从双洞间漏下来,仰望日光明亮,可见太阳悬于岩顶之上。水滴从双洞间滴沥如穿绳而下,于阳光照射之下,时有迷你彩虹而现。洞外所听水滴之声,即为此处之音。而洞中暗黑之处,时有蝙蝠“噗噗”乱飞。
相传洞中有一井,称龙井,深不可测,地下有流水声音,有人疑有地下河道,便投以谷糠,几个小时后,竟流出在离岩洞二十几里外的桃江河边的龙头滩。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平定“三浰”之乱后的都御史王阳明返城时见玉石仙岩“洞壑天成,尤称胜景”,十分喜欢,便前往游览、休憩,其《平浰头碑》及诗五首被镌刻在玉虚洞内。其中《平浰头碑》气势雄伟,可惜时人把岩顶的两个洞口凿大,受风霜雨雪侵蚀,风化严重,只剩模糊的印迹。王阳明驻于此时,玉虚洞被称为“阳明小洞天”。洞内有不少文人墨客在此或镌刻立志,或联袂和韵,留下珍贵的文物史迹。
玉石仙岩现存石刻44方,堪称石刻宝库。明万历五年(1577),时任龙南知县的王继孝,命在玉石仙岩建亭筑坊,新增了一些人文景观,并用颜体书写了“洞里乾坤”“天开图画”“玉岩胜景”。如今玉石仙岩已成为赣南的精神高地、阳明心学圣地。
本邑人、举人徐士孜曾为《玉石仙岩》作诗云:
仙人一去竟何之,剩得灵光照碧巍。
才历层空心已诧,更经窈洞日愈迟。
烟浮暖日恁般丽,舄破深云几度窥。
我亦翻然余逸兴,曾知门外夕阳垂。
龙头雪浪
此景处龙南桃江河段,从龙南城区至全南龙下,约七千五百米处。
“龙头滩,龙头滩,九九八十一道弯,二九一十八险滩。”这句龙南人耳熟能详的顺口溜,能让人感知到龙头滩的险阻曲折。
环绕龙南城的桃江、渥江、濂江,在犁头嘴三江夹口之处汇聚,一路向北奔腾而下。从上游侵蚀而来的大量泥沙,在河滩边上,形成了以泥沙为主要土质的冲积平原。桃江两岸,枫杨翠竹、桑植田畴、鸡鸣犬吠配上蓝天白云,远望玉石仙岩矗立于蓝天之上,清漾漾的碧水,能把游人的心都融化。
龙头雪浪
但过了沙滩平原,两岸青山陡然而立,河道逐渐变得狭窄。两岸青山夹峙出的一条迳,若游龙蜿蜒,所以叫龙迳。桃江水进入龙迳之后,水流开始变得湍急,江中怪石嶙峋,两边山石,狰狞林立,深潭暗礁,神出鬼没。舟行于上,惊心动魄。犁头嘴到龙头滩这段距离,桃江水在此跌落了14米左右。
龙迳最有名的险滩是棠犁髻、虎头滩、雷公滩和龙头滩,几十里皆激湍飞流,瞬息而下,颠簸跳跃,险象环生,舟过其半入水底,不知牺牲了多少船家,葬送了多少行客,沉没了多少船只,碰散了多少木排。
而龙头滩,则是险滩中的险滩。桃江水在这里风雷激荡,白浪滔天,卷起千堆雪,飞花溅玉,蔚为壮观。
这些险滩,造就了一个专门过滩的职业,叫专业滩师,又称“大王公”,他们不仅谙熟水性,熟练水上各项绝技,还要熟悉滩路,沿河的航道、口岸、险滩、礁石、水位以及行规、行话、禁忌都记得烂熟。不仅如此,他们还练就了观察气象的特殊本领,能较准确地预测天气的晴、雨及风向。有了这一身的本领,才能做到行船百无一失。
有了他们掌舵,一般不会出什么事故。而逆流而上的船,行至龙头滩,则需要纤夫唱着号子,拉着纤绳,一步一步把船从急流险滩中拉上来。
曾任龙南知县的桐城人周储写过龙南古八景的诗,其中有首《龙头雪浪》:
龙岩设险自天成,一派飞涛昼夜倾。
触石潺湲如喷玉,穿林澄澈似堆琼。
沙鸥立近翎偏洁,野叟行经眼倍明。
不独泓涵能润物,涓涓还可濯尘缨。
金钩牧笛
龙南城南面郊区渥江河西岸,古时是一片宽广的河滩,沙滩弯月如钩,在朝阳和夕照辉映下金色灿烂,这一带被称为金钩。金钩草滩上有块大土墩,墩上有一棵古老的银杏树,高入云天。银杏树叶繁密,远望如一团青云,悬在金色的沙滩之上。而到秋天,树叶变成一片金黄,阳光下,满眼烁金。秋风吹过,树叶如金色的蝴蝶般在空中飞舞,形成一道特别美丽的风景。
