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伦汉《史学方法论》
第三章 伯伦汉《史学方法论》
十九世纪后半期,西方学界弥漫着“科学主义”思潮,所有学术都必须符合科学的要求才能为人所接受,故而史学的专业化(科学化)开始提上了日程。自从启蒙时代以来形成的语文考据学方法,经过尼布尔、兰克等人的发展,形成了完备的治史程序。在史学专业化的驱动之下,急需将这些方法加以充分解释,整理成有系统的方法论教材,以便训练专业史学工作者有所凭借。德国史家伯伦汉(Ernst Bernheim)率先出版《史学方法论》(Lehrbuch der historischen Methode,1889,简称Lehrbuch),此后不断增订再版,在西方各种史法教材中影响最大,诚如齐思和所言,此书为历史方法开山之作,亦为此学最高之权威,在此之前关于历史方法之作皆属片段未具系统,后乎此书者无不受其影响,且亦难出其范围,诚史学中最重要之著作也。(1)伯氏史学曾对中国近代史学产生重要影响,但中文世界对他的认识略有不足:第一,过去谈伯氏,都笼统地认为他代表兰克史学,对他史学思想缺乏深入的理解;第二,过去对伯氏两种史学方法著作常混为一谈,往往都看成是《史学方法论》,对各种版本修订情况语焉不详;第三,过去对伯氏史学在日本、中国史学界译介的具体细节并不清楚。因此,本章将用四节讨论伯伦汉《史学方法论》及其在东亚的知识旅行。首先,叙述伯伦汉的生平,将他放回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的德国历史背景中。历史背景包括政治面:他青年时期经历的德国建国,成熟时期的威廉帝国与老来迫害他的纳粹政权;学术面:科学主义与唯心史学之间的激荡,尤其是延续十余年、有史学界以及哲学界、社会科学界参与的史学论战。其次,说明《史学方法论》的版本与分析版本之间的修订。藉着增修内容的分析,期望读者一方面可以了解伯伦汉提出的方法学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见到他个人的情绪波动。再次,尝试评论伯氏的史学方法,从史学史以及史学理论的角度说明他在史料学上的成就,以及他的历史解释方法学的局限。最后,讨论伯伦汉史学在近代日本、中国的接受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