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名士风流
1082年,对北宋朝廷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个好年份。年初征西夏,用兵不顺;年中发大水,多地洪涝。
1082年,对龙南来说,却是一个好年份。三月,本邑钟伷、唐国忠同赐进士,一个20岁,一个19岁。一县同年同科两进士,而且都是弱冠少年郎,即使在人文秀出的大郡县也是小概率事件。可以想象,那年放榜后的龙南是怎样的景象:那时的天一定是晴空万里,白云簇簇;那时的山一定是层岭秀出,峰峦含黛;那时的水一定是蜿蜒多姿,微澜有情。对,这多姿多情的水就是桃江河。唐国忠在水头的乌桕坝,钟伷在下游的象塘堡。桃江,同时孕育出两大才子,让龙南这个建县百多年的山区小邑在北宋大放异彩。此后,桃江,汇纳渥江、濂江,汇聚后世才俊,涵养着龙南的文昌大脉,乃开忠孝重学风气之先。
龙图阁学士钟伷
钟姓宗祠有一副通用对联,曰:“书成舞鹤;孝足感乌。”这对联隐含着两个典故。上联讲的是楷书鼻祖汉末钟繇,他的书法“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幽深无际,古雅有余”(张怀瓘《书断》),每每写成字后,有仙鹤飞临,翩翩起舞。下联讲的是北宋龙图阁学士钟伷,他至情至孝,父丧之悲哀,摧肝痛心,他终日涕零,以至于感动群乌,集于其父墓前助之哀鸣,人遂称其居为“感乌里”。
远处说来,钟繇、钟伷乃一脉同源。书成舞鹤的钟繇就是钟伷的远祖。钟繇是三国曹魏的太傅、著名书法家,卫夫人的书法老师,王羲之的书法师公,书法史上称“大钟”。而中唐时期的江南第一宰相,官至中书令、谥号越国公的钟绍京,是钟繇的第十七代世孙,书法史上称“小钟”。钟伷就是钟绍京的后裔,其六世祖从兴国竹坝迁龙南渡江象塘。龙南能够跟书法史上的“大钟”“小钟”扯上关系,不也是一桩人文幸事吗?
钟伷自幼聪颖,八岁能文,酷爱读书,过目不忘。这应该就是大多进士们的少年模式,就像今天的院士多为少年天才一样。作为要参加科考的钟伷,青少年时代必然要受到当时朝廷政坛潮人、江西老乡王安石的影响,也许,钟伷就是十足的“石粉”。因为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颁布改革科举制度法令,废除诗赋词章取士的旧制,改为以经义(解释经书)、论(对时局的评论)和策(提出解决时弊的办法)作为考试内容。科考制度的重大方向改变,于此后要面对科考的学子来说非常关键,钟伷岂能例外?时代呼唤务实之风,士子渴望学以致用,所以,年轻人一定是赞成改革的,一定想在王安石的科考改革中崭露头角的。钟伷20岁能够顺利参加科举并殿试及第,说明他就是致用之学的佼佼者。
及第后的钟伷,怀着治世安民的理想走上了他的第一个工作岗位——广南东路韶州(广东韶关一带)司理参军,掌本州的讼狱审讯之事。初为不久,便转河北东路瀛州(河北河间一带)任防御推官,负责审理和司法之事。后又擢升为广南西路浔州(广西桂平一带)知州。当时的浔州地处偏僻,愚蒙落后,民多刁蛮,不服王化。钟伷在浔州任期,遍访名士,谦恭礼贤,并建造学馆,兴办教育。几年后浔州教化昌明,风气大变,远近学者,汇聚于斯。在此戍边的经略使熊伯通对钟伷的才能大为赞赏,并以堪大用的国家栋梁之材待之。
正当钟伷大展抱负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只好辞官回乡丁忧守孝。正如文首所说,钟伷天性笃孝,他守孝期间结庐山野,独灶孤灯,足守三年于墓前。
服孝期满,钟伷补任苏州知州。他到任后,发现豪富之家强占民田的案子久久得不到判决。这明显是豪富使了银钱,官员当了“保护伞”。钟伷却不惧豪富高官,深入调查,秉公断案,并责令豪富退还民田。事后苏州百姓赞钟伷为青天,同僚和上级官员对他的施政才能也赞赏有加。当时,他的上级官员张子厚在丹阳跟同僚们说:“能断此田,可知其为政矣”。
