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同身受,与孩子一起寻找解决办法

感同身受,与孩子一起寻找解决办法

当孩子难过的时候,有的父母会不以为意地认为:“小孩子嘛,哪有那么多心思和情绪,一会儿就会忘了。”或者是一味地对孩子说:“又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有什么好难过伤心的,要坚强。”假如你是前者,总是忽略孩子的感受,孩子不但不会很快忘记这些不愉快,还会因此而难过很久。如果你是后者,虽然你能感受到孩子的负面感受,但是如此硬邦邦的安慰,会让孩子觉得你根本无法体会他的感受。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学会隐藏自己的感受,把事情埋在自己的心里,你再想要尝试跟他沟通的时候,就会发现难如登天。

如果在孩子感到难过的时候,父母能够说一句:“我能体会到你的感受,告诉我,怎样才能让你感觉好一点儿?我们一起想想有什么办法能更好地解决这件事。”相信孩子在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就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安慰。


 个案回顾

女儿欢欢从小就很黏爸爸,但是因为工作的原因,爸爸经常出差。一次,爸爸又出差了,当看到爸爸离开,本来还好好玩着玩具的欢欢突然将玩具扔在一边,坐在沙发上默默流泪,那样子真让人心疼。

欢欢妈妈非常善于安抚孩子的情绪。欢欢妈走到女儿身边,挨着她坐了下来,然后向她伸出双手,说道:“妈妈抱抱你,好吗?”女儿摇了摇头,把整个人更深地缩进沙发里,整个身体都在告诉妈妈,她拒绝拥抱。

欢欢妈没有强行将女儿抱在怀里,只是轻轻摸着她的头说道:“我知道宝贝不想跟爸爸分开,看着爸爸离开,你现在一定非常难过。告诉妈妈,怎样才能让你感觉好一点儿?”

“我想要爸爸。”女儿终于开口说话了,显然没有像刚才那样排斥了,但却提了一个根本无法满足的要求。

“真希望你能马上见到爸爸!”欢欢妈轻轻拍了下女儿的头发,重复着她的愿望。

“我真的很想爸爸。”女儿低声说道。

“妈妈知道。”欢欢妈伸过手,将女儿揽进怀里,这一次,她没有拒绝拥抱,把头埋进了欢欢妈的怀里。

欢欢妈抱着女儿,轻轻地抚摸着她的后背,女儿的心情也逐渐平复下来。


 案例分析

当孩子因为一些事情而心情低落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首先需要认可孩子的感受,并说出孩子的感受。当我们能准确地说出孩子的感受时,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被理解的,自然就会感觉好受一些。

或许在我们看来,爸爸出差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而是一种常态,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欢欢妈并没有按自己的想法去劝慰孩子,“爸爸只是出差几天而已,很快就会回来,不要难过了”,而是肯定她的感受,并允许孩子难过,当孩子的感受被理解,即使她内心的真实需求并没有被及时满足,她的情绪也会变得好起来。

我们要记住,当孩子从我们的身体里分离出来的那一刻,他就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了,他和我们有着不同的感知系统,不同的真实感受。可能对我们来说微不足道的事,对孩子来说却举足轻重。所以,当孩子伤心难过的时候,不要急着去批判他,要试着用同理心去理解他、帮助他,努力让他感到好受一点儿。


 现在试试这样做

孩子跟大人一样,都有自己的感受。当我们有一些不好的情绪时,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发泄,有时候,别人的劝慰虽然看似很有道理,但是并不能让我们的情绪好起来,甚至会让我们感觉更加伤心难过。作为一个大人,很多时候都无法完全接受别人的劝慰,更何况是孩子。所以,当孩子难过的时候,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跟孩子讲一些道理,虽然那些道理是对的,但对于如何让孩子的情绪好起来,并没有任何帮助。

