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古城之韵
龙南建县到筑城,千年风霜,凝聚了为政者和百姓们多少的汗水与心血。一段城墙就是一段故事;一条老街就是一段风情;一幢宅第就是一段风华。
古城春秋
这里,古称南埜,曾被称为南蛮之地,莽莽苍苍的南岭九连山脉,几乎全被森林覆盖。“咚咚咚”,深山之处,不时有斧斫之声,叮叮咚咚地奏响伐木之声。
“酒尽君莫沽,壶倾我当发;城市多嚣尘,还山弄明月……”木客们吟唱的古歌,在大山深处的上空扬起,激越空灵,如苍鹰般,久久盘旋不息。
秦朝以来,中原战乱频频、灾荒连年,为了谋生,中原汉先民,一路辛劳,到处找寻宜家的居住地。林木繁盛之地,就是最适合谋生的地方。在这里停驻而居的客家人,在此开疆辟土,当年的蛮荒之地,不断升起袅袅炊烟。
悠悠时光,转瞬即逝。这里,虽然还是山深林密,但不再是人烟稀少,日渐的繁华,渐渐显露出此地的光芒。
南唐保大十一年(953),于此地而言,这是个值得永远铭记的年号,这一年,此地建县,因县治在百丈龙头之南,遂名龙南。
土城巍巍立三江
龙南县城所在之地,连绵起伏的金盆山、雷峰山、安基山等山脉,把整个县城围得如金盆一般。不仅阻挡了北来的阴气,而且得天独厚的灵气又丝毫未得外泄。虽然设立了龙南县治,但当时整个龙南县城只是一个墟场,并无城墙。但从群山间蜿蜒而至的桃江、渥江、濂江这三条江,又恰到好处地把整个县治包围环绕。天然的护城河,沿河而设的简易木桥,让未筑城墙的龙南县城平添了几分灵气。
这样包容而开放的龙南县城,延续了210年。但因没有城墙,每年好几次的洪水泛滥,让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如果遇兵荒马乱之年,虽有护城河阻挡,但根本就阻挡不了强兵悍将的侵扰,城中百姓常常被兵匪抢劫一空。
宋隆兴元年(1163),这是个值得龙南人民铭记的时刻。那个叫段秀实的县令,其人和他的名字一样,聪慧秀雅,又真诚实在。在他初为县令伊始,县城就曾被贼寇损毁,他感叹说:“百里县治,民所具瞻,岁久不理,令之耻也。”而且因为城里没有城墙阻挡,每当雨季来临,洪水汹汹而来,势不可挡,百姓财物在汹涌而来的洪水中,顷刻间荡然无存。而原本就十分简陋的房子,也轰然倒塌。洪水退后,满目疮痍,城中到处都是死猪死鸡,一片恶臭,一无所有的百姓只好拖家带口到外乞讨为生。
被毁坏的县治加上洪灾的侵袭,震撼了秀实县令的心,他决定筑城,要让这一方百姓过上安逸平和的日子。但一个人烟本就荒凉、经济也极其贫困的地方,要想筑城谈何容易?