任苏州知州之后,钟伷调任广州军节度推官,不久又调任阳山。
中国对官员业绩的考核制度始于秦汉。到了宋代,考课制度已经非常完善,操作方法也十分完备了。考课内容包括实户口、增垦田、劝课农桑、兴修水利、摒除盗贼、招诱流民、公平执法等。官员任满一年为一考,由朝廷考课院专门考校优劣。考校入优等或上等者可升资或转官。钟伷阳山任内,吏治果断爽利,行事公平高效,考课为天下第一,号称“霹雳手”。他受到皇帝的接见,并升任成都节度使。
崇宁年间,由于广南西路的安化州发生饥荒,朝廷下拨了粮食,但是官府故意克扣。安化蛮酋长再次向朝廷求助,朝廷称已下拨,便拒绝了,由此而发生了叛乱。朝廷鉴于钟伯谙熟练兵戍边之事,调他任计度转运使,掌管广南西路财赋、边防、治安、钱粮、巡察等,成为居府州之上的行政官职。他急速骑马上任,途中战与治之策,并奏请罢免了激化民变的责任官员。到达安化州,钟伯厉兵秣马,以高压态势,整军进剿。安化叛众不敌钟伷军,解围求降。钟伷顺势招抚,西南边陲得以重归安宁。朝廷为嘉奖钟伷平剿蛮叛之功,提升他为龙图阁学士兼任广南西路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兼保卫西南边疆的地方军事长官。
清光绪二年版《龙南县志》中的“宦绩”篇,首列钟伷,文中有“以疾革丐致仕”说,意思是因病急,请求交还官职。当钟伷的仕途达到他的人生顶峰时,他却突然称病,向朝廷请求辞官回乡。
宋代沿袭唐朝“七十致仕”之制,即官员七十岁退休的制度。另“虽未及七十,但昏老不胜其任,亦奏请之”。也即是说,没有到退休年龄,也可以提前病退。并规定退休官员可以享受各种优厚的待遇,宋代官吏致仕后的待遇主要包括俸禄、升转官阶、荫补、要求朝廷恩例等。
钟伷致仕的原因,也许是身体方面的问题,也许是官场让他感到厌倦,人际让他感到疲累。他需要回到龙南象塘老家,那里有沁润心肺的青山翠麓,那里有洗涤俗尘的桃江绿水,大可悠游于乡野,寄情于山水之间。
说起山水,那天,钟伷与当地的官员、士子游历了一番玉石岩。冬日,天朗气清,暖阳温煦。钟伷一行走过濂江河的小木桥,登上雄峙江畔的杨坊弹子寨山,临流嗟叹,逝者如斯。再穿过井冈的田垄阡陌,到达王屋。只见上岩、下岩隐约在古木宽林之中,洁白如玉的山石在暖阳之下泛着温和的光,像万千玉石聚结于丛林间。通往玉石岩,只有崎岖小路,曲折而幽深。仰头看那山顶,高耸入云,苍天漠漠。登山走进岩洞,古意幽幽,藤萝阴阴。洞壁有狻猊、巨象之形,又有惊蛇、蟠龙之像,如古篆挂壁,神秘莫测。又有石钟、云板之物,飞石击之,钟磬之音忽来。出得洞来,日已偏西。钟伷一行游兴不减,继续攀高,他要在玉石岩的山顶看看那条蜿蜒奔涌的桃江河,继续追寻那日暮江天的家乡胜景。他有诗云:
万石结丛林,萦回鸟道深。
山高云漠漠,洞古绿阴阴。
壁拥虬龙篆,崖悬钟鼓音。
不须愁日暮,胜景且追寻。
回乡后,钟伷以一己之人望和学识德行,教化乡里,兴办教育,培养后学,推荐才俊,薪火相传,使忠孝文行光于后。桃江河孕育的龙图阁学士钟伷,不单有达济天下的治世之能,且有博学广记、贯经通史之才。他对人文、地理、阴阳、小说,尽皆探索其妙。著有《文集》十五卷、《奏议》三卷等。
国子监祭酒唐国忠
战国的时候,齐国有一个稷下学宫,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中国思想史上首场蔚为壮观的百家争鸣,就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展开的。到了西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隋朝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国子监设祭酒一人。1102年,龙南的唐国忠做了北宋的国子监祭酒。
