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胁、恐吓对亲子沟通毫无意义
威胁孩子是我们在跟孩子沟通中常常用到的手段,比如,孩子不停地哭闹,怎么哄都不能让他停止哭泣,于是我们就会生气地说:“你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孩子小的时候,有可能会被你的威胁吓得乖乖就范,但是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你就会发现,你的威胁对孩子再也不起作用了,因为孩子知道,父母只是说说而已,并不会真的那样做。
实践证明,威胁、恐吓孩子并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反而会制造出新的问题。有心理学家指出:“不要让孩子的心灵装进恐惧、忧虑、悲伤、憎恨、愤怒和不满,这些情绪和情感有害于孩子的神经,会引起身心虚弱,影响身体健康。”对于孩子来说,父母是他最亲、最值得信赖的人,如果父母常常用威胁、恐吓的方式教育孩子,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不安。如果孩子经常生活在恐惧中,孩子会不堪重负。何种精神上的不安都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个案回顾
天快要黑的时候,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不愿意回家,还在跟妈妈耍赖:“我不回家,我不回家,我就要在外面玩。”
“这会儿天已经黑了,其他孩子都已经回家了,明天我们出来早一点儿,你就可以多玩一会儿了。”妈妈耐着性子哄着孩子。
可是小女孩并没有乖乖地听话,反而一屁股坐在地上,越哭越大声。妈妈见孩子拒绝合作,就威胁孩子道:“你快起来,你要是再不起来,我就不管你了。天黑了,大灰狼就会来把你背走。”妈妈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小女孩见妈妈真的走了,以为妈妈真的不要她了,赶紧从地上爬起来,追上去抱住妈妈,嘴里还哭喊着:“妈妈,妈妈,我不哭了,您看,我都没有眼泪了。”小女孩努力擦眼泪,生怕妈妈不要自己了。
案例分析
在这个案例中,妈妈用威胁、恐吓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实际上,用威胁、恐吓的方式逼孩子就范是最失败的沟通方式。父母说“不要你了”,无疑是孩子最害怕的事,当孩子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伤害就已经造成了,这是得不偿失的。
其实,威胁、恐吓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孩子的听话也只是暂时的,因为孩子很快就会发现父母并不会真的不要自己,渐渐地,孩子就不会再相信父母那些威胁的话语了,也不会因威胁、恐吓而害怕,这样的孩子也会变得越来越难管教。
现在试试这样做
威胁、恐吓孩子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不如换一种表达方式,好言相劝,耐心引导,你会发现这样的管教方式取得的效果明显要好很多。
1.语气温和,先听听孩子的意愿
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大多数父母喜欢摆出一副严厉的样子,语气冷冰冰的,态度也是居高临下的,想以此来树立自己的威信。其实,没有人喜欢被人呼来喝去,粗暴的语气只会让孩子产生抗拒感,孩子自然也不会好好听你说话了。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尽量用商量的语气跟孩子说话。
2.平等尊重,尽量尊重孩子的意愿
任何人都需要被尊重,孩子也一样,沟通的前提就是平等尊重。如果我们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能够把尊重放在首位,我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场 景 模 拟
场景一
快到就寝时间了,孩子还在看动画片。
妈妈:“宝贝,快点儿关掉电视去睡觉。”
孩子:“妈妈,今天是周末,能让我多看一会儿吗?”
妈妈:“已经破例让你多看了一集,你别得寸进尺,你再不听话,我就把电视拆了,以后都别看了。”
孩子不情愿地关掉了电视,但是明显情绪不佳,并且把这种情绪带到了后续的洗漱环节,磨磨蹭蹭,本来十分钟就能搞定的事,硬是拖了半个小时,最后带着糟糕的心情入睡。
场景二
快到就寝时间了,孩子还在看动画片。
妈妈:“宝贝,睡觉时间到了哦。”
孩子:“妈妈,今天是周末,能让我多看一会儿吗?”
妈妈:“那好吧,妈妈陪你一起看十分钟,十分钟之后你要自己关掉电视哦。”
孩子:“好的,妈妈。”
十分钟之后,孩子开开心心地去洗漱了,带着美好的心情进入了梦乡。
值得思考
沟通的目的就是让双方达成共识,威胁、恐吓只是满足了大人的掌控欲,并不能让孩子心甘情愿地跟我们合作。常常用威胁、恐吓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孩子会因为极度的恐慌和不安而陷入自我怀疑中,怀疑自己不够好,怀疑父母不爱自己,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胆小怯懦,习惯看人脸色做事,或者越来越叛逆,习惯性地与大人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