龙南古城示意图
这个说干就干的汉子,并没有被眼前的困境吓倒,他带领当地一帮官员,脚踏四方,日夜勘察,经过多方考查论证,决定学鲧筑土坝堰的方法,筑土为城来堵塞洪水。
当筑城的消息传来,整个龙南县城都开始沸腾了起来。当征用的民工,拿起手中的铁铲铲起第一坯土时,三江的水开始沸腾。它们绕城而流,本是造福于民,但每年都要对龙南县城作恶几回,这也实非它们自己的本意,现在终于有人筑土阻水,它们用波动来表达对县令段秀实这一举措的赞美。那些背井离乡讨饭为生的百姓也开始陆续回来,加入到了筑城的队伍中。
民工们一铲一铲垒起的土,一点点变高,一截截变长,在渥江和桃江边沿墟场两岸,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土城墙,开挖了排洪的壕沟。据县志载,当时城墙高一丈,长350丈,古城墙方圆内径一公里,并在东、西、南、北各建一门,城门洞高四米,进深为七米,宽三米。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段秀实县令征用民工筑起的这道土墙,虽不算有多雄伟,但它有效地阻止了洪水对百姓的侵袭,还对兵灾匪患起到了阻挡的作用。土城的筑成,让龙南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县城。那一刻,龙南县城的百姓,敲锣打鼓、欢天喜地跳起了舞、吼出一曲曲高亢的过山溜,那一晚,城里百姓从来没有睡得这么安稳。
青砖道道固城池
土城筑成后,在坍塌修补中,时光恍恍然就走过了300多年。300多年的风雨飘摇,即使在阳光下,土城也已然像是个灰不溜秋的蓬头垢面人,丝毫不见其辉。而其隐患日显,逢雨天时有土城坍塌压倒百姓的事发生。而遇洪水,也时有决堤之事发生。修城筑城,筑一道更加坚固的城池,已然是迫在眉睫之事。
明成化元年(1465),知县谢泽征,这个泽被后世的名字,注定要载入龙南史册。虽然在别的文献中,很难看到关于他的丰功伟绩,但仅仅青砖筑城,在龙南就足以名留千古。这一年,他下令让百姓烧制青砖,用以建筑加固城墙。
龙南物产丰富,除了地上丰富的森林资源,龙南县城周边地下的泥土,都是上好的黏性十足的黄泥土,黄泥土中没有任何的石子等杂质,有的黄泥中还带有微量的稀土,烧制出来的青砖结实、耐用、美观,是上好的砖瓦泥料。
龙南城烧砖筑城的消息,很快就像风一样,传遍了赣粤闽等地,四方的能工巧匠一时纷至沓来,龙南县城周边,迅速林立起一座座砖窑。砖窑周边的泥土,很快被新挖出来,或红或黄的泥土,在阳光下闪着明晃晃的光泽。
砖窑前,人力或牛力踩泥的踩泥,打砖坯的打砖坯,晒砖坯的晒砖坯,装砖窑的装砖窑,砖窑里的青烟袅袅而出,到处都弥漫着一股柴火和木炭的味儿。为了增加砖土的黏性与结实度,需要利用牛力踩泥。龙南县城一时牛价大涨,而从龙南周边赶过来的牛也多了起来,牛的“哞哞”声响,响彻四野。而随着烧砖人、砌城墙人员的增多,物价较之以往飞涨了许多。一时,四面八方赶来的生意人也多了起来。客家话、闽南语、粤语、土著话等天南地北的话语,夹杂其中,整个龙南城处于一种烈火烹油般的热闹之中。筑青砖城池之前,这里的黑夜,很早就一片死寂。而现在,即使更深露重,也依然人声鼎沸、窑火通明。
烧够一定火候的青砖,熄火,降到一定的温度,一块块精制的青砖就从砖窑里挑了出来。那些带着“明成化元年”“大吉”“吉祥”“富贵”“长乐”字样或带着祥云纹、缠枝花、龙鳞凤纹、鱼藻纹、官帽、官带、朱雀、玄武等图案的青砖,沉重厚实,坚硬如铁,无论随便抛丢,摔在地下,都很难摔坏半点边角,更不要说一摔两半了,甚或,在落地的那刻,“哐”的一声,发出金属般的铿锵之音。
早在颁布筑城令时,知县谢泽征就对烧制青砖的质量下了死命令,不达标不合格的青砖一律不收,如若发现筑城的青砖质量出现问题,一律严查,严惩不贷。没有铁的纪律确保令行禁止,要建成一座固若金汤的城池,谈何容易?
