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书院:会心处不在远

第二节 龙城书院:会心处不在远

“会心处不在远”,这是古时龙南龙城书院一书斋门上的匾额。读之,令人心灵敞亮,心生愉悦。

在中国古代,书院是文化的重要符号。

书院之名起源于唐,兴盛于宋,直至清末,绵延千年。书院是旧时生童肄业、讲习之场所,大部分为应科举考试而设,也有用于学者讲学,研习儒家经典,议论时政。创办者或为私人,或为官府。在江西历史上,书院较为繁盛。赣南尤甚。清末废科举,书院改为学校。

龙南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有名的是“龙城书院”,在古县城的南门。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戊辰仲夏,钱塘人郑世逢担任龙南知县。

来到龙南后,郑世逢发现龙南山幽林密,比较闭塞。他首先拜谒了文庙,之后询问当地的义学,即中国旧时靠官款、地方公款或地租设立的蒙学,免费为贫寒子弟提供教育教学的情况,而得到的答案是没有。

郑世逢由此感慨,江西的濂溪书院、鹅湖书院闻名全国,还有朱熹在白鹿洞书院重新确定办学规条并捐赠俸禄资助书院,让他十分敬重,可自己现在任职的地方却没有书院。

郑世逢认为,天下之治其根本在于学校,在于教育,学校兴盛才能培养出贤德人才,贤德人才涌现繁盛了,治理才能通达。而“兴起教化,为邑宰之职”,作为知县,他觉得他有兴盛龙南教化之风的职责。

康熙二十八年(1689)己巳,郑世逢看中了城郊廖氏的一块土地,这个地方种有芙蓉,草木茂密,环境宽敞,是个宜学的好场所。于是,他捐出自己的俸禄,买下了这块地以及附近的一口池塘,用来建设书院。

一年后,即1690年,书院建好了,院名为龙城书院。

龙城书院最中间设置了讲堂,有两根柱子,写了楹联,内容是崇拜奉祀理学思想,以及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胡瑗、文天祥、王守仁、胡居仁、邹守益等理学名儒。因当时江西盛行理学。讲堂旁共有24间书房,还有五间厨房、浴室等起居配套。房屋与房屋之间掺杂种植有柏树,还有一年四季的花。书院的西侧建了一个小书斋,门上的匾额写着“会心处不在远”。书院前方有池塘,墙外有一片闲置土地,杂种些蔬菜。

这样的书院,大致就是读书人理想的书院罢,庭院式、书卷气、生活味相互交融,令人安宁、沉静。“会心处不在远”,传导的是珍惜当下读书的机会,寻求读书的乐趣所在。

书院设置山长来总领院务,选择县里德才兼备的人作为教师。进入书院学习的学生,主要是为了科举应考作准备,成绩优异的可得“花红”(奖学金),贫困的学生可以享受“膏火”(助学金)。办学经费由官员、县民捐田、捐银。

书院的出现,弥补了官学,有效地延续了传统儒学教育,使许多平民子弟获得了读书、应举的机会。

郑世逢写了一篇《龙城书院记》,记述了他捐建龙城书院的过程,表达了希望贫寒子弟也能共享教育,希望人们治学修身、龙南人才辈出的初衷和愿景,也寄予后代能继承先志、繁荣义学的厚望。“从此功名勋业,炳炳麟麟,焕于邑乘,庶不负余一日之苦心也。”一番言辞恳切,可感受到其殷殷深情、拳拳诚心。

龙南的学子十分感谢郑世逢重视教育、捐建书院的恩德,后来,专门设立了他的牌位进行祭祀。

郑世逢秉性慈爱,仁德务实,有一年发洪水,百姓大饥,他将常平仓粮米减价赈灾,使百姓渡过难关。他还捐谷300余石建筑杨陂,兴修水利,曾在县治东北二里处弹子石下建了问耕亭。百姓感念其恩德,在亭子上建匾:“过后思公”。

雍正十三年(1735)乙卯,任龙南知县的桐城人、拔贡方求义,对龙城书院进行了修建。

乾隆十八年(1753)癸酉,龙南知县梁其光,又新添置了正厅,匾额写“崇实堂”。东边以前有个节孝祠,梁其光又清理出一些空地,将之移建此处,将节孝祠改为厢房,供看守书院的人使用、居住。龙城书院还聘请了老师,给予薪金,给学生解决膳食,设置教学章程学规,日益规范。

乾隆四十三年(1778)戊戌秋天,海阳人、举人冷泮林担任龙南知县,他喜欢组织一些德才兼备的人,聚集一起,谈论文章,命题作文,在龙城书院兴起颇为热闹的讲学之风。冷泮林在《捐置书院田租记》记载了相关故事。

那时,书院里常有这样的场景:或学子们静心读书,人与书有会心;或一伙志同道合的朋友讲学交流,人与书、人与人亦有会心……这是多么美妙的享受。

乾隆六十年(1795)乙卯,担任龙南知县的广西人、进士左方海建书院门,将其改为“龙门书院”。书院“择邑之才德者为师”,号为“山长”。按月两课,由山长考查生童的制艺文章,评定甲、乙,给赏“花红(奖学金)”。书院还具有义学的性质,“聚一邑寒畯士讲学其中”,经常组织贫寒学子聚集讲学。

这样火热的日子应该是持续了蛮长一段时间的,但在历史长河中,凡事有起有伏,有涨有落,书院也没能摆脱时而兴盛、时而颓败、时而消隐的命运。此后20多年里,没有龙城书院的记载。

然而,世上、史上似乎也总会在某个阶段出现某个会做些事热衷做点事的人。道光四年(1824),龙门书院已显颓败,有的还倒塌了,只剩下几间老房子。时任龙南知县的石家绍看到这个情况,便在旧址上新购买了西边的土地,对书院进行了改建,建设了“考棚”(本县岁试及招收县儒学生员的场所)。

改建后的书院分为三个区域:一为县试点名之所,大门内左右有堂屋,外面建筑有墙、门,里面设为大堂,大堂内设立了王文成公祠,各有两间厢房;二为东侧的书院,坐东向西,分二进(前后两院),前院崇志堂和崇实堂,崇志堂是讲道德的,有十间房,崇实堂是祭祀名宦的,有八间房,后院是节孝祠;三为西面的考棚,中为清源堂,东西座位各有54排,可坐1000多人,可谓规模宏大。旁边有四间房,两间浴室。院内凿建有池,并建亭,匾额书“天光云影”,亭壁上还立了碑,记录下捐资建院的董事、绅士姓名。无论白天或夜晚,雨天或晴日,阳光、白云、月光、春露夏雨、秋霜冬雪,从天井落入院中、亭间,映衬得书院动静相宜,美轮美奂。

此后,先后有知县王少山、何讷禀等召集官绅捐资作为师生助学金。

光绪二十九年(1903),官立“和志学堂”在原龙门书院创立。至此,历经213年的龙城书院结束了它的使命。

史上,关于龙城书院的故事并不多,而知县私人捐赠俸禄建书院、帮扶贫寒子弟读书的义举,后任接替修建书院职责、重教兴学的担当让人感动。

“会心处不在远”,或许读书时看到一段话眼前一亮;或许与古人交汇心领神会;或许在花中、在树旁或人潮中一个念头突然开悟……某时某刻,此时此刻,会心一笑,能让心底开花。

书院已然远去,历史已成过往,但读书之风、求学之精神,将永远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