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情绪,不让坏情绪蔓延
每个人都有情绪,比如快乐、悲伤、厌恶、愤怒、恐惧、轻蔑、羞愧、内疚等。人与人之间,常常通过表达情绪来相互影响、相互适应,亲子关系也是如此。父母的情绪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甚至直接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
个案回顾
一次,我到一位朋友家做客。朋友有两个儿子,大的五岁,小的两岁。中午的时候,我和朋友正在聊天,他的两个儿子在游戏房里玩耍。突然,房间里传出孩子的哭声,我和朋友赶紧进去查看,原来是小儿子想要大儿子手里的皮球,大儿子拒绝给他,于是他开始哭闹起来。
朋友赶紧进屋哄他,看到爸爸到来,小儿子不但没有止住哭声, 反而哭得更加厉害。当朋友想要把他抱起来的时候,他甚至对朋友又抓又打,拼命挣扎不让朋友抱。朋友试着拍他的后背哄他,但是依然毫无效果。
朋友见此情景就对我说道:“我们出去吧,让他自己待一会儿。”说完,朋友又蹲下来抚摸着小儿子的头说:“宝贝,爸爸知道你现在很生气,但是你不可以用这样的态度对待爸爸,你想哭就哭吧,我们都不打扰你了,如果你想找爸爸,你随时可以出来,爸爸就在客厅。”说完,他站起来,嘱咐大儿子暂时出来玩耍,然后和我一起回到了客厅。
小儿子的哭声隐约地从屋里传出来,朋友依然若无其事地和我聊天。过了一会儿,屋里开始安静下来,我和朋友进屋查看,发现小儿子已经躺在地上睡着了,睡梦中的他还不时抽噎着。
案例分析
朋友没有制止孩子哭泣,也没有用愤怒回应孩子的愤怒,而是走到孩子身边,蹲下来抚摸着孩子的头,并告诉他可以尽情发泄自己的情绪,但是不能用伤害他人的方式。他在自我控制的同时,也教会了孩子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不良情绪。
很多时候,当孩子情绪失控时,大人也难免情绪失控。如果我们和孩子一样大声吼叫,或者孩子打人的时候,我们也用打他的方式回应,不但不会平息冲突,还会将矛盾升级。更重要的是,你会给孩子树立一个乱发脾气的“榜样”,在下一次情绪失控的时候,他也会用同样的处理方式解决问题。
现在试试这样做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千万不要教给孩子愤怒和暴躁,我们务必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尊重和理解孩子,我们要理解孩子的需求和行为,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良性反应。如此,孩子才能学会正确处理自己的情绪,并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
1.按下暂停键,给彼此一个冷静期
当我们感觉愤怒的时候,最好告诉孩子:“我们先冷静一下再说。”按下暂停键,让大家都安静一下。暂停不仅适合孩子,也适合所有的大人。它可以让我们冷静下来,想一想该如何应对这个棘手的场面,并站在孩子的立场,带着同情和尊重与孩子交流。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进行交谈,对任何人都有好处。
2.宽容错误,避免重复犯错
人在愤怒的情况下,很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无法对孩子做出正确的引导,孩子也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假如孩子的行为不当,我们可以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一起立下约定,如果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就会得到怎样的处罚,以此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爱和宽容,并反省过错,避免重复犯错。如果孩子一犯错,我们就怒火中烧,给予严厉的惩罚,不但会使孩子变得胆小怯懦,还会让孩子失去一颗宽容的心。
3.不要把自己的坏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
现代社会,生活压力越来越大,有了孩子之后更是雪上加霜,身心疲惫的我们难免会有很多负面情绪。面对孩子,如果父母都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就容易把这些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把孩子当出气筒。冲孩子释放自己的不满情绪,对孩子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孩子平白无故受到父母的责骂,心里的委屈可想而知,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变得内向,变得反叛,更有可能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4.接纳孩子的坏情绪
生活中,孩子之所以会愤怒、哭闹、扔东西,甚至攻击他人,都是因为不良情绪引起的。所以,很多父母视孩子的愤怒和不快为洪水猛兽。其实,所有人都有情绪,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有发泄自己不快和愤怒的需要。对于处理问题时经验并不丰富的孩子来说,发脾气是表达自己感受最常见的方式,所以,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理解孩子的这种感受,学会接纳孩子的不良情绪,并帮助孩子处理不良情绪。
当然,接纳孩子的坏情绪并不是纵容孩子的坏脾气,容忍他损坏东西或攻击他人。任何时候,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决不允许故意伤害他人,或故意将东西损坏,我们应该明确界定这条不可触碰的底线,当孩子这么做的时候,我们应该用合理的方式疏导孩子的情绪,正确引导孩子用恰当的方式发泄他的不良情绪。
场 景 模 拟
场景一
妈妈的方案突然被客户退回,她必须在晚上加班改方案,但是她刚写两个字,儿子就过来打扰她,本来就心情不佳的她更加烦躁。
妈妈:“你能不能安静一会儿?烦死了。”
儿子:“您这个表情好像一个老巫婆。”
妈妈:“你敢说你妈是老巫婆,皮痒了是不?”
儿子:“我不想要您这样凶的妈妈。您就是老巫婆。”
妈妈气急败坏,狠狠地揍了儿子一顿。
场景二
妈妈的方案突然被客户退回,她必须在晚上加班改方案,但是她刚写两个字,儿子就过来打扰她,本来就心情不佳的她更加烦躁。
妈妈:“宝贝,妈妈需要安静一会儿,你能坐下来看一会儿书吗?如果你再这样下去,我感觉我就要生气了。”
儿子果然安静了下来,他知道妈妈在克制自己,但是他真的不想看书,于是说道:“可是妈妈,我现在有点儿不想看书。”
妈妈:“那你可以在客厅自由玩耍,妈妈在书房加班,在妈妈工作没有完成之前,不要再来打扰妈妈,好吗?”
儿子愉快地答应了妈妈的要求。
值得思考
亲子教育,教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长。自我控制,不让自己的坏情绪蔓延,接纳孩子的情绪,体察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想法,是为人父母需要学习的重要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