唐国忠的少年,也是开挂了的天才少年。他从小敏而好学,凡书过目不忘,11岁参加科举乡试。1082年,19岁的唐国忠与本邑另一位天才少年钟伷会榜同中进士,被誉为龙南历史上的“双登龙门”。同年,那个天才书画家兼糊涂皇帝宋徽宗赵佶出生了。
如果钟伷是一位政治实务家的话,唐国忠就是一位严谨的学问家。当钟伷走向他人生的第一个实务职场韶州的时候,同赐进士的唐国忠被朝廷留在了京城开封。他留京的具体职位不详,应该是在秘书省、翰林学士院、国子监之类的文化教育部门工作。期间,他曾荣膺诰命,多次受到朝廷嘉奖。唐国忠能诗文,善书法,著述甚丰,在京城士人阶层和文化艺术界具有重要影响。
能诗善文、酷爱书画的赵佶登基前,对唐国忠之才应该早有耳闻,并十分赏识。因而在他继位次年掌握实权后,即把唐国忠擢升为国子监祭酒,从四品。唐国忠时年仅39岁,可谓青云得志,官运亨通。俗称,宋朝是读书人最幸福的时代,历代皇帝都遵循“右文”政策,文人社会地位非常高。国子监祭酒作为文人之首要机构的“掌门人”,更是具有超凡的社会地位。唐国忠任上,凭借宋徽宗的器重,积极推动国子监教育平民化,在整饬士风、擢取人才、振兴文教方面政绩卓著。
然而,宋徽宗赵佶即位几年后,开始重用那些被梁山好汉大骂的奸贼——蔡京、童贯、高俅之流。慢慢地,朝政被这些奸臣把持。这些人一方面投皇帝之所好,另一方面又大肆搜刮民财,穷奢极侈,荒淫无度,弄得朝政日非,民怨载道。由此引发方腊起义、晁盖、宋江啸聚水泊梁山。期间,唐国忠初与蔡京等人从初期政见不合,逐渐发展到公开对立,以至于频遭他们的诋毁攻击。唐国忠谏于皇帝,糊涂皇帝反倒责其“诤期忤旨”,即批评唐国忠与同僚不合作、不听从皇帝圣旨。
眼见内忧外患、山河飘摇,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素怀报国之志的唐国忠心灰意冷,他不愿苟安于朝廷,耻于与蔡京之流同朝为官。他多次向徽宗皇帝称病请辞,皇帝都没有准许。
唐国忠的胞妹嫁予钟伷,他们是郎舅之亲。此时的唐国忠,深深佩服妹夫钟伷能够在功成身就之时,毅然称病致仕,回乡逍遥。而自己却在朝堂之上待得太久,以至于越陷越深,难以自拔,连辞官都不被宋徽宗赵佶允许,反而多受责难。唐国忠一气之下,遂裸辞还乡。
昔日朝中官,今又布衣郎。据传,回乡后,为生计所迫,唐国忠在新兴堡墟上开了一个小铺谋营生,隐名于乡野十几年。
1127年,金灭北宋。1133年,唐国忠含憾离世,终年70岁。此后,龙南民众敬其风骨,在县城城隍庙内列其名以祭祀,奉为一代师表。
忠烈父子钟克俊、钟柔
钟克俊投江殉国的时候,钟柔刚满周岁。
1276年,即南宋德祐二年春正月,西子湖畔的梧桐和杨柳还在寒冬的睡梦中,帝都临安城(杭州)却陷入了恐惧和绝望中。因为此时,蒙古人铁桶般地围在了城外,城内的空气好像一下子被抽空,惶惶不安的人们濒死般地憋屈烦闷。三月,赵太后决定投降,蒙古铁蹄飞踏进城。五月,皇帝、太后、皇后被掳至元上都,宋亡了。
回龙南省亲的国学上舍生钟克俊闻蒙古人围困了临安城,便火速召集一批江南忠义志士,组成勤王劲旅北上。路上,当听闻朝廷已降,三宫北迁,他一下子被击垮,已经无可挽回,他只好折回赣州。他登上马祖岩,遥望中原,白云渺弥。想到皇帝的威仪翠盖已不复存在了,他突然引吭长啸,悲歌激烈,闻者无不流泪长哭。他痛愤已极,咬了咬牙,发誓绝不在蒙古人的天下苟活,遂赋诗一首,其中两句说:“自许有身埋汉土,终怜无泪哭秦廷。”然后,他从马祖岩举身跳至龙头江中,壮烈殉国。
后人在县志中说:抗元参军谢翱作楚歌哭文天祥于子陵台,钟克俊作孤愤诗哀叹宋亡于马祖岩。文天祥就义于北京,钟克俊捐躯于龙头江。江流千载,两人之忠义气节,至今亦凛然有生气。
钟克俊投江殉国后不久,蒙古人的铁蹄也踏进了龙南这座小山城。为了免遭元朝统治者对抗金义士后裔的迫害,钟克俊的母亲和妻子,便带着钟柔隐姓埋名躲到了南雄避难。
钟柔稍长,才举家返乡。钟柔还乡后,拜本邑贤达名士刘震游为师。母亲告诉他:他有一个贵为龙图阁学士的曾祖,叫钟伷;他有一个敢于忠义殉国的父亲,叫钟克俊;他的身体里奔涌着先人高贵而忠烈的血液。
