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纵队在行动

第十节东江纵队在行动

在抗战中期,中共三南中心县委惨遭国民党顽固派的“清剿”,受到破坏。赣南特委部分领导人转移到广东东江纵队坚持斗争,这为粤北革命武装向赣南发展,开辟革命根据地保存了干部力量。

1945年抗战一结束,原龟缩在赣粤边境避战的国民党第六十三军、六十五军、新一军、五十四军、新六军、六十四军等部队计七万余人开始向广东东江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在敌强我弱的严重情势下,东江纵队决定采取分散坚持斗争、保存武装、保存干部、武装自卫的方针,将纵队划分为东进、江南、江北、粤北四个指挥部,分别率队出击。8月,粤北指挥部率东江纵队第三、第五支队和江北支队、西北支队、三南独立大队挺进粤北;原赣南特委负责人刘建华(刘新潮)以赣南特派员身份随队返回赣粤边,重燃赣南游击烽火,以牵制国民党内战“反共”力量。

1945年11月初,东江纵队第三支队进到九连山区,即成立了中共九连山区工委,以连排为单位组成小分队或武工队分散在广东的和平、连平、龙川、河源和江西的定南、龙南、虔南等山区活动。11月14日,第三支队二大队队长张新和支队组织股股长江鸥鸣率领一个中队进入龙南的武当半坑村,驻老民堂南华庵,在当地开展群众工作。他们了解到当地群众最痛恨国民党警察,他们作为国民党的帮凶走狗,到处征兵征税征粮打冲锋,老百姓都叫他们“警察狗”。于是决定发动群众反“三征”。

为扩大游击队的政治影响,牵制敌军进攻东江解放区的力量,张新决定率队袭击杨村警察所,作为反“三征”的主要目标。11月21日夜,由半坑象形村民赖门石、赖观妹等人带路,张新、江鸥鸣率队沿东水河向杨村进发,至次日凌晨到达杨村圩。经过一番部署,战斗打响,枪声大作,队员冲进杨村警察所,不到20分钟,战斗结束,俘敌20余人,缴枪13支,稻谷100余担。第二天上午,将缴来的大部分稻谷分发给贫苦农民,少部分留作军用。因处理稻谷延误了部队转移的时机,至午后,国民党六十三军“励志部队”一个营,从连平县上坪急速赶到杨村围攻游击队。

警戒班发现敌军来势汹汹,便鸣枪阻击。因力量悬殊,游击队边打边撤,敌军穷追不放,大队长张新在战斗中右腿负伤。江鸥鸣率领游击队在杨村、夹湖一带丛林中隐藏活动。24日,在夹湖冬瓜坑赤竹山,游击队被夹湖乡乡长宋象林、参议员廖福炎率民枪队“围剿”,三名队员牺牲,三人被俘。后敌人派保警二中队继续“围剿”。12月,敌六十五军军长派特务营营长会同各县保警队“围剿”,激战过后,游击队又牺牲三人,被俘二人。被俘队员中有位不满18岁的小王,被敌军捆绑到杨村圩大榕树下进行严刑拷打,但他坚贞不屈,终被枪杀,英勇牺牲。

游击队在夹湖冬瓜坑受挫后,江鸥鸣率队转移到和平定南边境活动。

1946年2月,东纵三支队政委兼政治处主任陈泽平(陈一民),率领邓发中队,又来到半坑蜡烛湖,仍驻老民堂南华庵。游击队在此地积极开展工作,一面继续发动群众,进行革命宣传,一面筹划再闯敌警,替死难烈士报仇。2月20日,游击队进入杨村,侦知有军警戒备,敌保安十三团由汤大队长率队到杨村增防,于是当日晚游击队转下夹湖,袭攻夹湖乡公所,受夹湖乡冬防队阻击。次日游击队撤离夹湖返回广东驻地。