经年累月间,苍老的树干上,出现了大小不同的空洞,这些空洞在大自然的巧妙组合之下,像是天然的笛孔。
当风吹来时,这些空洞都会发出悠扬的笛声,而且随着风力及笛孔大小的不同,树干上吹出的乐音或悠扬婉转,或舒缓低沉,或高亢激昂等等不定,四时早晚、晴霜雨雪,音韵皆有不同。处于此间,可得美妙天籁之声。
因乐声类似于牧笛所吹奏出的笛音,人们便把此自然之景及天籁之声冠名为“金钩木笛”,列为龙南古八景之一。
日易时移,银杏古树因年老朽腐,木笛之声消亡,不可再闻。而此滩美景依旧,地肥水美,青草离离,常常吸引牧童到此放牧。牧童沉醉于此间美景,情不自禁随兴吹起竹笛,笛声悠扬婉转,传遍金钩边上桃江河滩。戴着斗笠安逸地坐在牛背上,横吹笛子的牧童,成为当地新的景致。消亡了的木笛变成了行走的牧笛,于是“金钩木笛”被改为“金钩牧笛”。
贡生廖元乔写下一首咏《金钩牧笛》的诗:
何处梅花落,依稀笛几声。
村童因物性,驯犊适人情。
草色连溪路,烟光接古城。
更宜深竹里,晨夕和仓庚。
此诗把“金钩牧笛”这一古景描写得极美。牧笛声中,梅花在清风中簌簌而落。一望无际的青草地上,连着烟光雾绕的古城。戴着斗笠的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惬意地吹着竹笛,老牛在青草地上慢腾腾地吃着草,悠闲地甩着尾巴,弯弯的牛角刚好和初升的太阳处在同一地平线上,构成一种弯和圆的弧度之美。仓庚喈喈之声,伴着晨光而来,照在不远处的竹林深处,七彩的光在竹叶的缝隙间,点碎迷离,散发出一种梦幻般的美。
东山晓钟
南唐升元年间(937—943),龙南还未建县。桃江、渥江形成的宽阔滩坝,是一个墟场。在滩坝的东面,有一高地,远远看上去像一座山峰,挺立于滩坝之上,钟灵毓秀。有高僧看中了这东山福地,便在此建起了宝刹寺院,名梵安院,又称东山寺。一时东山寺香火旺盛,拜众甚多。南唐保大十一年(953),龙南建县。明崇祯九年(1636)龙南拓宽县城之时,东山寺被围入拱翠门内,成为城内的最高点。
东山寺顶钟亭挂有一口大钟,传闻是外面飞来的宝钟。因为常飞来飞去,为使其永久留在寺内,断了其右边雕饰像瓠瓢状的钟钮之后,宝钟才真正留了下来。
每天拂晓,寺里的和尚都准时敲响那口宝钟。“铛……铛……铛……”的钟声,从东山上响起,洪亮沉厚,激荡于天地间,余音缭绕不绝,声传十里,令人震撼。听到钟声的人们,都早早起床,开始一天的忙碌。这一景观就是“东山晓钟”。据考证,东山寺原址为现中山社区兆丰巷龙南镇卫生院附近。
传说东山寺有“三大宝”,除了宝钟,殿中还有宝鼎一座,半埋土地中,非铜非铁,人以为异。还有一古炉,倾覆于西南角的地中,露出一半在地上,人不能起。
东山寺历经千年岁月风雨,其间因战火、洪水及岁月的侵袭,屡经兴废更替。清同治十年(1871),重修东山寺三宝殿,这是东山寺维修的最后一次记载。后随年代久远日渐被废弃。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江东小学迁入东山寺,此时东山寺废置已久,墙宇颓败,递年修葺并筑教室。1925年,东山寺售于廖氏私人,东山寺院就此消失。“东山晓钟”余音散尽,成为历史。
瑞金教谕李鹤写诗《东山晓钟》一首:
金镛乘晓发,曙色映花宫。
夜气沉潜里,人心深穆中。
一声分梦觉,几杵破幽蒙。
韵散空林外,依违尽远风。
西山晚月
与“东山晓钟”相呼应的“西山晚月”,位于龙南古县城上西门前靠北位置,古时是高高的土墩,远远望去是座小山,被称为西山,西山上建有一座道观,名西山观。
