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力: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学习力: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

什么是内驱力?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内心真正的热爱和主动的需求。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如果父母能够找到正确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内驱力,那么孩子就会主动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需要父母反复地督促提醒。内驱力得到激发的孩子动力十足,快速高效,反之,则拖拖拉拉,做事缺乏持久性。


 个案回顾

邻居家的孩子小名叫沐沐,刚上小学四年级。每天辅导孩子做作业是邻居最煎熬的时候,一到这个时间,她先生总是躲得远远的,因为她和儿子之间没有一天不会为了写作业的问题而爆发“战争”,而先生的不作为也让她气闷不已。邻居自嘲说,总有一天她会被气得做心脏搭桥手术。

每天吃过晚饭,到了写作业的时候,邻居和儿子之间的“战争”就拉开了序幕。

妈妈:“沐沐,该写作业了。”

沐沐:“妈妈,我想上厕所。”这是沐沐写作业之前必不可少的行为。

妈妈:“赶紧去,别拖拖拉拉。”

沐沐慢悠悠地进了厕所,在厕所磨蹭了快二十分钟,然后出来了。妈妈又开始催促道:“厕所上完了,现在该写作业了吧!”

沐沐懒洋洋地坐在书桌前,刚把书和作业本摆好,又对妈妈说道:“妈妈,我想喝水。”

妈妈耐着性子把水递给沐沐,沐沐喝了一口,然后从文具袋里掏出笔、橡皮擦、转笔刀等各种东西,先把铅笔削好,再把橡皮擦弄干净,各种磨蹭,就是不开始写作业。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又开始催他:“快开始写啊,都浪费半个小时了。”

“妈妈,我刚才削铅笔把手弄脏了,得洗个手。”沐沐又找了一个借口。

“快去快回。”妈妈无可奈何,只得同意他洗手。

等他洗完手回来,终于坐下来开始写作业了,但是没写两个字,又开始提要求:“妈妈,我想喝酸奶。”

最终,妈妈实在忍不住了,开始吼他:“做个作业就跟要你命似的,磨磨叽叽,要这要那,跟伺候皇帝一样。你爱写不写,又不是帮我写。”

见妈妈吼他,沐沐眼圈儿一红,抹着眼泪说道:“又不是我想上学的,是你们非要我去的。”

妈妈气得火冒三丈:“我们让你学习还不是为你好,现在不好好学习,长大能有什么出息?”

……

本来只需要半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就这样拖拖拉拉,连吼带骂,最终两三个小时还不一定能完成。因为作业的事,邻居被儿子气哭好多次,反复如此,她都想破罐破摔了。


 案例分析

沐沐的行为就是典型的内驱力不足。如果孩子的内驱力不足,对学习提不起太大的兴趣,即使在父母的“威逼利诱”下不得不每天学习,但是一旦脱离了父母的监督与逼迫,无论此前他曾坚持了多久,也可能无法再燃起主动学习的热情了。

学习应该是自发的、主动的,是孩子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需求去学的,而不是用外在的压力让孩子去学的,比如父母的威逼或者物质激励。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样的方式是一种外部刺激的动机和方法。由外界压力产生的学习行为是最低效的,孩子很难感受到学习的愉悦,他们并不认为学习是为自己学的,并且会逐渐失去自己的价值感。一旦外界压力撤出之后,他们就会重新寻找自己的价值。


 现在试试这样做

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认为,能够主动学习的孩子,都有三个基本的内在驱动力: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和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引爆孩子的内驱力,让孩子主动去学习呢?

1.认真回答孩子的每一个问题,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对于激发学习动力非常重要。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孩子会非常喜欢问问题,大多数父母开始还能耐心地回答孩子的问题,时间久了就会缺乏耐心,开始烦躁,面对孩子的提问,不予回答或者含糊其词地敷衍。

当孩子察觉到自己的问题让父母感觉不耐烦的时候,孩子就会认为问问题是个错误的行为,会惹父母不高兴,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提问的热情,甚至是压抑自己提问的冲动。最后,孩子的问题是少了,你的耳根也清静了,但是,与此同时,你也让孩子失去了宝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所以,面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父母要认真回答,或者引导孩子自己寻找答案,让孩子感觉到提问是一件愉人悦己的事情,是一个正面的行为。如此,孩子才会热衷提问、热衷思考,从而提高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遇到未知的事物,孩子才会主动去了解、去学习。

2.让孩子体验成功,激发孩子对成功的渴望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孩子也一样。孩子对成功的渴望会促使孩子去努力提升自己的才能和技能,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当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鼓励他,让他勇敢面对;在他取得一定的成绩时,我们要给他赞美,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把孩子放在集体之中,与他人互相学习,激发学习内驱力

当一个人做一件事的时候,肯定没有多大的动力,而一群人在一起做一件事,就会有更大的推动作用。比如,现在很火的学习打卡群,一群人互相学习,互相激励,彼此影响,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习内驱力。


    场 景  模  拟

场景一

妈妈想要女儿学习舞蹈,于是给女儿报了一个舞蹈班。

刚开始,女儿很兴奋,也很喜欢跳舞,但久而久之,女儿的热情就消退了,因为练基本功不但枯燥乏味,还很辛苦。

这天练舞回来后,女儿跟妈妈说:“妈妈,我不想学舞蹈了。”

妈妈:“为什么不想学了啊?名都报了,钱也花了,你也辛苦跳了那么久,你现在不学了,那不是白白浪费了吗?”

女儿:“我就是不想学了。”

妈妈:“不想学也得学。”

女儿不得已继续学习舞蹈,但是回到家后从不练习,也不喜欢表演给妈妈看。

场景二

妈妈想要女儿学习舞蹈,她没有立即给女儿报舞蹈班,而是带女儿去逛街,看漂亮的裙子,她知道女儿特别爱美,最爱穿裙子。

果然,女儿看到漂亮的裙子就两眼放光,妈妈不失时机地说道:“如果能穿上漂亮的裙子翩翩起舞,该多么漂亮啊。”

“是的,妈妈,我好想穿上它们跳舞,我想学跳舞。”

“可是,学舞蹈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你能吃下这份苦吗?”妈妈先打预防针。

“妈妈,我不怕吃苦。”女儿斩钉截铁地说。

于是,在女儿的再三要求下,妈妈给女儿报了一个舞蹈班,女儿也像她所说的那样不怕吃苦,坚持练习,并且热爱舞蹈。


 值得思考

学习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会让人充满成就感,让我们的情绪得到满足,它本身是让人身心愉悦的,但是为什么孩子会觉得学习很痛苦呢?归根究底是外部压力所导致的。长期处于压制中的孩子,内心会有这样一个公式:学习=被迫=痛苦。当内心的渴望与需求消失,孩子的内驱力就会跟着消失,又怎么会主动学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