俯视脚下桃江、濂江、渥江滔滔三江之水,向北奔流咆哮而下汇聚于三江之口,又以更大的冲力向北而冲去。“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或许此时的县令谢泽征,并没有想要通过一座城来名留千史,他心里唯一想的就是,筑一座城,保一方黎民安生,上对得起皇天后土,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就是一个读书人读圣贤之书最大也是最终的目的。
站在望江口,北来的风很大,吹起谢知县的长袍,他矗立不动,目视远方,神情坚毅,身上,仿若有一种光,让那时的他,特别高大特别明亮。谢知县站立的望汀口,就是原来土城的旧塞北门,被百姓建成了一座楼,名叫“望江楼”。这里的百姓,不会忘却,为民请命为民谋利的知县谢泽征,他们以“望江楼”三字,来纪念眺江北望的县令谢泽征。
那些质量精良的青砖,被百姓们用“吱吱呀呀”的独轮车、用竹箕肩挑手扛或者马车、牛车拖运,从龙南各个方向,沿木桥运到了土城。再被筑城的工匠用混合了糯米、桐油、石灰浆和沙石的砂浆,抹到青砖上,排兵布阵般,砌成了一道道固若金汤的城墙。
青砖加固后的城墙,高1.5丈,厚1.2丈,长四420丈,坚实厚重的城墙,彻底改变了龙南土城的历史。同时,为了增强防御的功能,在城墙上建了可用以射箭和瞭望的垛墙750个,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建城楼一座,各座城楼都建了吊桥。若遇有战事发生,把吊桥收起,凭借三江护城,有“一夫当关,万户莫开”之势。整个龙南城更加雄伟壮观,气势万千。
望汀楼上,风依旧,但楼下的江水不再咆哮,它们向北顺流而下,有欢快的浪花激起,发出欢快的清音,似在诉说,这悠悠千古城事。
龙南古城墙
代代修城月华升
青砖砌就的城池,虽然坚固,但城池建好后的百余年间,城墙城楼还是不可避免地或因战乱,或因水患,或因火灾,曾遭遇多次坍塌、毁损,城垒经多次修葺,或葺治增筑,或加高扩建,或环建铺舍。
明万历三年(1575),知县王继孝面对千疮百孔的古城墙,下令重加修治。城墙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固、加高、加厚,并再次延伸,城池也随之扩大。并从堪舆学的角度,把之前以东南西北方向命名的城门进行改名,东门为朝阳门,南门为来薰门,西门为镇安门,北为县治所在。更改城门的名字,是希望日后的龙南如朝阳般蒸蒸日上、山河平安永固。
明崇祯九年(1636),都御史潘曾纮巡抚南赣。此时的龙南,已非蛮荒之年,而是人口鼎盛、物业兴隆,城中百姓已达县城容纳人数的顶峰。当潘曾纮到达龙南县城,见县城百姓人头攒动,百姓安康、生意兴隆,大为高兴。但高兴的同时,他又皱起了眉头,因为城市人口不断增多,百姓在城中居住日显拥挤,生活环境实在不容乐观。现有的城池,已然不适应当时的发展。
龙南古县衙
潘曾纮带领本地官员,多方走访调查,论证出扩城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不仅可以繁荣经济,更可以为县城百姓改善居住条件。于是立马命署县谭心学,拓宽城池,扩城垣近千丈,垛墙由原来的750个增为989个,并建城门六座,东称拱翠门,东北称朝阳门,南称昭华门,正南称向明门,西称上西门,西北称镇安门。昔日县令谢泽征曾经远眺三江北去的望江楼,因为扩大拓宽城池而拆除。但望江楼上的北眺的身影,人们不会忘记。风吹长袍的声音,依旧在龙南人民的耳边回响。
这次扩城,是龙南历史上古城墙修筑加固规模最大的一次。
明崇祯十三年(1640),再次增高城垣,比旧城墙加高了四分之一,六座城楼也同时加高。此后,虽增高城垣加高城楼,却因屡遭战火,六座城楼屡毁屡修,屡修屡毁。
下南门古城楼
清顺治五年(1648),因战事六座城楼俱毁;七年,知县贾程谊重新修复了六座城楼。
