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式学堂和学校:林立而起的近代学校

第三节 新式学堂和学校:林立而起的近代学校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具有200多年历史的龙门书院结束了它的使命。县府在书院原址创办了一所公办的“和志学堂”,这是龙南第一所小学堂。

两年后,清廷下令“停科举以广学校”。至此,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废除,而兴办学堂之风席卷各地。

当时,除了公办学堂,一股私人兴办学堂的风潮在龙南兴起,各类学堂办得风生水起,火热闹腾。

“幼儿至七岁须令入学”“幼童及岁,不令入学者,罪其父兄”,这是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政府制定的《强迫教育章程》里的有关规定,强制家庭一定要送孩童入学受教。虽然贯彻落实规定的成效甚微,但由此以来龙南的百姓十分时兴私办学堂。

这一年,龙南廖姓在城内上东门内东山寺创办了“江东学堂”(1909年改名因明学堂,后又改为中立学堂,1913年改为桃溪小学),这是龙南第一所私办小学堂。

江东,是廖氏祖先由翁源迁居龙南的一个地方,这是多年河流泥沙沉积的一个地带。此后,江东廖氏于民国期间又集资先后创办“私立龙南小学”“建中小学”“文通中学”,并开门办学,面向社会各姓招生,引领了良好的主动办学、开门办学风气。同年,龙南其他地方还有私立“西城学堂”“启智学堂”等各式学堂先后创立。

渡江镇象塘村,这是宋朝曾诞生过龙图阁学士钟伷的地方,许是受到崇文重教优良传统的影响和传承,这里学风甚浓,文风浩荡。光绪三十三年(1907),象塘钟姓人士在城内钟家祠设立“钟氏两等小学堂”,后改名“立志小学堂”。同年,廖光容等人在新都廖氏宗祠创办“都陂学堂”。

小学堂的课程,打破了原先私塾只开文科读书写字的框框,而增加了“格致”“算术”“图画”“体操”等数理艺术体育课程。同时,改个别点教为班级教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均有改进,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课程变得较为全面、实用。

辛亥革命后,教育实施了一些重大改革,学堂改称学校,龙南人民办学热情十分高涨,很多姓氏利用公堂族款办学,有的合股集资办学。

龙南第一所女子学校——模范女子小学,于1913年设立,设校长一人,男女教师各一人,女学生80多人。该女子小学除教授文化课外,还开设了缝纫、刺绣等技术课程。女子小学的创办,让龙南的女孩们走出家门,踏入校门,开辟了新生活。

桃溪初高级小学校、颍川小学校、达人小学、区立下杨坊初级小学、象塘区立高级小学、致良小学……在1916—1926年十年间,龙南25所私立小学校先后创办。其间,1921年,私立岭北初级中学在城内一当铺设立。

1927年,第一、二、三这三所公立义务学校(初小)分别在县城万寿宫、大罗诒燕堂、杨坊设立。同时,私立的江春、里仁、开明、尚友、东升、稻濂、永安、志善、育群等初级小学校也纷纷兴办。

此后,龙南基本每年都有私立学校陆续创办。

推陈出新,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时代趋势势不可挡。1928年,《取缔私塾暂行条例》颁布,明令取缔私塾,大力推行现代教育。

到抗日战争前夕,龙南私立学校发展达到鼎盛时期。城内有江东、尚真、建中、致良、爱春、达人、开明等十多所完全小学,郊区有都陂、金钩、水西等私立小学先后设立,其中江东、尚真、建中、致良等小学,办校历史较悠久,教育成绩较显著。

其间,还有美国人在龙南创办学校。

1932年,美国人、天主教神甫梅志超用教会款创办了“私立晓星小学”,校址设在县城的黄家祠。

1934年,县立第一、二小学在城郊西山观和杨村地区设立,但这几所学校办校时间都不长。1936年以后,县政府开始在各区乡设中心小学,各保设保立小学,办校经费由政府统筹。

小学教育如火如荼,而龙南的中学教育和专业教育,与邻县比较,也迈出了创办较早、发展较快的步伐,并日渐成为赣南乃至赣粤边际的品牌学校。

随着小学学校的日益增多,培育小学教师的任务显得十分重要。由此,龙南决定创办一所师范学校。

1934年,驻赣南粤军第一军将钨矿附税拨发部分款项,在龙南城内考棚创办“龙定虔安四县联立乡村师范学校”。1937年,改名“江西省立龙南简易师范学校”。

随之,公立小学又开始增多,成为龙南初等教育的主要力量。1938年,龙南简易师范附属小学设立,校长由师范校长钟兆麟兼任。

1939年,龙南县立初级中学开办。第二年命名为龙南县立中正中学,并在县城文庙破土兴建校舍。1942年,龙南县立中正中学改名为“龙南县立中正初级中学”,在杨村圩福公祠设立“龙南县立中正初级中学杨村分校”,这是龙南在农村开办中学的发端。1945年,增办高中班,招收龙南、定南、虔南(现全南)三个县的初中毕业生,校名复改为“龙南县立中正中学”,成为“三南”(龙南、定南、虔南)唯一的一所完全中学。

1947年以后,又增办了私立中华初级工业职业学校、私立文通初级中学、私立颍川初级中学。到解放前夕,全县有完中、初中、中专、初技学校各一所。

1949年8月19日,龙南迎来了解放。解放后,县人民政府对学校组织制度及某些课程作了改变。原中心小学更名为县立小学,原保学更名为村学。当年,有小学160所,小学生83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