西山观建于宋绍兴年间(1131—1162),是北宋湖广武昌府总镇节度使凌必升所建。凌必升当时跟随岳飞到虔州平定叛乱。叛乱平定之后,赣南一带逐步安定,部队就地驻扎。为减轻朝廷军费负担,朝廷命凌必升带兵在此垦田开荒。因为凌必升打仗垦田有功,被朝廷敕封为“屯田万户大将军”。屯兵日久的凌必升,觉得此地山水秀丽,民风淳朴,是个安居乐业之地,遂决定安家于此。凌必升捐出土地千余平方,建立首家道教场地“西山观”。
随时间推移,西山观后衰败倒塌,于宋朝淳祐三年(1243)重建,元朝末年又成废墟,明朝正统三年(1438)复修。成化十五年(1479),道士缪执中募工开观,将后面的荒地开垦为田。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道教衰落,佛教崛起,西山观道人被迫迁出,僧人丹溪重新修建并成为住持。清康熙五年(1666)西山观改为西山寺。
站在西山上北望,桃江河水烟波浩渺,道观东南面碧野田畴,村庄错落,阡陌交通,犹如桃花源,又取名桃源垌。到了晚上,特别是月明星稀之夜,月亮清辉尽洒,无论远眺道观,还是在道观远眺,均雾笼纱罩,如琼瑶仙境,因此被誉为“西山晚月”,成为龙南古八景之一。
传闻观中大殿上的弥勒佛,满脸笑容,卧地斜坐,敞衫露腹,挺起大肚皮,晚上,月上中天正照着其肚脐眼,恰似挽住月光,颇有风趣,所以,“西山晚月”又被称为“西山挽月”。
增生赖德镳作诗《西山晚月》:
云约墟烟共往还,小輋西顶月弯弯。
半规清镜开妆匣,一道新娥画远山。
清洁纤光分落照,苍凉瘦影映禅关。
披襟望到初更后,应有佳人凭玉栏。
这似乎带着点香艳的诗歌,仿佛也预示了西山观最终的消亡。西山观什么时候倾毁倒塌,已无从可考。西山观旧址现为龙南市特殊教育学校,在学校的大门左侧墙壁上镌刻着“西山观”三个遒劲的楷书大字,似乎在告诉后人,这里曾经的鼎盛人文。
西河银底
此景在龙南古城西北桃江桥一带水域。桃江位于城区西面,因此古时又被称为“西河”。西河一带河床较高,显得水浅,白石岗裸露出水面或浅隐在河水之中。不仅河底的石岗是白色的,连沙子也是白色的,桃江桥往上,就叫白沙坝。此处沙滩沙粒银白细微,直铺整个江滩,连接桃江河。而桃江河水又特别清澈,水中游鱼,历历可见。
当水流湍急时,或阳光,或月光,或万家灯火,映射于水面,浅水中的玉石和白沙便会反射出闪闪的银光,其时,水流湍湍,万点银光随着急流萤萤而动,成为一道优美、独特的景致,被称为“西河银底”。此景致最为极致的美是在夕阳沉落之时。彼时光线柔和,晚霞夕光映照于桃川之上。渔舟唱晚,响穷桃川之滨,飞鸟云集,玉石仙岩隐隐。江天风物,野树孤烟,人处于中,物我两忘。故又有“桃川夕照”一说。清人周储有《桃川夕照》之诗:
桃川夕照
纵目桃川晚眺时,亭亭斜日弄余晖。
光涵迭浪千重色,影逐流霞一样飞。
昧谷红销群动息,远山青抹半痕微。
鹭汀凫渚苍烟外,催得鱼舟几叶归。
龟尾晴岚
龙南岿美山,即现在的定南岿美山钨矿(古有诗“石脊煤痕过野烧”,岿美山有钨矿,但古人误以为是煤),古时为龙南属地。岿美山脉连接赣粤闽湘四省,岿美山为地脉的发源地。岿美山,属南岭山脉中九连山山脉东段的一座高山,海拔1063米,因为山似乌龟之尾巴,古代名叫龟尾山,又名神阙山。峰峦横列,每当雨后天晴,阳光洒在山头,气压降低,在晴空照耀下,山岚蒸腾,水汽氤氲。山腰处处缠云绕雾,聚集云气,山间烟雾顿生,云烟缠绕树林,远看青山如黛,如海市蜃楼般变幻万千,形成一幅幅美景图画,美不胜收。
岿美山出产有黑钨、白钨、黄金、锡、铜等矿,藏着无尽的宝库。其最高峰叫大岽顶,顶上有一个数百平方米宽、全天然的石质坪地,呈椭圆形。石坪周围,只有星星点点寸把高的小草,不管任何时候,整个坪都是被风吹得一尘不染。站在大岽顶上,能俯视龙南、定南、全南三个县。