钟柔少时为学,刻苦勤勉,每天读书不超过半夜绝不休息,以至于贯通经史,为文顷刻千言。钟柔每每说到父亲投江殉国的事,便幽愤哀痛,长哭不已。
当时,有一位任广东军事专职帅领的官员,听闻了钟柔的学识和德行之后,推荐他到雷州路做学正,掌管学规执行和考校训导。钟柔到任后,当他想到父亲宁死也不做元朝子民的时候,就觉得自己在玷污父亲的名节而感到羞愧难当。于是,为官不久,他毅然辞职回乡。
归乡后,他开设学堂,授课讲学,追随者数百人。
钟柔仪表堂堂,相貌伟俊。终日正襟危坐,除了耕读,别无他好。到了晚年更加删繁就简,居住只求避风,饮食有碗稀粥就行。就像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至于别人有急难,他常义不容辞,蹈水火而不顾,乡人以高尚的君子之风赞扬他。
钟柔自号“一峰先生”,足见其忠义与孤傲。他著有《诸经纂说》《易经书衍义》《敝帚集》。
辞官筑城许明佐
万历中兴,其实跟明神宗万历皇帝关系不大,因为他在位的前十年,是他的母亲李太后代为听政,而当他亲政后,一切军政大事又由张居正主持裁决。万历八年,也即1580年,在龙南临塘的水口山村,许明佐出生了。待他懂事,大明的江山就开始在走下坡路,最后陷入暗淡和崩塌。尽管,他也曾努力挽救过这个王朝,但这个被朱元璋的子孙们不停折腾的江山,最后还是经不起折腾而崩坏了。
万历中兴,是大明王朝的最后一次回光返照。
许明佐少而敏睿,勤于读书。后由明经科入仕。初为国子监学正,掌管和执行学规、考校训导。崇祯二年,任四川遵义府同知,后任重庆府兼合州知府。在他任内,出现西南少数民族土司管辖的三十六路武职士官招讨史叛乱。许明佐受命于危难,执掌西南军政大权,全权征讨叛贼。石柱宣抚史马千乘在征讨中战死,他的妻子秦良玉代替其统帅部署,在许明佐的督导下,秦良玉统军深入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大象岭追剿叛逆。崇祯六年,即1633年,首恶杨廪被杀,其他各路叛军投降。
几年征战,平定一方,许明佐其功甚伟。然而就在此时,他的父亲辞世,他只好回乡丁忧。服孝期满,他又被补录扬州府同知。当时掌管五省军权的杨嗣昌,追认许明佐四川戡乱有功,由淮南府知府擢升为掌管军事的官员。
当时的大明,内乱频仍,江山社稷百孔千疮。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部多股农民军攻城略地,声势渐大,剿不胜剿,而且朝廷屡战屡败。北方的皇太极在盛京即帝位,改国号为大清,一面督大军征朝鲜,一面作扣关南下之势。也许,许明佐预感到了国之将倾,而自己却无能为力。他不愿做无谓的挣扎,他到任后不久,便称病回籍。
说起龙南的城墙,长辈们都会说起许明佐的典故。
当时的龙南城墙低矮破败,每遇贼寇侵扰,常常捉襟见肘,警报不断。许明佐深知,乱世将临必定盗贼四起。若能加固并扩展城墙,或许能保一方无虞,况且固土修墙,也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
明崇祯九年(1636),回到家乡的许明佐邀集县内绅士,言明乱局大势,倡议拓宽和加固龙南县城以自保,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当时驻赣州都御史潘曾绂是许明佐多年好友,他采纳了许明佐等绅士的建议倡请,并督促代理知县谭心学经办,许明佐带头捐款,各绅士及广大乡民纷纷募捐出力。
许明佐拓宽老城墙的南面,并将上西门至上东门的城墙扩大了三分之一,没有花衙门一分钱,而将城墙修建得高大坚固。
当时的渥江流到城北后与桃江汇合,因为渥江的水不及桃江的水大,桃江水反冲渥江汇流口,导致回流处泥土流失,城墙毁塌。许明佐便筑造了一条几里长的犁状分水堤坝,将桃江与渥江的回流水口分开,两条河才变得水势均衡。这个地方便叫犁头嘴。从此,再也没有水患和危害城墙的事情发生。
清康熙二年(1663)许明佐病逝,清廷念其对前朝之忠义,诰封其为奉政大人。