清顺治十八年(1661),知县高光国在北城墙上建护龙台。护龙台高高矗立在北城墙上,有岿美拱前,龙山抗后,雷峰东起,雁塔西峙,气势十分宏伟。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改上西门为西成门,护龙台易名镇龙台。清咸丰六年(1856),署县马修良将城墙加高三尺,六座城门上添筑炮台;九年,署县苏霈芬建内城墙一座。至此,内城墙之西称内城。内城墙之东称外城,有门八座,其中较大的四座门分别叫启文门、震泽门、春华门、德润门,而四座小门未命名。外城呈半圆形,似空中高挂的半轮圆月,故有“月城”之称。
当天上的圆月高挂,淡淡清辉照在月城之上。身处其中之人,一时不知是身处人间,还是已入蟾宫?城中的夜,格外的宁静,格外的祥和。
和平解放保古城
历经千年的古城,在岁月的冲洗中,不仅未黯然失色,反而在时间的沉积之下,古色古香的龙南县城在赣粤边众多的县城中,有着一种别样的厚重与古典。
“八一九”,这是龙南一条街道的名字,至今还沿用。“八一九”街,就是为了纪念龙南解放那一天的日子。
龙南解放,虽有流血牺牲,但较之于其他县城解放炮火隆隆枪声连连而言,龙南县城的解放属于战争与和平。
为把这座千年历史古城完整保护下来,解放军采取了智取龙南城的做法。1949年8月19日凌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四十八军第一百四十三师四百二十九团在团长梁歧的率领下,忍受着疲惫和困乏,冲破敌军设下的重重关卡,到达龙南。解放军先采取诱敌于城外的做法,然后顺利通过演教寺桥和中山桥,趁着茫茫天色,乘城墙上守敌的几挺机枪停射的间隙,解放军尖刀排战士悄悄地从城墙侧面包抄过去,进城后爬上了城墙,发现守在城墙上穷途之末的敌人全都睡着了。神勇的解放军举枪对着他们,顷刻间,敌军束手就擒。
当晚九时,猎猎的红旗插在了龙南县城古老的城楼上,迎风高高飘扬,被国民党盘踞了20多年的龙南县城迎来了解放,开启了新的征程。
1958年开始,中山门至下西门一段古城墙被陆续拆除,仅留下长约150米、高四米的一小段古城墙基(现位于龙南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后)。“文化大革命”期间,改中山门为红卫门,不久拆除。1977年,桃江桥头至原林垦局一段城墙辟成公路。1980年,桃江桥头至西门城墙建为居民住宅。
如今,龙南古城门保留有三处,分别为下南门(向明门)、下西门(镇安门)、下豆行门(朝阳门)。古城楼除了下南门(向明门)城楼保存了下来,其他古城楼均已消失。据光绪《龙南县志》载:明崇祯九年(1636)建向明门;清顺治五年(1648),向明门毁于战争;顺治七年(1650)按原样重建向明门。龙南人按其方位往往称之为“下南门”,城门门楣上长方形麻石碑上,还阴刻着“向明门”三个大字,至今已有370多年历史了。城门呈拱形,门洞高四米,宽二米余,城墙高八米,门洞进深为七米。城墙上建造有穿斗式梁架结构青砖砌筑的楼阁,通高八米,歇山重檐,四角起翘,上盖青灰瓦片。楼阁建筑面积50余平方米,上盖清灰瓦片,看上去像双层楼房,其实中间是架空的亭阁,有18根木柱支撑。两层天面的四角有飞檐翘起,有的呈腾飞之势,有的呈凤尾上卷,极为雄壮和美观。
此城楼虽建于清初,但因其按原规格重建,故像典型的明代木架构建筑,保留着明代穿梁木架建筑艺术。龙南古城墙上还发现有“嘉靖九年六月龙南县城砖记”铭文砖,由龙南市博物馆收藏。
一段古城墙,就是一段鲜活的历史。龙南古城墙是中国古城墙文化的一个缩影,它真实记载了历史的变迁和城市的演进,它跨越成百上千年的时空,经历无数的风吹雨打与刀光剑影,成为城市社会发展的重要印记,是城市千百年社会文化的历史积淀,具有独特的魅力。
太史第:底蕴深厚的官宅
“太史”,是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的朝廷大臣。这门职业隶属朝廷翰林院管理,所以对翰林有“太史”之称。
