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力:提高孩子的生活参与度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我们会注重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却往往会忽略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孩子对生活的参与度。
“你只管学习,其他事不用操心。”这是很多父母喜欢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很多父母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喜欢包办孩子的一切,恨不得吃饭都为其代劳。一般来说,孩子万事依赖的心理就是在这样无意识的情况下养成的。
个案回顾
有一位大姐,她是一个称职的家庭主妇,她的两个孩子相差不到两岁,自从生了孩子之后,她就辞去了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太太。
每天早上,大姐都会早早地做好早点,然后一遍又一遍地催促两个孩子起床,喊了大的喊小的,孩子好不容易起床了,她又忙着给大的找袜子,给小的找内裤,等两个孩子都穿戴整齐,她还要替他们挤牙膏,打洗脸水。总之,一大早她都在忙孩子的事,自己反而蓬头垢面。
这样的生活,大姐持续了十几年。即使孩子上高中了,她依然包揽孩子的一切,盯着孩子写作业,帮孩子检查作业,去复印店复印学习资料,送孩子去补习班……我建议大姐:“孩子都上高中了,可以独立去补习班了。”大姐一口回绝:“他们从来没有独自坐过公交和地铁,走丢了怎么办?”
现在,大姐的孩子上大学了,生活上的技能可以说为零,连泡面都不会煮。更加夸张的是,每次节假日回家,孩子都会背回两大箱子脏衣服。我很疑惑,难道他们不知道学校有自助洗衣机吗?
案例分析
很多父母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和这位大姐一样,可以说是包办一切,把自己当成孩子的专属仆人。但这些父母不知道的是,包办其实是一种剥夺,那些本应孩子做的事被父母做了,等于剥夺了孩子参与生活的权利。
孩子生活的权利被剥夺,孩子怎么能体会到价值感和归属感呢?体会不到这两种感受的孩子,自主能力会越来越差,离开父母就无法独立生存。除此之外,体味不到生活的酸甜苦辣,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孩子也会越来越没有创造力。
你没有看错,我们的勤奋、我们的精心付出、我们百分百的努力,不会让孩子更加优秀,相反会成为孩子走向独立的阻碍,让孩子在长大后缺乏融入现实社会的必要技能,无法面对现实世界的艰难。
现在试试这样做
孩子的生活能力是需要后天锻炼的,是需要时间付出的。父母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孩子成长的各个阶段分步来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而不是等到发现孩子被养成一个“巨婴”的时候,才去责怪孩子是生活上的白痴。那么,我们要如何提高孩子的生活参与度,引导孩子积极地学习一些生活技能呢?
1.尊重孩子的选择,少说否定孩子行为的话
很多孩子最开始是喜欢做一些事情的,但是父母为了更快速地解决问题,往往会选择为其代劳。当孩子要自己做事情的时候,很多父母喜欢这样说:“你太小,你还不会。”这无异于告诉孩子:“你只会让事情越来越糟糕,你什么都做不好。”
别说孩子,即使是大人,当你正在努力做一件事的时候,遭到别人的质疑、不耐烦,或者是敷衍的态度,你也会感到沮丧,甚至想要放弃。所以,不要再说这些否定孩子行为的话,请尊重孩子,耐心地等待孩子成长。
2.不要发火,不要代劳,正确引导
假如你的孩子总是喜欢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还拒绝收拾,你会怎么办?大多数父母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大发雷霆,然后一边教训孩子,一边帮孩子把房间重新收拾干净。冲孩子发火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那么,该怎么做呢?
