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史观和世界史体系之我见
国内目前大概通行以下几种各有侧重的世界史观和世界史体系。首先是持五种生产方式说的社会经济形态史观的世界史体系,可以周一良、吴于廑主编的四卷本《世界通史》为代表。其次是世界史纵横发展整体史观的体系,可以吴于廑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所撰“世界历史”条目和他与齐世荣主编的六卷本《世界史》为代表。再次是现代化史观的世界史体系,可以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和钱乘旦在《世界历史》2003年第3期发表的《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为代表。最后是文明史观的世界史体系,可以马克垚主编的三卷本《世界文明史》为代表。此外,一种新的关于环境和生态的史观与史学也正在兴起,由此出发,陈志强在《历史研究》2003年第1期发表了《历史研究变革大趋势下的世界史重构》一文。
科学的发展需要展开切磋讨论,各种观点和看法通过“百家争鸣”,可以互动互补相得益彰。这里略微谈一下个人对各家观点和体系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关于五种生产方式中的奴隶社会说,我觉得从全人类的实际历史看来,奴隶制确实曾在世界各地存在过,但奴隶社会却未必如此。完全丧失自由的奴隶、半自由的处于依附地位的劳动者以及自由劳动者,在各种社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各时各地并不一致。吴于廑先生说得好:“前资本主义的两个阶级社会,即奴隶制社会与封建制社会,都很难以某一地区历史实例作为典型,也很难以某一实例所达到的发展阶段作为世界历史上的划分两个社会形态的标准。”
吴先生对世界史研究的最大贡献,是明确地提出并论述了以往受到忽视的世界史横向发展的理论,界定“世界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至于他对“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的表述,我以为似乎可以在全句末加上“及其具体表现的丰富多样性”等字,以表明世界历史本身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共同体现,是丰富多彩而非千篇一律的。
“现代化”是当前时代的最强音,是近五六百年来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现代化的内容是经济上的工业科技化、政治上的民主法制化、社会上的平等自由化、文化上的理性人性化,以及空间上的全球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以现代化为主题来构建世界近现代史体系是适宜和恰当的。但是,对于世界上古中古史来说,现代化就有些“不搭界”了,于是学者们便使用“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名词和概念,将现代化体系和文明史体系联结起来。顺便提一下,钱乘旦先生在《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现代史新的学科体系》一文中提出的世界近现代史五个阶段的起讫年代不够清楚,其中某些阶段的时间可能互相交错重叠,并不前后连续。至少,第三、四两个阶段似乎是平行并列的,更像是同一个阶段的两个方面。至于“后现代”一词,如果指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某个阶段状态或某种思维方式和艺术风格,也许还容易理解。但对于历史来说,“后现代”是不存在的。历史是迄今为止的人类过去的活动,当前的时代作为一个时段只能是“现代”或“当代”(严格来说,“现代”是包括“当代”在内的),“后现代”只能是“未来”,而“未来”是尚未到来和实现的时间,不能成为历史的一个时段。如果“后现代”到来或实现,那就立刻变成了“现代”。
关于文明和文明史,窃以为,文明是有文化和组成为社会的人类摆脱野蛮状态后的一种存在或生存的状态。文明起源于农业生产,但诞生于城市冶金革命及其他一些生产技术的变革之后。文明的特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城市和乡村及其对立,社会组织和阶级分化,国家政权和法律、军队,文字和科学知识,宗教和精神文化,大型建筑和艺术,等等。
由于地理(生存)环境和历史条件的不同,不同地区的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时间不同;文明产生后,其生产、生活和思想的方式也各有特色,从而形成不同类型或形态的文明。在古代,大体说来包括:东亚以黄河、长江为中心的中国华夏文明;南亚以印度河、恒河为中心的印度文明;近东以两河流城为中心的西亚文明和以尼罗河为中心的北非埃及文明;南欧地中海北岸的希腊、罗马文明。这些都是农业文明,但某些地区在某段时间工商业可以比较发达。此外,还有中亚草原的游牧文明。各古代文明都属于存在着剥削和奴役的阶级社会,但具体的剥削奴役方式多有差别不尽相同。奴隶制社会未必是普遍的必经阶段。这种社会称之为古代社会或前资本主义阶级社会或封建社会都未尝不可,但必须注意其以土地占有为基础对劳动者人身进行剥削奴役的共同性和具体剥削奴役方式因时空而异的多样性。
各地区文明之间,在经济、社会、政治、军事、文化各个层面,通过和平乃至战争的方式不断进行交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交往的扩大与频繁,人类的文明进一步发展和传播。各地区国家的文明有盛有衰,有的甚至由于外力或内部的原因而中断。但新的文明在产生,老的文明也在前进,哪怕是极其缓慢艰难而曲折。人类的文明存在于各个地区的文明之中,各地区文明及其交往构成了整个人类的文明。随着世界各地区由分散孤立密切结合成为整体、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发生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传统农业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近500年来人类文明有了巨大的发展,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和一体化,各地区文明之间更紧密频繁地展开多方面的交流。虽然存在文明冲突,但更多的是进行文明对话。人类是有理性和人性的高级生物,在21世纪人类将根据理智和博爱精神通过对话增进相互理解,和平公正地解决多种冲突。人类的文明、各地区民族的文明将空前繁荣昌盛。
马克垚先生主编的《世界文明史》的整个体系颇有特色和优点,我大体赞同。但对农业文明之划分为初级和发达的两个阶段,该书在导言中先说“以生产工具的铜器和铁器为划分的标志”,接着又说“本书并未严格采取这一划分”(上卷导言第11页),从而实际上否定了前者。在世界文明史上,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分野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前后,而该书却将初级农业文明阶段和发达的农业文明阶段的分界线放在公元4—5世纪之后。建议马先生在修订此书时,或者将导言中“以生产工具的铜器和铁器为划分的标志”一句删去,要不将上卷的体系和各章内容按这个标准进行调整。
综合各家看法并略作调整,不知是否可以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作如下的划分:
一、 远古前文明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以前
二、 上古农业文明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4—5世纪
1. 早期农业文明阶段:约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
2. 古典农业文明阶段:约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4—5世纪
三、 中古农业文明时代:4—5世纪至15—16世纪
1. 前期中古农业文明阶段:4—5世纪至10—11世纪
2. 后期中古农业文明阶段:10—11世纪至15—16世纪
四、 近代工业文明时代:15—16世纪至19世纪末
1. 现代化酝酿启动和原工业化阶段:15—16世纪至18世纪后半叶
2. 现代化展开和工业文明兴起阶段:18世纪后半叶至19世纪末
五、 现代工业文明和现代化成熟发展与全球扩张时代:20世纪迄今
抛砖之言,不妥之处甚多,敬请方家指正。
(原文摘自《新世纪世界史学术前言问题研讨会撷萃》,
载于《世界历史》200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