大岽顶的气候与山下截然不同,只有两季:温季和寒季。每年立冬后,岽顶白雪皑皑;暖季,哪怕是烈日炎炎,顶上也是凉风习习。
相距300多米处,是仙人岩。洞口而望,一片昏暗,黑不见光。步入崖洞,慢慢光明。石洞地面呈现里窄外宽的梯形,上下左右都是朱红色的石壁。靠里边一米多宽两米来长的石段是仙人的床榻,左右两边一尺来宽的长条石是仙人的座凳。中间的石墩是仙人准备做桌子的石料。
廪生宁都人彭咸宁为“龟尾晴岚”一景作诗:
百丈峰峦曳尾斜,泥涂高隐雾中花。
须臾日破鸿蒙出,散作人烟十万家。
雁塔朝烟
“雁塔朝烟”,龙南古八景之一,坐落在金钩与渡江马头岭交界的五公山下的桃江东岸。五公山是同一座山脉形成的五个山头,像是五个老公公矗立于桃江之东,所以名叫五公山。又有人言此地风水地形有五马归槽之态,所以又称五马山。
古时候,五公山虽靠近龙南县城,但山上森林茂密,古木参天,常有虎豹猛兽出没,伤人无数,百姓苦不堪言。而山下桃江,水流湍急,流至五公山下之时,又遇一巨大岩石阻挡,形成丈余深潭。而时有旋涡,波浪叠起。舟行于此,凶险异常,常常被卷入水底,落得人财两空。有传闻水中又潜藏巨蟒,时不时冒出水面伤害在桃江上嬉水玩耍的孩童。一时民怨四起,而官府又难奈他何。后来,受一高人指点,在五公山下的桃江之上,建塔一座,镇邪辟妖,自此太平无事,大有“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之韵。建塔原为镇妖,百姓称为镇妖塔。也是巧合,塔建成之后,远望塔顶,五公山五座山头,形成五雁排空之象,高飞于古塔之上,所以命名为雁塔。而雁阵高飞,有青云直上之意,故塔建成之后,又有人言,此塔主龙南文脉。
更奇的是,桃川江面平阔,水流湍急。桃江水汽蒸腾,每当早晨,轻烟袅袅而来,渔舟隐隐约约逐浪而行,晕黄的渔灯在云烟中闪着格外柔和的光。
雁塔朝烟
在晨光中渐然清晰的雁塔,矗立在桃川之上,显得肃穆庄重却又不乏灵动。江面云蒸雾绕,水雾以一种婀娜曼妙的姿势,袅成岚、变成烟,从河上,到岸边,它们以一种低姿态的轻挪慢移,给周边大地铺上一层软烟轻罗。水雾一直漫腾到雁塔塔基之中,在云雾中,世界隐去了,而渔火,隐于烟岚之中,像是天上闪烁的星光。
唯有雁塔高矗于上,而五公山形成的剪影,若雁阵排空于雁塔之上,形成一种妙不可言的图画。初升的太阳,若天开一线,照在塔身之上,形成一层金光,耀眼炫目。而水面之上的烟岚,在阳光照射之下,形成七彩飞虹,横跨于桃川之上,一切变得如梦如幻,仿若置身于仙境之中。故成为龙南古八景之一“雁塔朝烟”。
可惜,这一神奇的景象,在清朝雍正年间消失了。由于洪水泛滥,河流改道,江面上也不再出现烟霞雾岚,雁塔也失修久矣而轰然倒下,“雁塔朝烟”美景随之消逝而去。
后来在清朝同治年间,清政府修筑桃江河堤之时,在五公山顶上建造了一座文塔。由于人们十分怀念过去的“雁塔朝烟”美景,因此,也将此文塔说成是雁塔,继续流传着“雁塔朝烟”一说,但由于河流改道不再出现江面烟雾,五公山也草木纵深,遮盖了文塔,渐渐地,这一景致也消失殆尽。
目前文塔倒塌了一半,但从其精美与古典中,尚还能管窥到当年“雁塔朝烟”呈现出的美景。
庠生廖泰平有诗赞《雁塔朝烟》:
窣堵临江浒,峥嵘晓色中。
千寻采碧落,一柱撑鸿蒙。
初日玲珑丽,疏窗窈窕通。
何年函舍利?光景彻霄红。
历史文化名村:家园厚土上曼妙的风景
客家原乡、千年古城——龙南,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在广袤的田野上,关西镇关西村、里仁镇新园村、杨村镇杨村村、杨村镇乌石村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成为一道道曼妙的美丽风景。这些历史文化名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且均有围屋众多、类型丰富,分布有序、互为关联,谱系清晰、传承有序的特点。一个个历史文化丰厚的古村,驻扎在乡野深处,深扎于客家人的心灵深处。