4月中下旬,游击队600余人从粤北驻地进入黄坑高峰山、石油坑、润洞、花露洞、夹湖银笺洞一带活动,抓获了国民党情报员赖井坤等几个反动分子。敌电请派兵增援。5月8日,敌六十五军司令部派保安六团由谢大队长率队增援杨村,国民党军一五二师派队追剿,保安二中队在横岗象形围“围剿”,经过一场激战,游击队向虔南方向撤离。

抗战胜利后,东江纵队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以及“双十协定”的精神,决定于夏北撤到山东烟台。1946年6月中旬,驻九连山的东纵三支队来到虔南乌桕坝集中出发,于6月29日到达广东宝安县大鹏湾,分乘两艘美国军舰北撤。

在北撤前的5月6日,东纵三支队按照上级批准的方案,留下64名战士隐蔽在九连山区,组成中共九连山区临时工作委员会。同时,组成赣粤边人民义勇总队,分成三个小分队分散隐蔽,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

直到9月30日,得悉东纵三支队已经安全到达山东烟台,临时工委决定结束隐蔽生活,恢复武装斗争。经过十天的总结整编,将64人编成一个主力队和两个武工队,以反“三征”为口号,以人民武装自卫斗争的名义,广泛组织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武装斗争,摧毁国民党基层反动政权和消灭反动地主武装力量。

1947年2月,为适应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加强各地武装斗争的领导,在香港成立中共九连地区工作委员会(简称九连工委),隶属香港分局领导,具体负责广东的五华、兴宁、龙川、紫金、河源、和平、连平、新丰以及江西的龙南、定南、虔南、寻乌等县的党组织和开展武装斗争。中共九连工委建立了东江人民抗征队、连和民主义勇军、和平人民义勇军、河西人民自救队这四个支队,在连平、和平、龙川、紫金、五华和龙南、定南、虔南边境一带活动。同时成立的翁江工委和粤赣先遣队,也在龙、虔一带活动。

4月,中共五岭地委成立,将地委所属各游击队统一整编为“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总队下辖四个支队。从此,粤赣湘边人民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

6月,连和人民自卫总队组建三南游击队,进入到龙定边境活动。

这一时期,到龙南境内活动的游击队主要有:粤赣湘边区人民解放总队第五支队、三南游击队、中共广东翁江工委所属的游击队。广大群众反“三征”斗争如火如荼,国民党当局处于人民战争的包围之中,反动分子岌岌可危,处处挨打被杀:夹湖乡警士奉命捕捉“漏户”壮丁,被枪杀毙命;大罗乡警卫干事李道全搜捕逃丁,被斧砍伤毙命;大坝乡警士钟家汉,押送壮丁,中途被壮丁家属劫夺,当场被戕;蔡屋乡警卫干事赖金石,晚间在乡公所被人阻击殒命。

1947年9月,蒋介石为挽救国民党全面溃败的危机,派宋子文主政广东,发动“清剿”。11月12日,江西保安第五总队进驻信丰、龙南、大余三县,以配合宋子文发动的第一期“清剿”行动。为对付敌人“清剿”,加强党对人民武装的领导,便于指挥作战,中共九连工委决定,在定南三亨成立中共三南工作委员会。因受敌重重“围剿”,三个月后,游击队转移到广东和平县青洲、热水等地活动,工委在定南边区停止活动。

1947年冬,广东人民解放军粤赣边支队司令部成立,活动在三南的部队除“三南队”外,全部集中在河西,分别编入支队主力三、四团。中共三南工委同时撤销。留在三南地区的武装人员,组成三南武工队和大坝游击队。

大坝游击队的前身是“大坝大刀队”,它是以反“三征”为主要目的的群众自发性的自卫组织。经中共三南工委的思想教育和积极争取,同时根据大刀队的要求和表现,报请中共九连工委批准,将“大坝大刀队”正式改编为“大坝游击队”。

1948年3月,中共九连工委恢复三南边区的武装斗争,决定在定南县成立中共三南临时工作委员会。3月25日,三南临时工委领导游击队在武当大坝松柏庙捕获国民党龙南县参议员、大土豪大恶霸叶际华。这一行动,对敌人的“清剿”给予了狠狠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