太史第,俗称大徐屋,一听名字就特别雅气有震撼力的宅第,坐落在上西门,建于清代道光年间(1821—1850),为徐名绂所建。
徐名绂祖籍关西镇,是龙南史上的第一位翰林院庶吉士。其曾祖父徐之璋饱读诗书,官至六品,其父徐洪懿是乡试举人,官至正五品。其堂兄徐名均,就是关西新围的建造者。其侄徐思庄,是龙南史上第二个翰林院庶吉士。关西徐姓,是诗礼簪缨之族,在当地有着特别响的名头。
太史第
徐名绂自小就有“神童”之称,11岁选拔读贡生,21岁乡试考取举人,成为当时最耀眼的青年才俊。1799年,即嘉庆四年,他参加会试,考取贡士。1800年,32岁的徐名绂参加殿试,排名为二甲第17名。
被皇帝钦点为二甲,那是何等荣耀何等辉煌之事。当喜报传来,整个龙南乃至整个赣南都沸腾了。那时,耕读传家的客家人,口头耳里都是徐名绂的名字,这个名字,不仅仅是龙南的骄傲,更是所有龙南子弟的榜样。“生崽当如徐名绂”,成为当时龙南人最流行的口头禅。
读书考取功名,这是当时读书人最大的追求,要不怎么会说“功名富贵纸上求”呢。事实上,考取了功名,才能实现读书人的抱负,才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利国利民当中去。
考取功名后一直在外做官的徐名绂,对于自己的故土龙南,一直怀着深深的眷恋。落叶归根,是每一个漂泊在外游子最深的念想。长久以来,他都有在故乡龙南建一栋属于自己的宅子的想法。但身处官场,一直不得脱身。直到自己50多岁时,回乡看到比自己大14岁的堂兄徐名均,在老家关西建起了一座硕大的围屋,他才惊觉,一生风雨漂泊,归来已不是少年。大半世的风雨飘摇,已然两鬓斑白,是时候该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栋宅子安度晚年了。
习惯了城市生活的徐名绂,显然不太适应老家关西丛林深莽的生活了,一代太史,如何就甘心隐没于茫茫大山之中呢?当年楚霸王项羽攻取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项羽说:“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一辈子低调做官的徐名绂,也没有锦衣夜行之想,他想把自己的宅第建于闹市,并且命名为“太史第”。他并非要以这样的方式名留千古,而是以这样的方式告诫龙南所有的后人,龙南这个地方,是出过太史的人杰地灵之地。今后,龙南的后人要以此为榜样,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为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材。
大隐隐于市。经过多方斟踏,徐名绂最终选取了上西门附近的一个位置作为自己颐养天年的宅第的建设地。
建好的太史第是一座二层式青砖木结构全封闭式四合民居建筑,长205米,宽78米,高11米,占地15990平方米。此民居内设上、中、下三厅,朝向东南,属砖木结构。以天井相间,天井用麻条石铺设,其余地面均为青砖,四边的檐沿檐角,以及祠堂的整个天花板、柱子的斗拱上,全部是精雕细镂的绘画,赏心悦目的同时,富贵之气扑面而来。宅第内建有水池、花厅,后花园占地150平方米,南坪200平方米。
宅第宽大的门框由产自苏州的青石构筑,正门朝向东北,原有石狮一对,门楣上现存有“太史第”三字,据说是当年徐名绂所书。现在,这里仍居住有20多户人家。
时光悠悠,古宅深深,曾经的辉煌在时光中沉落,但太史第的荣光,依然在龙南的上空,闪耀着无尽的光芒。
大刘屋:仃着神秘传说的翰林屋
大刘屋,一个“大”字,彰显了这座屋场的宏阔气势与宗族人数。龙南史上被“钦点翰林”的刘印星,就出生在大刘屋,为这座屋场披上了异彩。
大刘屋位于下西门,现龙南镇文化社区。传闻大刘屋为兄弟俩合作建成。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任知府的竹泉提供资金,其兄禄生负责建造,于嘉庆年间落成,历时20余年。