古韵灵秀关西村
龙南市关西镇关西村,由徐姓族人经数代建设形成,距今有七百多年的历史。这里青山相拥,碧水环流,古老的客家建筑、悠久的历史文脉、厚重的客家文明,浸润着这个山村,成为一方灵秀之地。2010年被评为第五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成功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2019年入选国家森林乡村。
关西古村
关西村至今还保存着较完整的明清历史遗存、客家文脉史迹。村内文化遗产类型丰富,有围屋、书院、古道、古塔、古井等,以及古老神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等历史文物,成为一座以客家传统民居为代表的古代建筑“博物馆”,经累世垦田筑屋,至清末道光年间,关西村形成了数量众多、规模巨大的赣南客家围屋群。最著名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关西新围。关西新围依山傍水而建,是关西村的标志性古建筑,由徐名均所建,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于道光七年(1827)完工,整座围屋建成历时二十九年,占地7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1477平方米。因有别于老围——西昌围,故称新围。
关西新围的设计与建造技术高超,创设“天人合一”的住宅理念,整座围屋为回字形,呈长方形,为三层土木结构。各层均布有火炮眼,炮角为两层的歇山式屋顶。围屋的核心建筑在中间的“口”字部位,套建一栋五列14个天井共124间主房的超豪华大宅。整幢围屋有东门、西门两座大门。集住宅、祠堂、城堡、书院、花园于一体,分置九幢十八厅,分为下厅、中厅、上厅,层层递进,步步登高。围内雕饰极为精美,显示工匠极为高超的工艺。甬道贯穿各列建筑,百余间房屋布局科学、结构严谨,采光、通风、排污都考虑得十分周到,集安全防卫、防风抗震、冬暖夏凉之功效。关西新围保存完好,规模巨大,价值突出,在赣南围屋中极具代表性。
还有历史上较早建设的不规则形围屋、又名“老围”的西昌围,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徐名均祖居地。相传围屋所处之地为风水宝地蛤蟆形,因此,围屋的形状也随地形的变化而变化,也像一只蛤蟆。围前两口池塘像极了蛤蟆的两只眼睛。围屋占地面积为5257平方米,以祠堂为中心,主体为二层砖木结构,周围共建有六幢厅堂和一幢烧香祈福的观音厅,各厅因山就势,互不相连,其窗扇、门框、门柱及天花板上的彩绘雕刻,十分精美。围屋的三个炮楼均设在易遭攻击的西南面,有很好的防护功效。
村中还有最为高大雄瞻的下黄围,以及鹏皋围、福和围、田心围、圳下围等众多围屋组成的围屋群,如众星拱月般连成一片。关西村内的围屋分布有序,关西新围、西昌围、田心围、鹏皋围、福和围等互为关联,各围屋之间谱系清楚,传承有序,清晰地展现了赣南地区传统村落建筑从“山寨—村围—围屋”的变迁过程。周边农耕系统完整,生态环境良好,完整地记录了一个个成熟的赣南客家宗族村落的繁衍发展史。
八卦成阵新园村