1.教会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

假如孩子在面对自己情绪的时候,能够准确地说出自己的感受,那么,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就更畅通了。要想让孩子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首先必须让孩子知道那些感受是什么。你可以通过举例,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悲伤,什么是愤怒,什么是失落,等等。虽然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完全理解自己的情绪很难,但是父母依然要教会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明白自己的感受。

对于孩子来说,每一次的情绪体验,不管是伤心也好,愤怒也罢,都是孩子成长的好机会,我们一定要抓住每一次机会,教给孩子让自己平静下来的方法。

2.试着让自己放松、冷静下来

孩子其实非常敏感,当你压力大的时候,孩子也会相应地感受到你的压力。假如你是轻松自在的,孩子也会觉得轻松自在。所以,让自己放松下来对自己和孩子都非常重要。

父母并非圣人,并不能时刻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当你感觉到自己的怒气值在上升的时候,不要再说任何话,请试着从一触即发的战争中暂时抽离,让自己恢复冷静之后,再去处理孩子的问题。记住,孩子越胡闹,你越需要保持冷静。

3.了解孩子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感受,看到他真正的需求和期望

你可以跟孩子说:“我知道你很生气、难过,但是,你要告诉我,你想要我怎么做才能让你的感受好起来。”然后,我们再针对孩子所提出的部分问题一起讨论解决之道,这样做至少能让孩子觉得自己是被理解的,能很大程度地降低孩子的愤怒值。

很多时候,孩子有情绪,本质上都是想要博取大人的关注,当孩子感觉到自己被重视,其内心的真正需求也就被满足了。

4.用同理心看待孩子的需求

当孩子说出他内心的期待和渴望之后,千万不要嘲笑孩子。我们不断强调要“理解孩子”,其实就是要求我们要以同理心看待孩子的一些行为,真正融入孩子的情感世界,帮助孩子正确对待自己的感受。


    场 景  模  拟

场景一

妈妈在打扫卫生,孩子拿着奶酪棒,一边吃一边跑来跑去。

妈妈:“安安静静地坐一会儿,好吗?没看见我在打扫卫生吗?”

孩子不听,依然跑来跑去,结果奶酪棒“啪”的一声掉在了地上,孩子顿时哇哇大哭起来。

妈妈没有安慰孩子,反而训斥道:“叫你好好坐着,你不听,这下别吃了!”

结果孩子哭得更大声了。

妈妈见孩子哭得更厉害了,赶紧劝慰:“不要哭了,一会儿再给你买一个。”但是这个时候,孩子却什么都听不进去,依然大哭大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孩子的行为彻底激怒了妈妈,妈妈冲孩子吼道:“你这孩子,看来是被我惯坏了,不揍你一顿,你就听不进去话。”

结果,孩子受了皮肉之苦,妈妈也气愤不已。

场景二

妈妈在打扫卫生,孩子拿着奶酪棒,一边吃一边跑来跑去。

妈妈:“我希望你吃东西的时候能安安静静地坐着。”

孩子不听,依然跑来跑去,结果奶酪棒“啪”的一声掉在了地上,孩子顿时哇哇大哭起来。

妈妈:“你的奶酪棒还没吃到嘴里就掉地上了,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妈妈也觉得很可惜。”

孩子:“是的,妈妈,我还想吃。”

妈妈:“那怎么办呢?冰箱里再也没有了。”

孩子:“您再给我买一个,好不好?”

妈妈:“如果奶酪棒能让你开心,我很乐意再给你买一个,只是现在不行,因为妈妈还在打扫卫生。”

孩子:“那打扫完卫生,您可以再给我买一个吗?”

妈妈:“当然可以。”

孩子开心地帮妈妈打扫卫生,并在打扫完卫生后得到了一个奶酪棒。


 值得思考

假如我们已经做了我们所能做的,孩子依然感觉难以承受并大发脾气,此时,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孩子的感受,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情绪。当孩子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感受,他就会知道,遇到事情发脾气、哭闹不止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他会尝试着讲道理并向大人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