龙南首位翰林徐名绂
关西徐门,在清朝的嘉庆、道光、咸丰三代连续出了三个翰林,他们分别是徐名绂、徐思庄、徐德周。这不单是关西的荣耀,也是龙南的荣耀。
清朝的翰林院,主管编修国史,记载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讲经史,草拟有关典礼文件等工作。其长官为掌院学士,以大臣充任,属官如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修撰、编修、检讨和庶吉士等,统称为翰林。
徐名绂就是龙南历史上第一位翰林院庶吉士。
书香门第,是读书读出来的,而且必须几代人都是读书人才称得上的。
徐名绂的曾祖父徐之璋,年少时常与诗书为伴,后入大学,并授州同知从六品官衔。
徐名绂的祖父徐成淓是个秀才,性格沉静,嗜好读书、藏书。他常常通宵达旦秉烛夜读,读过的经书都能掌握其要领。他的书斋藏书十分丰富,让人羡慕。除了读书,徐成淓还喜欢周游四海,每到一处喜欢结交文人好友,互赠诗文。可惜的是,他44岁便英年早逝。曾著《吟秋堂诗草》流传后人。
徐名绂的父亲徐洪懿在良好家风熏陶下,少时精读圣贤之书,30岁那年,徐名绂刚好出生,徐洪懿考取了举人,列全省第五名,其中有一科考试为全省第一,属“经魁”。后来,徐洪懿入仕做了陕西省靖边县令,并在当地创办书院,进行讲学授课。后因政绩斐然提拔为知府,且兼管当地军务。再后来调任乾州直隶州任正五品知州,年逾70才告老还乡。
徐家读书的基因,潜藏在一家三代中。徐名绂1768年出生,是徐洪懿的第二个儿子。作为书香门第出身的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11岁时选拔读贡生,21岁便在乡试中考取了举人。
1797年,徐名绂29岁,已生育四个儿子,他继续攻读四书五经,两年后,即1799年,参加会试,考取贡士。
1800年,徐名绂参加殿试,排名为二甲第17名,被选拔为翰林院庶吉士。之后,他还先后任福建、贵州的主事,又任江南山东员外郎,兼管山东钱法堂(即铸钱)的事务。后来,还两次到陕西同州府任职。期间,还先后担任过类似于如今教育部举办的会试主考官及陕西乡试的监考官。
徐名绂一生四海为家,做官清正。他先后生养了九个儿子,以“有书不读子孙愚”为家训,对子孙言传身教。除夭折的两个儿子外,其中七个儿子长大成年后,学业仕途均大有长进。他的亲侄徐思庄,是徐家也是龙南史上第二个翰林院庶吉士。
清代大书法家徐思庄
道光皇帝在位的三十年,在内治外交上都是一路下滑的。道光十八年林则徐虎门销烟。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爆发。道光二十二年,英军兵临南京,清廷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这几件大事,如一记记重锤,敲打在大清帝国臃肿虚胖的身体上,尊严、信心、财货、国力,都备受打击。
然而此时,朝廷的大员们犹在粉饰太平,名流上层奢靡之风日盛。就连书写一份贺帖、贺信都要求非常考究。
当时流行楷书,强调以欧阳询为骨底,呈赵孟頫之面目,所谓“欧底赵面”。如果要抄一份长函,可以找来一二十个善书的少年,分工缮写,顷刻完成。通篇看去,根本不知道是多人所写。甚至,为了好看,或取悦皇上,有的大臣的奏折也请人按这种方法来写,而且可以立而写之,不必坐等。
道光年间,“欧底赵面”的书风,风靡一时。翰林院和宫廷中的人争相摹习。龙南的徐思庄便是“欧底赵面”书风的顶尖高手。
徐思庄,字柳臣,号孟舒,晚号游初老人,清代大臣,书法家。道光二年(1822)中进士,改翰林庶吉士,授翰林院检讨,历任户部福建司主事,功臣馆提调,国史馆纂修。曾出典山东乡试,任顺天乡试同考官。调官安徽,历颍州、安庆知府。擢云南迤东道道台,以筹办平剿回民暴乱有功,升山东按察使(正三品)。后以捻军入境,无力处措被劾革职归乡。在籍帮办团防,寻复原官。
