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贤坊:流泽九百年的县学圣地
九百多年前,龙南在城内东南集贤坊修建了县儒学;
九百多年间,集贤坊几经修葺加固,几经风雨沧桑,命运多舛;
九百多年过去了,集贤坊已消失沉寂,但那琅琅书声仍常在耳畔响起,响彻悠悠桃川,回荡在历史上空,绵延流泽龙南教育……
宋仁宗时,儒学格外兴盛。庆历四年时下诏:“儒者通.天、地、人之理,明古今治乱之原,可谓博矣……今朕建学兴善,以尊子大夫之行;更制革弊,以尽学者之才……”州郡开始奉召兴学。崇宁元年,朝廷明确下诏命州县都要兴立学校,从此以后州县开始大规模兴学。
县学由此设儒学署,即用以传授儒家学说的场所。署内有教谕、训导,主管一县学政。北宋时期,赣南教育有“甲于江西”一说,而龙南作为赣南的区域之一,其县儒学也出现得较早。
据载,龙南县学始于宋朝(具体时间不详),最早建在龙南西南一隅,是离县城较远的一处偏僻、静谧、适于读书学习的地方。
宋元祐三年(1088)戊辰,时任龙南县令的许彦光将县儒学迁至城内东南处的集贤坊。按例岁收廪生、增生各15名,依例科贡。
许彦光是龙南建县后的第三任县令,于1086年至1094年在龙南任职八年。他到任后于第三年,组织修建了县儒学,是龙南有史料记载的官方办学的第一人。在即将离任的时候,他游览龙南玉石岩并在玉石岩北面的向阳平台上用篆书题写了“玉虚岩”三个字,落上了年号和自己的款,被镌刻在玉石岩石壁上,这是玉石岩现存历史最久远的一方石刻。历经920年,这三个字仍苍劲有力、文气十足,仿若许彦光兴办县学培育人才惠泽百姓的伟大功绩般长久不朽,千秋传唱。
许彦光题刻
集贤坊,顾名思义,为贤人雅士聚集之地。那个年代的集贤坊,除了读书习文阁,一般都配有优美的景致。那时,湖泊、山岭、亭院、花草、树木,最美的地方给读书的最美少年,那是怎样的和谐而雅致的一道风景。
迎来了一批批读书学子,送走了一个个成才栋梁,集贤坊在岁月更迭中随之风雨飘摇,渐显陈旧、苍老。
其时,由于两宋更迭,战乱不休,地方官学遭到了巨大破坏。很长一段时间,朝廷无力恢复和发展官学教育,而理学家大力倡导兴建书院之风盛行,官学渐趋被冷落和朽坏。
南宋嘉泰年间(1201—1204),郡守陈谠、通守王涣对集贤坊进行了重修。嘉定年间,县令郑轮复修。
至元代,战争频仍,社会动荡不安。身处极不安稳的乱世,集贤坊没有被保住,终毁于战火。
时至明洪武三年(1370)庚戌,福州人莘持敬担任龙南知县,他决定重建集贤坊。据史志载:“时开创之初,百度弛废,邑无完治。持敬经营区画,次第修举,兴学劝农,皆底于绩。”充分肯定了他的兴学重教之举及修邑重农之绩。
由此,集贤坊又重新拔地而起,学子们步入学堂,“之乎者也……”习文读书,不亦乐乎。
但是,集贤坊注定是命运多舛,坎坷多难。明洪武十五年壬戌,广东的贼寇攻破龙南县城,殃及集贤坊。十八年乙丑,以周三官、谢仁真为首的广东贼寇再次攻破龙南县城,烧杀抢掠,十分惨烈,集贤坊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和影响。那次的破城,贼寇屠杀成性,将婴孩丢入池中,孩童的哭声直到夕阳西下仍没有停止,惨绝人寰。性命尚无法保住,读书学习成了奢望。十九年丙寅,集贤坊再次被盗贼损毁。
由此可见,明代的龙南社会是十分不安定、多动乱的。原本就人口稀少,加上战乱频频发生,许多家庭不敢送孩子入县学,朝廷和县衙更是为如何平乱而头痛,根本无心无力办学,集贤坊越来越破败无用,就读县学的越来越少,集贤坊日渐破败、萧条。
集贤坊在频繁战事中坚持了20年,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庚午,教谕陈九思看到就读县学的学生只有寥寥几名,数量太少,于是建议将县学并入郡学。于是,建议被采纳,集贤坊仅有的七名学生改入府学,县学暂时废除。就这样,龙南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县学,而渐被书院、社学、私塾等取代。