大刘屋呈半圆形,占地约五亩,是一座二层式屋内环通均为青砖木结构封闭式四合院式民居建筑。正门朝向西南,内设三进式厅朝向南。门楼由宽大的石料做门框,以前石门框左右两边立有近两米高的青石石狮。进入大门门槛,遗留有当年用作屏风的古老木架。门楼宽敞高旷,面积有四十多平方米。穿过门楼,是近十米的屋檐,屋檐下是由麻石砌成的小径。再者是大刘屋宗祠大门。宗祠前有一块很大的照壁,照壁左边是一个石门框,是通往照壁背面小花园的去处。
大刘屋宗祠为三进式,气势恢宏,金碧辉煌,总面积约240平方米,可同时聚集四五百人议事。在宗祠天花板的横梁与柱的交接处,以及横梁的斗拱上,有数百年历史的瑞草花鸟等雕花绘画和镂空的窗台。宗祠两边各有两个大院落,每个院落的天井均有四五十平方米,院落上下有四五间厢房。四个院落共有厢房30多间。各院落之间有一个三面连接的回廊,回廊紧紧环绕宗祠。
规划齐整、鳞次栉比的青砖黑瓦,通透的小巷和天井耸起在下西门的城门边,特别有气势。
深受客家文化耕读传家深远影响的大刘屋人,把祠堂建成学堂,名“爱清堂”,在此传授四书五经,让孩子接受儒家文化教育。相隔不远的太史第开建之后,大刘屋人更是深受“太史第”三字的影响,立志今后的子弟,也要出个翰林,以光门楣。
大刘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每天还未亮,刘家祠堂里早早就传来了琅琅的读书声,成为龙南城下西门处最动听的音符。
在这浓厚的学风熏陶下,自小天资聪颖的刘印星,在众多的刘家子弟中脱颖而出,以工书善画而名于乡,成为龙南县城当时最出名的年轻书生。至今,孔夫子网上还有他留存于世的中国工笔画《四德图》在拍卖。此画是刘印星根据唐代陆龟蒙《蠹化》中所言的蝶有文、德、洁、廉“四德”提笔而画的《四德图》,图中四只彩蝶,寓意“四德”,或翩跹于花间,或停驻于怪石,画面古朴清新、自然洒脱。
传说,偶尔回乡的徐名绂得知刘印星此人后,与之谈经论史,别有高论,不由得刮目相看,觉得此人思维敏捷又熟读经史,志存高远,前途不可限量,遂常约刘印星到家,对其言传身教,点拨前程。
道光十七年(1837),刘印星参加乡试中了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刘印星殿试中进士二甲列为第47名,被皇帝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几年之后,刘印星走出翰林院,出任知县,不久又候选道台。但之后刘印星因事罢官,之后不知所终。
传闻刘印星出生时,其母梦见一方官印,遂起名为印星。其被罢官,就是因为名字被点破之故。又有传闻刘印星罢官后,对皇帝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便在家中大刘屋的后花园里,掘地三米,亲自挖了个四方形的20来平方米的地下室在地下练“神箭”绝技,准备伺机造反,谋杀皇帝。后因走漏风声,仓皇出逃而不知所终。显然这样的传闻不足为信,一个拿笔画工笔花鸟的书生,突然之间就学起武事来,谈何容易?况且这种大逆不道株连九族之事,聪明的刘印星怎么可能铤而走险,做这种愚不可及的蠢事呢?应是仇人陷害,编造的谎言罢。他不知所终,许是宦海浮沉,对世事已然是心灰意冷,面对滚滚红尘,遁然于世外也。
刘印星绘画作品《四德图》
如果,刘印星罢官后真修建了一座地下室,也只是闭门思尘事罢,可能在暗黑的世界里,心灵或思想绽放出的异彩,可以映照出灵魂的光芒。现在,传闻刘印星所建的地下室仍在,但被注水。所有的传说,在时光中,在风尘里,最后都随岁月更迭归于宁静,归于虚无。
黄道生老街:穿越时光的记忆
一条老街,浓缩了多少人的故事,存放了多少人的记忆;一条老街,见证了多少繁华与风尘,包含了多少变迁和年华。
