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南师范学校:弦歌高唱铸丰碑

第五节 龙南师范学校:弦歌高唱铸丰碑

“九连山麓,桃江之滨,龙南师范源远流长……”

在龙南,曾经有这样一所学校,汇聚了众多名师到此传道授业解惑,吸引了诸多赣南甚至广东的学子前来读书求知学艺,培养了一批批才子俊杰奔赴各条战线崭露头角,贡献社会。

这是一所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学校,这是一所桃李芬芳、弦歌高唱的学校。她就是:龙南师范学校。

1934年6月14日,龙定全安四县联立乡村师范学校建于龙南县城南面的龙门书院的旧址上。这便是龙南师范学校的前身。

在此240多年前,即1689年,这里建立了龙城书院(后改名龙门书院),再往前追溯,则为宋、明王朝之县学,这里孕育着一股浓浓的书卷之气。

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浪潮的影响,龙南人民对文化学习、普及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1934年春,驻赣南粤军第一军将钨矿附税拨发部分款项,因陋就简地筹办了龙定全安四县联立乡村师范学校,用于培训龙南、定南、虔南、安远的小学师资,首任校长为上犹县人尹巨松。

开办之初,学校仅有几间古老的考棚为舍,仅设两个简师班,招收学区各县小学毕业生。后多易校名,1935年称“赣南第二乡村师范学校”。1936年因经费不足,改办“龙、定、全、安四县联立初级中学”,由龙南县政府县长肖谦兼任校长。后经热心桑梓的教育人士努力争取,于1937年复办“江西省立龙南简易师范学校”。

1937年夏,江西负有盛名的教育家兼学者钟兆麟担任龙南简易师范学校校长。

钟兆麟幼时跟父亲在私塾读书,五四运动时期,年仅14岁的他就和其他学生一起投入反帝反封建的爱国宣传活动。钟兆麟考入南京国立东南大学(大革命后改称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后,在刻苦学习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先后翻译了美国社会学家Euwood的《文化进化论》、Soyokin的《社会变动论》。1931年大学毕业后,被江西省立中学(校址在赣州)聘任为教员。“九一八”事变,钟兆麟在教学之余,抱着一腔爱国热情,积极参与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向学生介绍进步刊物,还常在校刊上发表论著,而在教学空暇中陆续翻译了《社会思想史大纲》《哲学方法概论》等书。

钟兆麟刚任龙南师范校长时,龙南师范正处于学校创办初期,又是抗战时期,校舍简陋陈旧,所有的房屋都是平房建筑,除了赣南二师遗留下来的三间教室是泥砖墙结构的建筑以外,其余房屋均是明、清时期的考棚遗址,经粗加修缮或改装之后才得以使用。由于抗战形势十分严峻,资金紧缺,教学设备更是严重不足,课本中规定要做的演示实验不能全部进行。学校只有一架钢琴,图书馆的藏书也很少。

解放前龙南师范简图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在当时极其困难和危险的情况下,钟兆麟提出这样的办学思想。学校克服重重困难,排除了当时官僚政客的压制和刁难,将教学工作、建设工作和抗日工作结合起来,以勤俭办学的精神兴建了校舍,扩大了操场,增添了设备,聘请了一批有名望的教师。

1938年,钟兆麟考虑到培养合格师资须要有实习场所,于是,白手起家,办起了龙南师范附属小学。与此同时,在水东城郊百福园办起了小农场,上劳作课时由生物老师带领学生前往农场劳动。校内操场边还开辟了菜园,利用课外时间分班管理。

同时,学校各项活动始终围绕抗日救国,传唱抗日歌曲、编印《时事简报》《抗日快报》、办墙报,师生同台演出抗日除奸话剧《野玫瑰》《夜之歌》《放下你的鞭子》《醒狮舞》等,在当时社会上影响很大,激发了抗战高潮。

其间,日机曾多次前来轰炸龙南县城,师生们便跑到桃江窑头的树林里坚持上课。那时,桃水悠悠,竹林摇曳,清风徐来,书香阵阵,老师和学生们毫不畏惧日军的侵扰,而是沉浸在读书的乐趣当中。

在龙南师范学校任职五年期间,钟兆麟曾荣获省府教育厅传令嘉奖。1942年,他辞去校长职务,回到家里撰写《历史哲学概论》。1944年以后又先后在南康、赣县、赣州、南昌等多地任职,1975年退休。钟兆麟对龙南师范教育的付出和奉献被龙南人民牢牢铭记。