徐思庄书法作品
少年的徐思庄,深受举人祖父徐洪懿和进士叔父徐名绂的影响,才思敏捷,满腹经纶。龙南关西徐府家学深厚,藏书颇丰。在家族环境的熏陶下,徐思庄自幼习书,上溯二王,通临唐宋。他曾以擅长写柳公权的帖而闻名于京都,后来“欧底赵面”之风兴起,又以扎实的唐宋书风功底,成为这方面的佼佼者。
徐思庄入翰林留都供职期间,经常与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的晚清诗人、画家、大书法家何绍基等人在一起,交流书法之道。通过学习交流,他发现不能拘于“欧底赵面”的骈俪绝工,秀美华贵,遂参以右军、米芾各体潜心追摹。久而久之,便自成一家面目神韵。当时,人们把徐思庄的书体称为“徐派”。
曾国藩也是一位书法家,并以自得黄庭坚书法精髓而自负。但是,当他接触徐思庄后,竟也对其书法赞叹不已。随后,他要求他的儿子曾纪泽一定要向徐思庄学习“徐派”书法。
清代曾以“一门三世四节钺(督抚),五部十省八花翎”而著世的显赫家族连平颜氏,以及当时的勒氏、梅氏、夏氏等众多名门望族,纷纷要求子弟修习徐思庄的书法。甚至朝廷文官、封疆大吏,也争相仿效,都以“徐派”书体教子弟。于是,徐思庄的书法在当时出现大流行。人们只要得到徐思庄的书法作品,便会如获至宝般珍藏起来。
清代著名学者易宗夔在他的《新世说》书中,评论徐思庄“集众家之长”的书法艺术时说:“徐思庄书法,独具匠心,运之以神,久之遂成一家,都人士目为徐派。”
晚年,徐思庄罢官而归,日以读书临池为消遣。他的三个儿子克承家学,擅长书法。他的一个儿子曾为某寺书写东坡《赤壁赋》一篇,并勒诸于崖石,世人称赞。他的弟弟工于古琴,擅长镌刻,在书法方面尤其致力,行草宗王羲之、赵孟頫。他的侄子亦工书,楷法清丽妍媚,逼近赵孟頫,有时几可乱真。
一门书香,翰墨流长。虽不比东晋之王家,也算是清代书法传家的一朵奇葩,更是龙南小邑的神话。
附录:部分徐思庄书法墨迹拍卖流通信息
2004年6月2日,天津文物拍卖公司春季拍卖会“中国书画(一)”专场,拍卖徐思庄名人书札·册页·二十八开·水墨纸本。
2010年6月27日,北京万隆拍卖公司少年狂稚拍卖会“古氲澄明·古代书画”专场,拍卖徐思庄书法手卷·纸本(31cm×125cm)。
2010年9月16日,上海博古斋拍卖公司夏季大型艺术品拍卖会,拍卖徐思庄对联一副(126cm×29cm×2)。
2011年7月24日,广州市银通拍卖行公司夏季中国书画精品拍卖会“中国书画”专场,拍卖徐思庄临赵孟頫《洛神赋》行书卷·手卷·纸本(25cm×268cm)。
2012年5月27日,北京泰和嘉成拍卖公司春季艺术品拍卖会“翰逸神飞·历代书法专场”,拍卖徐思庄临赵孟頫《洛神赋》行书卷·手卷·纸本(25cm×268cm)。
2015年12月6日,北京保利国际拍卖公司北京保利十周年秋季拍卖会“简素文渊·香书轩秘藏名人书札·下册”专场,拍卖徐思庄《致李象鹍书札》。
2016年3月3日,北京保利国际拍卖公司春季拍卖会“古锦·近现代名人书札手迹·上册”专场,拍卖徐思庄《致李象鹍信札》。
2017年2月25日,上海驰翰拍卖公司迎春艺术品拍卖会“古代书画”专场,拍卖徐思庄行书七言联·对联·纸本(136cm×33cm×2)
龙南第一解元钟声远
清朝嘉庆年间的一天,一顶轿子咿咿呀呀地在里仁村道上轻松地晃荡着,轿内一个钟姓女子回娘家探亲,悠闲地摇着蒲扇,喜悦的心情随着轿子的晃荡起伏着。侄子钟声远这番高中解元,龙南本邑已经家喻户晓了。
“咣当——”这时,传来一声锣响,只见对面一个衙役,拎着铜锣,趾高气扬地锤了一记,发出满贯耳孔的声音。后面一左一右两个衙役举着“肃静”的木牌,精神抖擞地走着方步。后面跟来一顶官轿,轿内坐着县令郑元成。
村道上只能容一顶轿子过去,这种相遇,必须有一顶轿子上的人下轿,抬轿人把轿子放在路边的田坎上,另一顶轿子才能过去。
敲锣的衙役走近钟姓女子的轿子,见对方没有避让的意思,大喝一声:“大胆,县老爷来了还不避让?”
