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谱就现代教育新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1949年,新中国成立,伟大的复兴之路启程,而作为立国之根本的教育事业,也由此不断得以探索、改革、发展。
新中国成立初,人民政府对中小学教育采取“积极恢复,稳步改进”的方针。各中等学校成立了改革委员会,对教学内容及教育组织进行了改革,迅速恢复了教学秩序。
1949年冬,各中等学校师生下乡宣传、征粮,支援解放军。1951年,组织教师学习,参加土地改革。1952年,开展思想改造运动。
为了在乡村普及初中教育,1957年,龙南创办了杨村初中。第二年,又紧接着创办了里仁初中、渡江初中、临江初中这三所农村初中,还有15所农业中学。
那时,小学几乎村村设校,龙南的小学学校由160所,增加到228所。学校遍野,学风颇盛。
20世纪50年代的扫盲教育
1958年,创办江西共大九连山分校,实行半工半读。同时,各级各类学校加强了劳动教育,开展勤工俭学活动。这一年,由于龙南成人识字教育工作有很大进展,龙南完成了《农业发展纲要》所规定的扫盲任务,比规定完成任务的时间整整提前了九年。
据《龙南教育志》载,1961年,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龙南对中小学布点进行了调整。“大跃进”时期,大部分民办农业中学被停办。1964年,“两条腿走路”办教育,在农村放开手脚大办多种形式的简易小学,初等教育事业出现了繁荣兴旺的局面。小学生达23000多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37%。1965年以后,龙南着重抓了巩固提高工作。全县有师范一所、共大二所、完中一所、初中五所、农业中学29所、小学390所、幼儿园5所。
就在大家如火如荼开展教育工作的时候,一场浩劫却侵袭而至。1966年5月,龙南“文化大革命”爆发。县文教局受到冲击,各学校出现混乱状态。1967—1968年两年,中等学校没有招收新生,应届毕业生也留校搞“文化大革命”。1967年2月,县人武部进驻学校,实行“三支两军”(支工、支农、支左,军管、军训)。此后上级号召复课闹革命,但学校领导和教师大多被揪斗,各项规章制度被废除,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
1968年暑期搞“三查”,揪“反共救国军”,清理阶级队伍,不少教师被迫害。10月开始,大批中小学教师下放农村劳动。各中等学校学生也回乡或下放农村插队落户。1969年,提出“上小学不出生产队,上初中不出大队,上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此后,中学、完小的校数急剧增加,较大的完小还附设初中班,号称“五七”学校。农村中学向普通中学看齐,无形中解散。龙南师范在“文革”中停办,导致小学教师青黄不接,后继乏人,直到1974年秋才复办招生。
“文革”期间,龙南教育质量严重下降,教育阵地乌烟瘴气,混乱不堪,教育这列火车停滞、倒退。
长夜漫漫终将迎来黎明,黑夜漆漆总会降临曙光。粉碎“四人帮”,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学校逐步建立和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对学校布局重新作了调整,减少完中、初中校数,“戴帽小学”逐步摘掉帽子,不再附设初中班。平反冤假错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重新安排他们的工作,充实教师队伍。中小学开始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执行教育部颁发的教学计划。学校工作从此走上正轨,健康发展。
同年,在保证办好重点中学——龙南中学的同时,在县城西门增加设立了龙南县第二中学,中学学制由二二制调整为三三制。1980年,全县各公社设一所中心小学。
1982—1983年,龙南县的普教、扫盲工作,取得重大突破。1982年,龙南县的普教工作经地区检查验收,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4%,巩固率为85.3%,合格率占33.7%,基本符合教育部规定的普及小学教育标准。
“龙南县是我区第一个普及小学教育的县,为全区普及小学教育工作开创了新路子,提供了新经验。”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龙南获得赣州地区的高度肯定和赞扬。1983年3月,赣州地区行署授予龙南“普及小学教育先进县”光荣称号,随后,江西省人民政府给龙南颁发了合格证书。同年,赣州地区对龙南的扫盲业余教育进行了检查验收,确认龙南县为基本无盲单位,省教育厅也授予了龙南县“扫盲先进单位”锦旗。
普教工作业绩突出,职教工作也成效显著。1985年,共大足洞分校改为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共大九连山分校改为第二职业技术学校。龙南是著名的“中国重稀土之乡”,境内的离子型重稀土储量占世界已探明储量的70%以上,其数量与质量居世界之首。对此,龙南第一职校开发稀土生产,1985年产值达400多万元。
龙南的教育前进道路虽不平坦,发展速度却是空前的。到20世纪90年代,全县各级各类学校300多所,学生50000多人。其中,小学生、中学生、师范生分别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加了四倍、十四倍、二倍。成人教育方面还建立了业余学习、短期培训、在职函授、离职进修的体系。可以说,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龙南教育事业进入了新的阶段。
进入21世纪后,龙南积极落实“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对教师队伍和校长的选拔任用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并切实加强高中教育。在不断扩建和完善学校的同时,大力实施老师素质提升工程、名师工程,大力评选和表彰“十佳校长”“百佳教师”“学科名师”等,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龙南先后涌现了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优秀班主任、全省劳动模范、全省特级教师等诸多教育工作先进,以及考取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全国重点大学的学子。
九百多年来,龙南文苑昌荣,俊彦辈出,流芳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