1942年开始,龙南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开设中师班。1942—1947年,江西省教育厅派叶新任龙南师范学校的校长。他聘请了一大批有声望的人前来任教,如作家、教授雷石榆,著名木刻艺术家张荒烟,著名民主人士廖超伦,参加过“左联”的作家胡依凡,副教授张玉玲等。文化名人的注入,使龙南师范一时间闻名遐迩。

龙南师范学校

在一大批名师的影响教育下,龙南师范形成了积极求知、勇于实践的良好学习风尚。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学校讲演、辩论、唱歌、书法、美术等比赛和活动丰富多彩。“五修”“海鸥”“棘原”“新军”等名目繁多的各类文艺学社以及各类文学艺术人才层出不穷。

1950年学校定名为“江西省龙南师范学校”。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龙南师范得到不断发展,办学条件不断改善。之后,学校以办中师为主,先后招收了龙南、全南、定南、安远、信丰、寻乌、南康等县的初中毕业生。1956年起,还举办了中、小学教师及幼师培训班,轮训中小学教师,培训幼儿师资。

与其他学校有所不同的是,龙南师范除了扎实开展教学工作,还时刻关注时事,积极参与政治和社会建设,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和义务劳动。

20世纪50年代,龙南师范广大教师和学生以极大的政治热情,积极参加土改反霸、抗美援朝、互助合作、创办夜校等重大宣传活动,排演了《白毛女》《赤叶河》《三世仇》等大型文艺节目,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同时,还积极参加当地社会公益劳动,如兴建石人坑水库和解放陂建设、拾稻穗交公活动、县粮食加工厂灭火行动、夹湖乡灭山火行动等,时时处处可以看到龙南师范师生的身影。20世纪60年代,龙南师范先后在刘坑、马牯塘办起了垦殖场、农场、果园,师生们轮流到此义务劳动。

1963年始,龙南师范成立了函授部,招收学区各县的部分在职小学教师进行函授。随着时间推移,学校日益扩大,不仅增加了教室和宿舍,还新建了礼堂,扩充了运动场,添置了大量教学仪器,建立了图书馆,教学设施日益完善。

这样的辉煌与热闹,直至“文革”爆发戛然而止。龙南师范学校于1969年12月停办,校舍被占,图书仪器和校产被瓜分。几年时间里,龙南师范校园和老师遭受严重损害。

1974年秋,学校复办,暂名为“江西省赣州师范龙南分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招收高中毕业生,分中文、数理、生化三个专业班,培养七年制学校教师。

历经坎坷和磨难,学校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校训,以“严教勤学,文明守纪”为校风,坚持“三个面向”办学,龙南师范又恢复了往日的青春与活力,日渐繁荣发展。

1980年12月,省政府批复“江西省龙南师范学校”。1982年秋开始恢复招收初中毕业生。1984年升格为县级单位,成立了校党委。学校规模迅速扩大,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学生数从几百人发展到一千多人,教职工从几十人增至一百多人。学生除主要来自学区县外,还有来自赣南其他各县以及广东省和平、连平等县的学生,可谓:桃李遍赣南,春光连粤北。

龙南师范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基本功训练。20世纪90年代,分年级开设了选修课,有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书法、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微机等,学校教育职能十分丰富、全面。由此培养了一大批读、写、弹、唱、画、操等各项基本功扎实、才华横溢的学生,为赣南培养了优质的师资力量。

其时,龙南师范在赣州地区乃至全省享誉盛名,其教学质量、各类工作均出类拔萃,业绩突出。在1990年的全省中师会考和1994年的全省中师工作检查评估、全区中师会考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多年来,龙南师范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先后涌现了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少儿工作者、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优秀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省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诸多荣誉人物,以及优秀领导干部,文人、学者、教授。在国家、省、市各级竞赛活动中,龙南师范学校也荣获了众多奖项。

20世纪90年代龙南师范的升旗仪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专学校日益缩减。2001年,龙南师范学校停止招生。历经六十七年的龙南师范,抖落一身繁华,依依不舍地向人们挥手告别。

“我们的校园洒满阳光,百花争艳,桃李芬芳,献身教育,振兴中华,就是我们崇高的理想……”当龙南师范这首老校歌响起,曾经的峥嵘岁月重现眼前,学校虽已撤销,但她曾培育优秀众多教育工作者、极大促进赣南县市区及粤北教育交流的光荣业绩永远被人们铭记。

龙南师范,是一代代师范人永恒的记忆与难舍的情怀,成为龙南教育史册上重要的一页,成为龙南教育历史上不可替代的一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