正统五年(1440)庚申,知县唐瑜认为一个地方没有官学怎么行,于是申请恢复县学。申请获准后,县学地址仍选择在集贤坊,并设立教谕、训导各一名,廪生、增生各15名,按照有关规定参加科举考试和入贡途读书致仕。由此,县学又开始兴盛起来。
成化三年(1467)丁亥,教谕邱谙看到好学之人日趋增多,学文之风日盛,于是申请增加廪生、增生名额各20名。
可是,日渐热闹的集贤坊没坚持几年,还是难逃被毁的结果。因为战乱,城东南的集贤坊于成化年间终被贼寇损毁(具体时间不详)。这一毁灭性的损毁使集贤坊再难寻踪迹。集贤坊的生命于此戛然而止,学子们在集贤坊认真读书的画面定格在了龙南的城东南上空,琅琅的读书声渐行渐远、最后消逝。
“士不可以不弘毅”,总有某个阶段某些人物,为振兴一方教育而愿意挑起担子,积极倡议并付诸行动。成化七年(1471)辛卯,在生员徐文等人的申请下,龙南在县城的北边一块空地上又重建了文庙,用于作为兴办县学的场所。此后,县学场所不再称集贤坊,而称为学宫、文庙。
弘治四年(1491)辛亥,知县张文又对文庙进行了加固修葺。弘治十年,望江人胡宏仁前来担任龙南知县,他十分重视教育,亲自为学生学业成绩分别等级,施以奖惩。十一年戊午,在他和教谕甘应奎的带领下,对文庙进行了修建,好义之人王善等凿了有孔形的门,并建了矮墙。胡宏仁不但重学,而且为人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在当地名望极高。遗憾的是,第三年他就去世了,死后家里穷得连棺材都买不起,当地百姓感动他的廉洁勤政,后来依靠同僚和百姓凑钱帮助才办好了他的丧事,将其遗体送回故里。
正德九年(1514)甲戌,文庙东边有一堂屋起火遭到破损,事后,代理知县、推官危寿对其进行了修葺。十三年戊寅正月,时任南赣巡抚的王阳明带领赣州知府邢珣征三浰,三月到龙南县城观瞻文庙,但见文庙、观德亭破败,王阳明发出“庙祀弗虔,教基弗妥”之慨,便命令当地进行修缮。十四年己卯,知县卢凤、蒋玮、教谕缪铭对文庙及观德亭进行了重修,并筑土三尺,以防水灾。
隆庆五年(1571)辛未,知县文程改迁县学地址,于城南建造学宫。于万历三年(1575)乙亥三月,由知县王继孝接替完工建成。
11年后,即1586年,知县高期命人在学宫前建设了一个文昌阁,面对城南建门,取名为“文明门”。当时,建文昌阁在学宫上的说法,是为迎八卦里的“风”。
龙南文庙(部分)
天启年间,文明门改为櫺星门。传说学宫里有鬼怪之事,所以又迁回原来的老地方,并且也建了文昌阁来覆盖。
崇祯九年(1636)丙子,龙南县城开展了一次规模庞大的拓城工作,学宫和文昌阁均予以拆毁。十二年己卯,知县周绳武在櫺星门外建立了屏墙(也叫照壁)。十四年辛巳,知县卓震将明伦堂迁建在了文庙的左旁,将旧明伦堂改为启圣祠。
可是,这些新建的建筑于清顺治五年(1648)戊子,因发生一场火灾而遭损毁。
顺治十二年(1655)乙未,时任龙南知县的贾程谊修复。修建了大成殿、两间堂屋,戟门涂上油漆装饰,变得庄重肃穆。建忠节、文成两个祠堂,以及博士(博士,指专门教授经学、子书、诗赋乃至方技者,也是教谕、训导等教官的别称)斋。保留了原来的名宦祠、乡贤祠这两间祠。还种植了数十棵梧桐树,不仅象征高洁品格,也是祥瑞吉利、希望吸引人才前来读书的意思。又在儒学总门考故址复建文昌阁。下为门,左右建以矮墙。为了彰显谆谆教导,建坊左为“兴贤”,意为进用人才、任用贤能人才,右为“育才”,意为培育人才俊杰。
清康熙三年(1664)甲辰,龙南县学缺乏训导,于是决定进行裁员。学署仍从其旧。十六年丁巳,知县马镇倡召集生员廖元允、陈宏略、徐懋藻等九人商议,聚众开工,修建了殿庑。十九年庚申年,又重新设置训导。知县白贲、教谕廖国璜、训导鲍一箕在圣殿东北角建设了尊经阁,在启圣祠后改建了教谕署和训导署这两间儒学官署。
