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有度,让孩子学会正确看待自己

赞美有度,让孩子学会正确看待自己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鼓励和赞扬是不可缺少的养料。那些常常获得肯定和赞扬的孩子更加自信、自觉,更有毅力去坚持做一件事,从而能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能,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赞美的妙处无须赘述,相信父母都已经知晓。正是因为我们太知道赞美的作用,所以很容易滥用成灾。

任何事情过犹不及,赞美也要有度,这就和用药一样,再好的药一旦用得过度了,非但起不了治病救人的作用,还会产生新的问题。过度赞美,滥用赞美,反而会让孩子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敢尝试,裹足不前。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个案回顾

五岁多的萌萌拿着画笔在纸上随意涂鸦,妈妈看见了,赶紧凑过来看看画的是什么,那横七竖八的线条,实在不知道画的是什么,但是妈妈为了不打击女儿的积极性,故作激动地拍手赞美道:“哇,宝贝画得真好,你以后一定是个小画家。”

爸爸下班回来之后,妈妈献宝似的拿出女儿的“佳作”,让爸爸欣赏。爸爸看了看,也拍手叫好,夸奖女儿真聪明,这么小就能画这么好的线条了。

看到爸爸妈妈都夸奖自己,萌萌很开心,每天都兴致勃勃地涂鸦。接下来的几天,不管萌萌画的是什么,爸爸妈妈都会赞不绝口,萌萌也真的开心了好多天。但是突然有一天,萌萌却把画笔扔在一边,不再画画了。妈妈很疑惑地问道:“萌萌,你不是很喜欢画画吗?怎么现在不画了呢?”

萌萌噘着嘴,不高兴地说道:“我不喜欢画画,画画一点儿意思都没有。”


 案例分析

为什么萌萌不喜欢画画了呢?

最开始,听到爸爸妈妈的夸奖,萌萌的确很开心,也从画画中感受到了乐趣。萌萌每次画画,爸爸妈妈都会很开心地夸奖她,说她是个聪明的宝宝,于是她更加卖力地画着。在爸爸妈妈的夸奖下,萌萌形成了自己是绘画天才的固定思维,只要画得好,自己就是聪明的宝宝。

然而萌萌毕竟还小,画久了也会厌倦,也可能她并没有绘画天赋,抑或是她根本就不知道该画什么,于是她开始担心,担心自己不会画画这件事会被爸爸妈妈发现,他们会因此不再喜欢自己。所以,她拒绝画画,甚至干脆说自己不喜欢画画,用这样的方式逃避所有问题,以此维护自己“聪明”的形象。


 现在试试这样做

过度、没有节制的赞美会让孩子形成固定思维,假如孩子发现自己并非像父母说的那样优秀,她会因此而心生担忧,怕自己让父母失望,然后消极地对待一切问题。那么,怎样赞美孩子,才能避免孩子形成错误的固定思维呢?

1.夸赞行为,而非孩子自身的特质

不要夸赞孩子自身的特质,而要夸赞孩子的行为。比如说把“你真聪明”换成“你真努力”,聪明是自身特质,而努力则是孩子的行为。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呢?孩子的自身特质属于固定型的,比如说聪明、天赋等,如果我们总是强调孩子自身的天赋,往往会让孩子忘了努力的重要性。另外,生活中总会碰见一些难题,那些常被夸赞聪明的孩子如果没有解决这个难题的信心,他就会选择逃避,以免被人说不聪明。

2.就事论事,不要夸大其词

赞美应该就事论事,不要夸大其词。比如,孩子对写作非常感兴趣,常常写出一些构思新颖的故事,请把“你真了不起”“你是最棒的”这样的话换成“这个故事写得真不错”。言过其实的赞美会让孩子自以为是,骄傲虚荣。

3.节制有度,掌握分寸

赞美要节制有度,掌握分寸。孩子经过努力做出了成绩,或者孩子的一些良好习惯都应该得到赞美,但不要反复去夸赞一件事,取得的成就夸过一次就可以了,不要时不时拿出来说。在孩子刚开始培养良好习惯时多鼓励赞美,习惯养成后就应适当减少赞美。另外,当孩子做了一些错误的行为时,即使孩子撒娇耍赖皮,也不能为了迁就他说好话。


    场 景  模  拟

场景一

乐乐妈妈是个喜欢赞美孩子的妈妈,不管孩子做了什么,都能得到妈妈的赞美。

乐乐:“妈妈,您看,我都会写自己的名字了。”

妈妈:“哇,宝贝真棒,这么小都会写自己的名字了。”

乐乐:“妈妈,您看,我会穿鞋子了。”

妈妈:“宝贝真聪明,都会穿鞋子了。”

乐乐:“妈妈,您看,我会……”

妈妈:“宝贝真厉害……”

乐乐:“妈妈,您看,我可以爬这么高。”

妈妈:“这里写着‘禁止攀爬’,爬那么高真的太危险了。”妈妈的语气有点儿严厉。

习惯了被赞美的乐乐,这次不但没有得到妈妈的赞美,反而听到了妈妈略带责备的声音,顿时小脸一皱,哭闹道:“乐乐再也不喜欢妈妈了。”

那一天,乐乐的心情都极其糟糕。

场景二

佳佳妈妈明白赞美对孩子的重要性,所以,她不敢滥用赞美。

佳佳:“妈妈,您看我都会写自己的名字了。”

妈妈:“是的,宝贝已经会写自己的名字了。努力练习,妈妈很期待你能写更多字的那一天。”

佳佳:“好的,妈妈,我会努力的。”

妈妈:“宝贝,加油!”

佳佳:“妈妈,您看,我会穿鞋子了。”

妈妈:“ 宝贝,恭喜你,又学会了一个新技能。”

佳佳:“妈妈,您看,我可以爬这么高。”

妈妈:“这里写着‘禁止攀爬’,爬那么高真的太危险了。”妈妈的语气有点儿严厉。

佳佳:“对不起,妈妈,我这就下来。”


 值得思考

过多、过高地评价孩子,很容易让孩子过于自负,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孩子对自己的评价过高,往往不会踏实努力,谦虚上进,这样的人不能接受自己的平庸,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于是稍微遇到一点儿挫折就会怨天尤人,就是不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