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力:让孩子学会主动解决问题
很多人觉得孩子太有主意不利于管教,甚至武断地认为有主意的孩子不听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教育目标也通常是如何让孩子更加乖巧听话。事实上,太听大人的话,事事让大人拿主意的孩子,都缺乏自主力。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意愿,把他当成一个与我们平等的人,让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并多给孩子创造拿主意的机会,如此才能培养孩子的决策力。
个案回顾
朋友陪女儿在游乐场玩耍,还没玩多久,女儿就过来跟她说道:“妈妈,那个姐姐抢走了我的玩具。”朋友随口说道:“如果你还想玩,你应该告诉她需要排队。”女儿噘着嘴,很不高兴地说道:“可是我不敢。”朋友说道:“这次你就让姐姐玩,下次再遇到相同的情况,你就这样跟她说。”那一天,女儿的情绪都不是很高。
后来,女儿遇到问题的时候习惯性地要妈妈帮忙解决,比如说帮她开口寻找玩伴,捉迷藏的时候帮她寻找地方……最开始,朋友都无条件地答应女儿的要求,帮助她解决一切问题。渐渐地,朋友对女儿的帮助已经在不经意间干涉并阻碍了她的成长。朋友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并找到了症结所在。
后来,女儿再次寻求帮助的时候,朋友不再直接向女儿提供建议,而是反问女儿:“对于这件事,你有什么办法?你打算如何做?”当女儿说出她的看法之后,再和女儿一起讨论,最后选择一个最佳的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女儿慢慢地脱离了对父母的依赖。其实很多时候,没有父母的帮助,女儿自己也能很好地解决自己的难题。并且,拥有了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后,女儿变得更加阳光自信了。
案例分析
父母能够全身心地陪伴孩子,及时地为孩子提供帮助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孩子遇见问题的时候,我们毫无原则地为其提供帮助,就会给孩子一种暗示:我在父母的眼里不够聪明、不够能干,不能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难题。这会让孩子越来越怯懦,不敢独自解决问题,最终养成逃避问题的习惯。
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要给孩子一定的帮助,但是也要把握好分寸,必须明确孩子在哪些方面需要帮助,父母给予多少帮助合适。一般来说,我们应该遵循的原则是不能干扰孩子的成长,多给孩子创造一些自主选择的机会,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做决定的能力,让孩子成为一个具有决策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及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
现在试试这样做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承担起创造美好世界的责任,那我们首先应该赋予他们责任。那么,我们要如何培养孩子的决策力,让孩子学会主动去承担责任,解决问题呢?
1.帮助孩子清晰地描述自己的问题,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当孩子寻求帮助的时候,我们不要急于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首先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正确清晰地描述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一步非常重要,描述自身所遇到的难题,不单单是训练孩子的沟通能力,更是对问题的进一步梳理。往往在详细描述问题的时候,孩子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会更加清晰,也很有可能自己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最好不要打断孩子的思路,也不要过多评价。当孩子描述困难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提醒,帮助孩子正确表达,也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问题,比如:“这个问题解决了,还有其他问题吗?”“这几个问题中,你想先解决哪个?”这样能够帮助孩子梳理出问题的轻重缓急。
2.不直接提供建议,引导孩子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协助孩子描述完自己所遇的难题之后,父母需要引导孩子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你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或者是“你打算怎么做”,不要直接告诉孩子解决事情的办法和途径,否则,孩子就会习得性无助。
孩子的生活经验毕竟不足,有时候他想的办法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这个时候,父母不要去评价这个方法的优劣,你需要做的是进一步启发孩子。比如:“除了这个办法,你想一想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吗?”“这个事情你一个人能完成吗?你需要我帮你做什么?”我们要让孩子开动脑筋,尽可能多想办法。
记住,即使孩子不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我们也要让孩子经历自己动脑子想办法的过程,先让孩子自己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与孩子共同讨论,选出最佳方案
孩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之后,父母不要直接帮孩子做出最优选择,可以帮孩子列一个清单,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每个方法的优劣以及可行性,最后让孩子自己做决策。
4.鼓励孩子尝试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引导孩子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
当孩子选出最佳方案之后,父母需要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选择去大胆尝试。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没有主动寻求帮助,父母尽量不要去干扰孩子,让孩子独立尝试。当孩子解决完问题之后,父母需要引导孩子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比如:“你觉得哪个地方你还能做得更好?下次怎样做才能更有效率?”
孩子经历了独自处理问题的过程之后,就会知道这个方法是否有效,处理过程中有什么困难。经过父母的提示,他会总结出一套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当下一次遇到这个问题时,他自然知道该如何应对。
场 景 模 拟
场景一
孩子洗漱完毕,躺在床上,要求妈妈陪她聊聊天。
孩子:“妈妈,多多(她最好的朋友)说她不跟我玩儿了。”
妈妈:“为什么啊?”
孩子:“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她就说不跟我玩儿了。”
妈妈:“不玩儿就不玩儿了呗,你可以找其他朋友玩儿。”
孩子:“可是,她是我的好朋友。”
妈妈:“那你明天去问问她为什么不跟你玩儿。”
孩子:“好吧。”
孩子叹了口气,心事重重地睡觉了。
场景二
孩子洗漱完毕,躺在床上,要求妈妈陪她聊聊天。
孩子:“妈妈,多多(她最好的朋友)说她不跟我玩儿了。”
妈妈:“是吗?那你一定很难过。你打算怎么办?”
孩子:“我想明天去问问多多,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惹她不开心了。”
妈妈:“嗯,妈妈支持你主动去挽回一段友谊。”
孩子:“可是妈妈,如果明天我主动示好,多多还是不跟我玩儿怎么办?”
妈妈:“宝贝,被拒绝是一件很正常的事,很多时候我们即使很努力地去做一件事,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但是,你努力过了就不会后悔呀。假如明天你主动示好后,多多依然不想跟你玩儿,也并不是因为你不讨人喜欢,或者是你很差。自信一点儿,主动一点儿,笑容多一点儿,我相信你会收获新的友谊。”
孩子:“知道了,妈妈。”
孩子再也不为可能会失去朋友这件事担忧了,安心地进入了梦乡。
值得思考
对孩子真正的爱不是帮助孩子挡住外面的一切风雨,而是教给他们面对风雨怎么做。只有让他们具备独立生活、自我保护的能力,才能在之后的人生道路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难题,都能想办法去解决。所以,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最好不要充当孩子的救世主,而是要多鼓励孩子去直面问题,大胆尝试,你会发现,孩子比你想象的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