对方轿子停下来,片刻,轿子里递出一张纸。敲锣的衙役不识字,只好转身递给县令。县令一看,脸色肃然,马上下轿,招呼大家下到田里避让,自己立在田坎上低眉垂眼,谦恭地说道:“下官恭送夫人。”
原来,县令手上的那张纸上写着一联:“翰林妻子进士女,举人媳妇解元姑。”
原来这女子便是关西人翰林院庶吉士徐德周的夫人钟君岚;她的父亲是里仁的进士钟振超,另外,她丈夫徐德周的父亲是举人徐思荣,她的亲侄子钟声远刚刚中了解元。龙南此等兴旺家族,县令郑元成岂能不知?
徐德周,清朝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入翰林院庶吉士,是关西徐姓的第三位翰林,曾任御史之官。他在外为官多年,经常回乡看望家人。由于翰林回乡队伍随员多,声势大,时间久了,人们便把关西的上九和下九称为翰林村。
钟振超,清朝嘉庆九年(1804)中举人,清朝嘉庆十四年(1809)中进士。历任广西博白县知县,广西西林县知县。后升东兰州(今广西东兰县)知州,调湖北随州(今湖北随县)知县,升直隶长芦盐运使司运同。钟振超在广西任职期间,曾任清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清嘉庆十八年(1813)癸酉、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丙子、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己卯乡试同考官。在随州任职期间,清道光十七年(1837)丁酋任乡试同考官。
钟声远老宅
钟声远,字奴和,号心甫先生,别号紫垣,里仁冯湾人,为龙南历史上第一位解元。钟氏家谱记载:“心甫天资俊逸,落落不羁,好吟诗,有祖风,下笔风起泉涌,远公亲课之,弱冠为文,试则冠军,年二十七,领乙酉解元,文格高迈,推重一时。”
钟声远小时候由进士出身的祖父钟振超亲自教导,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钟声远27岁参加乡试取得第一名(解元),后来因清政府内忧外患,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不平等条约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朝廷科举腐败,捐官盛行,钟声远五次入京会试,均未能朝考,后举任抚州乐安县教谕,署临江府峡江县教谕,以知县即用加知州衔。
在任期间,钟声远如同他祖父钟振超一样为官清正廉明,两袖清风,尽力为民办事。他在一首诗中写道:“莫笑迂儒宦囊涩,今年有谷已丰收。”以自己为官囊中羞涩,自己动手可以丰衣足食自嘲。
清同治年钟声远回乡治丧期间,恰逢龙南匪患猖獗,他便组织乡人办起了民兵团练,在一次与匪寇的战斗中,伤亡十多人,钟声远及时上报朝廷,下拨了抚恤金,建起了忠义祠。
钟声远辞官后,被聘为龙南龙门书院的主讲,毕生致力于家乡的教育事业。
崇学致教黄英镇
《阴符经》成书于南北朝,仅300余字,论涉养生要旨、气功、八卦、天文历法等方面,是一部高度精练的道教经书。全书以《易》通《老》,以隐喻论养生,演述神仙抱一之道、富国安人之法、强兵战胜之术。其书深奥费解,先后有唐代李筌、宋代朱熹、明代焦竑等人为《阴符经》作注解,黄英镇也是作注人之一。
黄英镇题匾
黄英镇,又是龙南历史星空中的天才少年。传说,黄英镇小时候家境贫寒,无法供他上私塾。直到12岁那年,家里不忍压抑好学的孩子对读书的渴望,东借西讨凑了点钱让他上私塾,但未及一年,他就辍学了。为了图一口饭吃,家里就送他到城隍庙守神打更。黄英镇发现庙里的阁楼有很多古书,他如久旱遇甘霖,在庙里不分昼夜地读起了这些书。有认不得的字,他就缠着进香的香客们教导。有一次,他在阁楼里发现了一本《康熙字典》,黄英镇就靠着这本残破的《康熙字典》,就着昏暗的香火烛光,在城隍爷旁自学四书五经和《史记》,很快读遍了城隍庙的古籍。
有一段时间庙里面经常闹鬼,大家劝他不要守神了,但他不以为然,着迷其中,照旧在庙里苦读。人家问他为什么不怕鬼,他坦然地说:“我每日以经书为伴,鬼也不会打扰我的。”