龙南市里仁镇新园村,以村内拥有历史最悠久、占地面积最大的栗园围而闻名。2014年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栗园围始建于明代弘治辛酉年(1501),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建围所在之地曾是一大片板栗林,所以取名栗园围。
栗园围占地面积68亩,是最大的客家围屋,因其八卦型布局,又称八卦围,按八卦演化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均建有围门,围墙周边筑有12座炮楼,围墙外面有护墙地带和深水壕沟。围内有围中围,有864条小巷道,按照八卦排列建造层层环绕,小巷有生门休门之秘,入生门则可通全围,入休门则极易迷路。围屋建筑规模宏大,风格迥异,生活设施布局科学。围内主要传统建筑布局以纪缙祖祠、栊梃厅厦、梨树下厅厦、新灶下厅厦(一祠三厅)为核心。历经近五百年的纪缙祖祠气势甚为恢宏,堂内雕梁画栋,镂刻斗拱。大堂顶部清晰可见的历史故事彩画见证了其浓厚的文化气息和悠久的人文历史。栗园围是众多客家围屋中规模较大的纯毛石材料砌成的围屋,也是客家围屋中罕见的“一围四祠”型围屋,恢宏的建筑规模和厚重的人文历史使其成为赣南客家围屋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新园古村栗园围
栗园围内分为居住区和渔耕区,渔耕区有三口水塘,还有水田,一所小学,环境优美,是真正可以“关起围门成一统,不管它春夏秋冬”。因此,栗园围也叫围村,是客家围屋发展演变过程的早期代表。
栗园围是古代历史名人、官员辈出之地。栗园围在明清时曾出25名举人,其中十六世李士旭官至福建司主事,十八世李遇璋为明经进士,两人官衔都及五品。十八世李遇汉在91岁时子孙满堂,被县里有关部门授七品旌匾“五世同堂”。
栗园围不仅具有客家先民建造围屋普遍具备的防御功能,而且科学布局,规划建宅,增强了休闲、文教功能,体现了客家人一脉相承的勤生产、重文教、图发展的人文特色。
悠悠古风杨村村
杨村村是杨村镇第一大村,截至2021年6月共有1800多户近6000人,土地总面积约15平方公里。杨村村客家风情浓郁,人文气息厚重。
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燕翼围。始建于1650年,为杨村富户赖福之所建,历时27年,工程繁杂,耗资巨大,历经三代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竣工。取《山海经》中“妥先荣昌,燕翼贻谋”中“燕翼”二字为围名,是深谋远虑、荣昌子孙之意。燕翼围高14.3米,十分高大,气势雄伟,是围屋中最高的一座。围屋共四层,每层有34个房间,各层均有骑楼回环相通,疏密有致,采光、通风等布局极为合理。卧室、仓库、过道、回廊、门窗、楼梯等统一且又多变。
航拍杨村古村
围墙上布满火枪眼,东、西、南、北四座炮楼遥相呼应,形成无射击死角的火力网。大门右边有古井一口,围里又布置暗井两口,一是水井,二是旱井。旱井埋存有木炭、薯粉、蕨粉等,并设置暗道秘通围外,平时填土封闭,战时危困则掘井自救。围的墙根处有传声道唤人,进入围内须经过唯一的围门,围门设有外铁门中闸门和内木门,上面设有倒水的通道,极具防火、防盗功能。因高大易守,又有“高守围”的别称。
以燕翼围为中心,杨村村将周边19个村小组均纳入古传统村落保护范围。2012年,入选首批中国传统村落。
