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五次转战龙南
以赣南为核心区域的中央苏区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作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火纷飞的战争年代,龙南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
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发动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接着,又相继组织了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毛泽东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走上了由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及苏区根据地怕得要死,恨得要命,从1927年秋至1935年,先后发动了多次大规模的“会剿”“围剿”,妄图扑灭革命烈火。为打破蒋介石发动的湘赣国民党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会剿”,毛泽东多次召开会议进行研究,商讨对策。
1929年1月4日,毛泽东召集井冈山前委与湘赣边特委、红四军、红五军军委及边界各县委、部队团以上干部,在宁冈柏露村举行联席会议,决定采取“围魏救赵”战术,红四军大部出发游击赣南,牵制和打击赣省敌军,红五军和红四军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14日,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红四军主力二十八团、三十一团和军部特务营、教导营共3600余人,从茨坪小行洲出发,经遂川向赣南进军。
17日,红四军从遂川左安到达上犹营前,18日到达崇义杰坝圩,19日占领崇义县城,23日攻占大余县城,24日撤离大余县城,经沙江坝转入广东南雄境内,25日到达乌迳宿营。26日从乌迳出发,经界址到达信丰李庄,在棉花坳突破敌人封锁线进入崇仙。
27日早上到达全南龙下,再往龙南边境的渡头靠近。当时渡头国民党无守军,红四军欲取道渡头向龙南县城进发,突然碰上了龙南民团蔡希清带领的一千余人在渡头堵截,迫使红四军改变进军路线,绕道当时属信丰的龙下上湖,经狗头岭嶂下,于中午时间到达东坑境内。红军进入东坑后,在东坑圩张贴《红四军司令部布告》,在当地一根电线杆上写有一首歌谣:“跌苦佬子莫发慌,土豪劣绅莫发狂。朱毛红军总会转,夜子再长会天光!”红四军离开东坑圩,经金莲邱屋、芳洞,向定南县石示头进军。
半个多月后,2月15日,一支700多人的红军队伍,从南雄界址圩,经信丰路过龙南东坑,尾随红四军二十八团和三十一团进军路线前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次来龙南。
1931年,中央红军在粉碎蒋介石的第三次军事“围剿”后,继续乘胜出击。1932年5月,蒋介石又发动了第四次“围剿”。当时东路军,即毛泽东、朱德领导的红一军团在闽南作战,连续攻克福建澄海、石码、同安、漳浦、云霄等地。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西路军攻占湖南汝城、桂东。蒋介石调集40个团的兵力围攻西路军。5月上旬,西路军被迫转移到江西崇义、大余,与粤湘敌军展开拉锯式游击战。
红军五次到龙南行军路线示意图
6月5日,中共中央向各苏区发出军事训令,要求红一、五军团主力,先与河西红三军团相呼应,解决入赣之粤军,然后再向北发展,以夺取赣江流域中心城市。6月24日,红一、红五军团自闽南回师赣南,红一军团经安远、定南,于27日进入东坑的芳洞、望半天、长坑尾、东坑圩。这是红军第三次来到龙南。
红军在东坑持续两天两夜后,经鸭麻坝、桃源山、鹅麻坑、隘背等地,向信丰崇仙、广东南雄水口进发。
1932年7月3日,红一军团攻占大余梅关,把大余、南雄敌军交通线截断。同日,红三军团主力迫近大余县城。4日,红一军团进攻南雄,粤军第一军军长余汉谋派张达师开往翁源堵击,派张枚新师固守大余,并急电蒋介石派兵增援防赣州,又调粤北独立三师、五师,由韶关增援南雄。当这两师抵达乌迳时,红三军团和十二军进攻南雄之敌,第五军团和江西军区独立第三师进攻乌迳之敌。
7月8日,乌迳之敌向西南逃至水口,红军便在水口与敌展开激战。10日,红军发起总攻,经浴血奋战,共歼陈济棠部二十个团。13日,红军十万兵力,分三路再次向陈济棠部发起进攻,全歼张枚新师,占领南雄。至此,水口战役获得基本胜利,但打的是消耗仗。当日,红一军团总司令部,在南雄乌迳发布《水口战役后部队分散整顿的训令》,命令红一方面军第一、三、五军团,红军第十二军和江西红军独立第三、六师用十天时间,在信丰及南雄东部分散整顿和筹款,方面军总司令部、总政治部组织各部队对水口战役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于是红一军团撤至信丰、龙南休整。红四军第十一师从信丰崇仙、江口及全南社迳、陂头、龙下向龙南进发。
16日,红军先遣队经桃江锁口、水西,通过石路桥,分别从下西门、下东门进城。钟义谦、沈志瑞纠集48局民团进行阻击,47名红军战士伤亡。红军击毙民团23人,俘百余人,于上午9时攻克龙南县城,县长余永煌带领30多名民团,从上南门往临江方向仓皇出逃。红四军第十一师在县城、水西、渡江、程龙、临江、南亨、里仁、杨坊等地驻防休整,为时十天。
7月26日,红军根据中央局《告前线红军战士书》的指示,兵分两路撤离龙南,经东坑、龙下圩开往信丰集结,经于都、兴国,参加乐安、宜黄战役。红军撤离龙南后,“剿共”军粤军第二军香翰屏部从广州进驻龙南。
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0月,中央苏区红军开始战略大转移,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
1935年3月,项英、陈毅等在王母渡安全渡过桃江到达信丰油山,与李乐天、杨尚奎会合。此时,从中央苏区突围撤出的最后一批红军,在越过于都马岭和赣县牛岭两道封锁线时,敌人将这支部队拦腰截断,分割包围,部队伤亡惨重。至月底,被冲散的战士200多人,17日在团长方志奇的率领下,向龙信边界转移,经全南龙下及龙南东坑嶂下、蛇子嵊岽,到达金盆山南麓的小山道,误入敌余汉谋部和龙定虔信四县“铲共团”2000余敌人的包围圈。经两天两夜与敌人周旋,因大部分战士是伤员,敌强我弱,人生地疏,终因弹尽粮绝,突围失败。战斗中近百人壮烈牺牲,少数冲出重围后上了油山。有部分伤员被俘,还有少数战士隐蔽下来。团长方志奇因腿部受伤,在龙下山区一农户家养伤,后找不到队伍,留在当地,为地主当长工直至解放。
在龙南被俘的红军战士有62人。虽然看上去个个面黄肌瘦,但革命士气高昂,在“铲共团”的淫威胁迫下,威武不屈,正气凛然。他们被押解在杨坊月屋围门口进行拷打审讯,没有一个屈服,在场群众很受感动,大着胆子将薯干米粿等食物送给他们吃。“铲共团”头头无奈,将他们杀害和判刑,这支队伍就这样被反动派残酷地扼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