首先,表达自己的情绪。温和地向孩子表示,你很不喜欢他的这个行为,他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的让你的心情非常糟糕,他需要把自己的玩具重新收拾整齐。
其次,肯定孩子的感受。大多数孩子看到一屋的狼藉,都会被吓得抗拒整理。当孩子告诉你这个任务有点儿艰巨的时候,你绝不能说:“哪里困难了?这么小的房间,一会儿就收拾好了。你玩儿的时候咋没嫌困难?”不要否定他的感受,要肯定他的感受,并提出帮助,你可以这样说:“哦,是有点儿困难,那我帮你想想办法。”
最后,帮助孩子解决实际问题。一般来说,孩子看到一大堆活儿要做会感到焦虑,如果父母再对其施压,他会非常崩溃。所以,我们要学会给孩子拆分任务,降低难度。比如收拾房间的时候告诉孩子先从阅读角收拾起,把书收拾整齐了,再收拾沙发。把房间分成几块,难度降低了,孩子也就愿意做了。
3.表达具体,让孩子真正明白该怎么做
给孩子布置任务的时候,一定要表达得具体明确,把你的期望说出来,避免孩子不知道如何做,或者是敷衍了事地做。
比如你让孩子洗碗,对孩子来说,洗碗就是把碗洗干净,但我们知道,洗碗不但要把碗筷洗干净,还要刷锅,洗锅盖,把菜板、菜刀收起来,擦灶台,最后把厨房地板上的水渍拖干净。所以,当你要求孩子洗碗的时候,你最好把详细的步骤告诉他。
很多父母往往只告诉孩子自己的期盼,却不愿意花一些时间教会孩子如何做才能达到自己的期盼。他们会因为孩子做家务太糟糕而生气,但是却没有明确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为了不让父母闹心、孩子委屈,最好的方法就是花一些时间去训练孩子。
4.言传不如身教,与孩子共同劳动
有的父母喜欢一味地指使孩子做家务,自己却懒得动,这样的训练不会起到任何积极正面的作用,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凭什么您在那里舒服地坐着,我却要不停地干活?”
让孩子做家务旨在提高孩子的生活参与度,让他体验生活的艰辛,从而学会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做个懂得感恩的孩子。要想让孩子积极主动地做家务,父母必须行动起来,带领孩子一起做家务。当父母和孩子共同做家务的时候,双方的效率都会有所提升,孩子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做家务这个事情中。
场 景 模 拟
场景一
爸爸照着说明书在给女儿组装新买的滑梯,琐碎复杂的零部件让爸爸头大。这时,女儿走过来,准备给爸爸帮忙。
女儿:“爸爸,需要我帮您吗?”
爸爸毫不犹豫地拒绝:“你就别来添乱了,爸爸这会儿烦着呢,你要是再把这些东西给我搞乱了,我可就没法组装了,你今天可就玩不成了。”
女儿:“来,爸爸,给您这个。”女儿不顾爸爸的拒绝,递给爸爸一个螺丝。
爸爸不耐烦地说道:“让你别来捣乱,你偏不听。”
看爸爸不领自己的情,女儿委屈地哭了起来,爸爸也没有心情组装了,只好把一堆烂摊子扔在那里。
场景二
爸爸照着说明书在给女儿组装新买的滑梯,琐碎复杂的零部件让爸爸头大。这时,女儿走过来,准备给爸爸帮忙。
女儿:“爸爸,需要我帮您吗?”
爸爸:“当然了,我正想找个帮手呢。”
女儿听了爸爸的话,高兴极了,一会儿帮爸爸扶滑梯,一会儿帮爸爸递螺丝,在父女俩的协作努力下,滑梯很快就装好了。
在整个过程中,女儿没有给爸爸添过一点儿麻烦,反而因为爸爸的肯定而高兴,乖巧地听从爸爸的调遣。
值得思考
世界著名的慈善工作者特蕾莎修女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贫穷,是不被需要和没有爱。”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孩子也一样。只是孩子实现自我的方式比大人简单得多,比如洗一只碗,收拾一次垃圾,给爸爸拿拖鞋,给妈妈端杯水,甚至是伸手按一次电梯,都能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感。假如生活完全不需要孩子参与,孩子还能从哪里得到价值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