后来,黄英镇一边读书,一边在蒙馆教书。清光绪八年(1882),黄英镇在乡试中考取第一名,成为龙南历史上第二位解元。其时,他已经40岁了。后因多病,他放弃了入仕的机会,一生在家乡重教办学。后来,朝廷赠五品衔以示褒奖。
黄英镇弃官回到家乡,在县城大顺行的黉门楼开馆讲学。他执教甚严,授课精辟,在教学中因材施教,轻“教”重“学”,将自己对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以及儒释道的见解进行了注释,并以之授徒,盛誉日隆。不但县内子弟接踵而来,定南、信丰以及广东连平、龙川、兴宁、南雄等地的人也慕名前来求学,一时招收了上百名学生。
黄英镇收入虽然微薄,但每年几乎将收入的一半救助贫困学生。南雄有一朱姓家长,听闻黄英镇教书不以时文而教,而是亲自编写教材教育学生,于是不舍路远,要儿子到龙南拜黄英镇为师。
清光绪二年版《龙南县志》上专门选录了黄英镇的《讲授初篇叙》《理学定志说》和《悟道入门》三篇授课心得文章,三篇著作引经据典,分剖析理由,对程朱理学有独到的见解。当时的知县郑连寿十分赏识他,特地聘请他在龙门书院讲学授课。无独有偶,黄英镇曾是钟声远的门生弟子,师生先后乡试解元,都曾聘为龙门书院的老师。黄英镇还在钟氏家谱为钟振超和其子孙作传,盛赞钟氏家族家学源远,为官清廉、文风高尚、扶危济困的楷模之风。
黄英镇不求致仕,面对名利,淡泊自守,不求闻达,非公不入县署,著有《阴符经解》一部及诗文若干。光绪二十三年(1897)卒,享年55岁。
《清史稿·刑法志》撰写人许受衡
黄英镇在乡试中考取第一名后过了11年,即光绪十九年(1893),龙南又一位本邑才子在癸巳恩科江西乡试中获得第一名举人,成为龙南的第三位解元,这人就是许受衡。
许受衡,字琏楼,约生于同治元年(1862),卒于1929年。存世的关于许受衡最早一份官方文书,是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许受衡本人的《进士策论》(大卷)。卷面钤有礼部印卷官官名,卷面内侧有弥缝关防,并有八名读卷官的批分。试卷分八页,卷首第一页开列许受衡籍贯履历,祖先三代名称,并书有名次“二甲第二十六名”。从内容看,当时殿试策问,主要是问国计问题,内容涉及兵农、会计、君主节俭、地方水利建设等等。许氏应试当年,为清日甲午战争次年,殿试策问论及国计民生,有深刻时代意义。最后卷末以“臣谨对”结语,并有监官花押,意为关防。就一般情况来说,此类殿试印卷应为礼部典藏原件,推测很可能是清室覆灭后,许受衡自己或透过关系,将原件拿出放在身边作为纪念。
许受衡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殿试入二甲,赐进士出身,授官刑部主事。光绪三十二年(1906),调任四川司主事;1907年,调署大理院推事简刑科推承;1911年,署大理院少卿;1915年兼任直隶高等检察厅长;1917年,调署广西高等审判厅长;1920年,简署河南高等审判厅长;1921年调任江苏高等检察厅检察长。
许受衡在刑部内各处任职经历为:刑部陕西司,秋审处,减等处,律例馆,法律馆。由此可知,许受衡本身应有参与审核各省刑名案件、参与秋审与修订清末法律的经历。也因为他的这种经历,使他后来成为中国刑法史上的重要人物。民国年间组织清史馆,专司撰写《清史稿》,而许受衡则以馆外人员身份特邀撰写《清史稿·刑法志》,可见其本身法学素养为当时最高水准而获馆方青睐。
2013年11月,许受衡曾孙许先生看见李典蓉在《清史研究》上发表的刑法志文章,由于文中提到其曾祖父,令他十分惊喜。许先生特将其私家所藏许受衡档案文件,带至北京供李典蓉研究,并成为李典蓉《试论〈清史稿·刑法志〉作者许受衡》论文的有力论据。
迄今,许受衡还有两首诗流传了下来:
丁酉元旦口占
瞥眼光阴卅六年,春风送我到幽燕。
宦途冷淡身如寄,客思迷离梦未圆。
北地莺花嫌太晚,南朝烟柳忆从前。
料如念远书应达,每为循陔一惘然。
送杨昀谷比部理刑热河
鄂博依南极,朝廷重北门。
镇边资富范,决狱访申辕。
驿路秋心肃,官仪汉室尊。
旗亭漫回首,车马正云屯。
由诗文可知,许受衡不但是中国刑法学之重要人物,也是一位有情有志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