黄道生老街,是留存在龙南人民心底关于老街的最深缱绻。黄道生老街始建于民国时期,是龙南市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条老街,位于龙南市龙南镇中山社区。该街南起龙南市百货大楼,北至解放桥,全长150米,宽只有两车道,店铺面宽四米,长八米,为石木结构,以悬山顶的二层楼房为主。
老街依地形而建,稍呈弧形,既不会一眼望到头,视野又不受影响,行于微微蜿蜒曲折的老街中,古典的情怀从脚底渐渐漫于全身。
该街最初称为“黄道生”“东大街”“桥头角”,曾改称中正路。1949年为纪念龙南解放,又叫解放街,也叫八一九街。
曾有多家老商号及各名铺坐落于此,是民国时期到20世纪90年代时期龙南最繁华的商业区,每逢农历三、六、九集市日时有两三万人云集于此。那时,商贾云集,喧闹声声,老街街道两边的商铺,有打铁铺、洋锡铺、粮油铺、土产店、理发店、药店、染坊、弹棉店、修伞、修锁、修表铺、茶楼等等,三十六行无论要找哪行在老街都能轻易找到,当时是“九佬十八匠”谋生的最繁华之地。
黄道生老街
有位名叫戴立吾的老板,曾在老街经营布匹,并以“黄道生”作为招牌。因善于经营,最初的小本生意越做越大,成了老街最有名的品牌、商号。随着名气的不断增大,“黄道生”成为当时的地理标志,即使前有“东大街”的叫法,后有“解放街”的更名,也仍然无法抵挡“黄道生”这一约定俗成的叫法。
但如今,“黄道生”这一商号已无迹可寻,唯有从这依旧沿袭的街名,想见当时商号的热闹与繁华。
老街临街的主体为骑楼式建筑,楼房向街道伸出,跨人行道而建。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每到炎炎夏日,老街家家户户,都会搬出竹床、睡椅等,摆放于长廊下纳凉,整条街一字排开,煞是壮观,男女老少露天而睡,成为老街一道独特的风景。
骑楼,建筑原型最早见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鸦片战争后,伴随着欧风东渐的风潮进入我国,成为近代城市文明在中国兴起的南方典型建筑。骑楼在广州兴起之初,作为赣粤通衢的龙南,很快就借鉴吸纳了过来。骑楼,因为横跨人行道而得名,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楼下作商铺,楼上住人,可谓商宅结合。二层以上出挑到街道,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首层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既可避风雨,又可遮太阳。
黄道生老街夜景
骑楼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而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漫步廊内,很自然地就会到附近的店内看看,这一看,自然容易碰上合适的物件。虽然店铺退后数米,看着不如在街上赫然醒目,但这一退,却又退出更大的利润空间,商人智慧尽在其中,正如唐朝的布袋和尚的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一进一退间,人生禅意尽显其中。
骑楼商铺的大门,是由一块一块排列好的木板组成。当晨曦初上,一块一块的木板被拆卸而下,有序堆在店门的一侧,店门一时大开,熙熙攘攘的一天开始了;当日头落山,店门又被店员一块一块装上,黑旧油亮的门板,隔开骑楼下市井街巷的人潮之声、自行车铃声、豆粉糕的叫卖声、狗皮膏药的吆喝声等等。当夜落下来,寂静了一切,唯有楼上昏黄的灯光,亮着人世的温暖,显着老街的宁静。
岁月荏苒,骑楼已渐成一种乡愁。当目光所触那古旧的木门、斑驳的老墙,心底自然而生一种隐隐的惆怅,往日记忆,在岁月里悠悠荡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