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旅行:兰克遗产与中国近代史学》简介
《史学旅行:兰克遗产与中国近代史学》这本书是由李孝迁;胡昌智创作的,《史学旅行:兰克遗产与中国近代史学》共有33章节
1
封面页
...
2
作者简介
李孝迁 浙江苍南人,1977年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为史学理论与史学史。著有《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1882-194...
3
序
《史学旅行:兰克遗产与中国近代史学》这本书,讲一个文化跨国流传的故事;故事发生在两个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之间。它讲德国十九世纪史学家兰克的思想,历经辗转传述,在二...
4
目录
序 导论 第一章 兰克及其史学 一、在浓郁的宗教氛围里步入史学 二、对基督教世界的情怀引领着史料收集 三、激发出典范式的历史主义叙事 四、对普鲁士王室的忠诚贯穿...
5
导论
在西方近代史学的冲击和影响下,持续二千多年的中国传统史学,在二十世纪初开始走上“新史学”的历程。中国“新史学”,无论就其形式、内容,还是就史学活动的体制与机制来...
6
写作缘起
近二十年前,我曾以西史东渐作为博士论文主题,完成《西方史学在中国的传播(1882—1949)》(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此后持续关注该题。2005年我...
7
研究思路
我们的研究策略是中外沟通,两线作战。胡老师、贾菁菁老师和我相互深度配合,随时支援,最大程度发挥各自的长处,形成合力效应。研究西史东传题目的学者一般有两类:一是西...
8
全书结构
本书处理的主题是兰克与中国近代史学两者的关系,以示意图略加说明: 我们认为兰克对中国的直接影响是次要的(用虚线表示),主要端赖间接发生作用,包括两方面:其一,从...
9
第一章 兰克及其史学
兰克(Leopold von Ranke)给后世留下的一个重要资产是把历史学建立在坚实的史实基础上,兰克与史实也成了两个不可分的名词。艾克顿爵士(J. E. D...
10
一、在浓郁的宗教氛围里步入史学
1795年利奥波德·兰克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地区的一个小镇维赫(Wiehe)。(2)温斯图特河(Unstrut)河谷两岸高地的树林把维赫附近宽广的谷地护卫成一个...
11
二、对基督教世界的情怀引领着史料收集
1824年12月《罗曼与日耳曼族群史1494—1514》出版后,兰克立即寄书给普鲁士教育部部长阿腾斯泰恩(K. F. Altenstein)以及教务处处长坎普兹...
12
三、激发出典范式的历史主义叙事
1831年初,兰克在复杂的心情下启程回德意志。他带回的许多资料让他很快乐,但是结束了在意大利优渥的生活,回到柏林要面对学生的事、同事的聒噪以及贫困的生活。(73...
13
四、对普鲁士王室的忠诚贯穿他的写作
《宗教改革时期德意志史》六册分别出版于1839年(第一、二册)、1840年(第三册)、1843年(第四、五册),以及1847年(第六册资料汇编)。这段时间,兰克...
14
五、与巴伐利亚国王的情谊成就了兰克学派
兰克与威廉四世有君臣情谊。兰克仰慕着推动历史的政治家,威廉四世也欣赏这位保守忠诚历史学家的智慧。但是君主与学者之间有明显的分际,他们没有书信往来的讨论。相对的,...
15
六、《世界史》是上帝展现的足迹
正如他早年撰写第一部历史作品一样,兰克没有透露、更没有宣布他要从事世界史写作的工作。赫默特(Hans Helmolt)在1921年《兰克生平与作为》里推测:18...
16
第二章 兰克在华百年接触史
德国史家兰克(Leopold von Ranke)被誉为“科学史学之父”,不仅对欧美近代史学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波及远东的日本和中国。兰克与中国结缘颇早,190...
17
一、润物无声:历史与兰克
中文世界最早出现“兰克”的文本是西洋史教科书,其次则是辞书性质的工具书,而这两类文本最初都与日本有关。十九世纪末始,兰克的思想及其著作译介至日本,对学院史学产生...
18
二、大行其法:同质的兰克
“五四”前后,中国史学发展进入学院化、专业化、职业化之途,对史学研究法“有一种十分诚切的要求”,(72)而兰克又是在西方提倡以科学方法研究历史者,故中国史学界对...
19
三、众声喧哗:多面的兰克
“七七事变”是中国史学界风气转变的分水岭,此前以考证为尚,史料研究占据主流,此后“这种纯粹考古考证的史风,似乎已经急剧地转变。民族意识的增强,使我们对于本国文化...
20
四、兴无灭资:反面的兰克
兰克“反动派”形象在大陆史学界的确立是在1960年代初,尤其是马克思对兰克的评语被广为人知之后。留在大陆的学院派史家最初仍然延续民国时期对兰克的好感,刻意将原本...
21
第三章 伯伦汉《史学方法论》
十九世纪后半期,西方学界弥漫着“科学主义”思潮,所有学术都必须符合科学的要求才能为人所接受,故而史学的专业化(科学化)开始提上了日程。自从启蒙时代以来形成的语文...
22
一、伯伦汉的生平
恩司特·伯伦汉1850年出生在德国汉堡市的一个海外贸易商家庭中。父亲路易司·伯伦汉及母亲伊玛都是犹太裔,隶属自由派的犹太革新教会圣殿会所,与保守派的犹太社群保持...
23
二、《史学方法论》的各个版本
《史学方法论》一共有六版,由莱比锡的Duncker & Humblot出版社发行。第一版刊行于1889年,第二版1894年。1903年第三次发行时,第三、第四版...
24
三、评论《史学方法论》
当代学者托司登达(Rolf Torstendahl)比较伯伦汉、朗格诺瓦及德罗伊森等三位十九世纪史家时,(60)将前两人定位为方法学专家,而德罗伊森为历史知识理...
25
四、伯伦汉史学在东亚的接受
伯伦汉史学方法著作为史学专业化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持,尤其在史料方法学部分,受到各国普遍的欢迎,因此在各国史学专业化过程中对伯伦汉史学皆有不同程度的译介。日本近代...
26
第四章 朗格诺瓦、瑟诺博司《史学原论》
全球历史学的专业化过程中,1897年法国朗格诺瓦(Ch. V. Langlois,1863—1929)、瑟诺博司(Ch. Seignobos,1854—1942...
27
一、成书缘起
Introduction作者之一瑟诺博司1854年出生在法国南部阿迭协河域一个小镇。(4)理性的休京诺(Huguenot)基督新教背景,加上父亲从政所持的中间偏...
28
二、史学思想
Introduction诚如Robert Fawtier所说,是全球历史学的专业化过程中的经典作品之一。(59)它从德国吸收了历史方法学的资源,在法国的学术传承...
29
三、接受与批判
二十世纪初,Introduction译介至日本,先后有两种日译本:(1)《历史研究法纲要》,村川坚固、石泽发身节译,东京专门学校出版部1901年出版;(2)《历...
30
第五章 坪井九马三《史学研究法》
近代中国史学界最初对史学方法论知识有些了解,并不是通过鼎鼎大名的伯伦汉和瑟诺博司的著作,而是借助日本史家的作品,尤其是坪井九马三的《史学研究法》。在中国史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