杨村村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五月初五(端午节)都会举办太平堡池塘龙船盛会,该民俗活动已有500多年历史。在盛会期间,杨村村村民邀请五湖四海的朋友参加龙神扫邪、千人宴、池塘龙舟赛等民俗活动,每年都吸引了成千上万游客前来参观,使“太平堡”声名远扬。太平堡池塘龙船盛会也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杨村村境内还有古时太平堡三大名山之一的鲤鱼寨(又名矮寨),此山形似鲤鱼,虽然低矮,但登顶后可俯视燕翼围,被誉为“太平的一颗印”,成为古村的另一神奇景致。
淳厚醉人乌石村
乌石村以驻地乌石头得名,由赖姓先祖于明朝万历年间始建,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全村姓赖。该村落特点鲜明,价值突出,2016年入选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乌石村村内历史文化古迹众多。其中,坐落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乌石围,系赖氏先祖赖景星所建,始建于明代万历十年(1582),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完工,历时28年,至今有400多年历史。
乌石围占地约4500平方米,为前方后圆,内方外圆。因大门前左侧卧有一块很大的乌石头,故围屋取名为“乌石围”,又名“盘石围”,当地人还称之为“土围”。围屋正面左右两角对称,周围设四个高达15米的方形炮楼,炮楼的四面墙上分布许多枪眼和炮洞。围前有大乌石、禾坪、照壁及半月形池塘,与半圆形的乌石围恰恰合成阴阳两极之意。
围屋厅后建有走马楼环周拱聚,后院挖有一口井。祠堂的山墙,是龙头凤尾翘角的三耙墙,每个翘角上分别安放有狮、象、猴、鹿、鹤等吉祥雕饰,寓意“士、相、侯、禄、寿”,隐含着客家先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祠堂为上、中、下三进式,在上厅靠两边设有侧室采光,采光处建有照壁,照壁由明代砖雕、石雕组成,古朴厚重,异常精美。当日光从采光的侧室照进,斜斜地照在照壁上,照壁上的浮雕图案随光影凹凸有致,若隐若现,一种特别震撼心灵的美,马上从心底涌起,让人叹服古人技艺的同时,更为叹服古人的审美情趣及生活情趣。
乌石古村
整座围屋彰显了客家先民高超的建筑工艺和无尽的智慧。2019年10月7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作为赣南现存客家围屋中历史最悠久的围屋,对于研究赣南、粤北、闽西地区的客家建筑影响与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
除了乌石围,村内还有诸多围屋,如上屋围、下屋围、新屋围、下新屋围、矮寨围、仙桥围等围屋,以及光誉堂、三河宝等传统客家建筑十余处。乌石村有个传统习俗——每年农历九月十八是元宿公诞辰,这一天在外游子会返乡团聚,在乌石围前举行文艺表演,家家团聚,欢庆一堂。
该村还有客家土特产——乌粉,味鲜爽口、色泽晶莹、柔韧清香。还有乌石水酒,有“客家米酒看杨村,杨村米酒看乌石”的好评,乌石村家家酿酒,村里空气中似乎处处都弥漫着醇厚的酒香。未到村前,客家古酿的醇香,勾起人的馋涎,而当热情的杨村乌石人一碗碗敬酒时,人们一下就沉醉于这酒、这村、这人文中,不愿苏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