雍正元年(1723)癸卯,知县徐上认为文庙经年久远,有的地方朽坏了,便倡导进行修葺。但这个美好的愿望并没完全实现,他在任期间这项工程一直没有完工。八年庚戌,知县刘德成继续修葺完工,算是延续完成了徐上的梦想。
乾隆三年(1738)戊午,知县方求义建设崇圣祠、明伦堂石柱。
文庙修建规模最空前的一次是在乾隆四十六年,即1781年,时任龙南知县的冷泮林了解到文庙历经年代久远,已有腐朽败坏,正厅的布局又有点偏,于是,他召集进士谭垣、举人徐洪懿、王修爵、刘廷赞商量协议,又重修文庙(学宫)于城中,并组织当地绅士14人成立理事。他们将正厅移至中间,以迎接才子之秀气。这次重修对整个布局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将圣殿、崇圣殿、尊经阁、明伦堂、兴文祠、名宦祠、乡贤祠、王文成公祠、忠节邵公陈公祠、孝友祠、忠义祠、教谕署、训导署,以及櫺星门、泮池、石桥、门坊、外塘等均进行了调整、修建,并新购置了土地,建设文昌阁。其中,尊经阁存贮的书籍有《十三经》《二十一史》《明史》《日讲四书解义》《书经传说汇纂》《诗经传说汇纂》《春秋传说汇纂》《性理》《四书文》《上谕》《学政全书》《文庙乐章》《大学衍义》《资治通鉴》等数十种书目,供学宫生员博览经籍,阅读研求。
嘉庆十七年(1812)壬申,知县宋庚重修。此次又将崇圣殿、王文成公祠、训导署等进行了调整,王文成公祠移建后,将原址的王文成公祠改建为文昌宫,并购买周边的袁姓店铺和陈姓半口池塘,扩建了文昌宫。
至此,没有了有关县儒学的史料记载。最后得知文庙的样貌是:
坐北朝南,四周有高大红色的围墙,深36丈余,宽22丈,是座巨大矩形院落;南端围墙东西两侧分别建有两座礼门,左为义路,右为礼门;两门中间庙内南边有两个半月形的泮池,池水充盈,栽有莲荷,泮池四周筑有石栏,栏柱顶上雕有小石狮装饰,两泮池中间有阶梯,直通大成门;大成门左为名宦祠,右为乡贤祠;两祠后墙上嵌刻着有龙南名宦和著名乡贤名字及业绩的石碑。
大成门北面是雄伟壮观的大成殿,这是文庙的主建筑。高四丈,深四丈四尺,宽(并东西两庑)九丈四尺余,殿前有阶梯,殿宫坐落在高高的台基上,殿顶由16根大石柱支撑,八根立于大殿中央,构成殿顶的藻井,井内雕龙画凤,金碧辉煌,藻井下是宽敞的殿堂,东、西、北三面由青砖砌成,中堂上的神龛为孔子塑像,殿堂外是宽大的回廊,八根石柱分列四方,大殿屋顶为歇山式,正脊中央立着彩瓷炼制成的瓶形宝顶,四条斜脊上各嵌一列吻兽,翘角上悬挂着铜铃,屋面为琉璃瓦,整座大殿富丽堂皇,庄重威严。
大成殿后面是崇圣殿,崇圣殿右侧为祭祀王阳明的王文成公祠;从王文成公祠经过官厅、孝忠祠则为文昌宫,其间栽种有古柏和多棵梧桐树。
整座文庙殿堂庄重典雅,绣柱盘龙;梁连绮翼,柱泐丹楹;雕栏典槛,画梁绣栋;红墙碧瓦,朱户花轩;处处洋溢祥光紫气,鲁韵灵光。
时至1939年6月,文庙年久失修,破烂不堪,龙南决定在文庙旧址上创办龙南县立初级中学。1941年,文庙残余的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大成殿被一一拆除,建成了两栋教室;在崇圣殿原址上建了一个千人大礼堂;文昌阁、明伦堂被拆除,建成了操场、篮球场;尊经阁则先后被建成露天舞台、教工餐厅、音乐教室;文昌宫则建成了图书馆、阅览室(后建成县委办公楼);原崇圣殿建了一排教室(后建成了县委家属楼);王文成公祠拆除后,建成了小运动场、排球场,后来,这块区域以及填平后的泮池处,都建成了县委办公楼。
县儒学的建立和发展,对促进当地教育的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龙南县儒学的发展历程时断时续、坎坷多难、曲折波澜。尽管如此,在九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龙南耕读传家、崇文重教之风一直没有断裂,总有人报以精诚,捍卫教育,续写千秋,流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