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把“你不许”挂在嘴边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觉得孩子不听话,让他不要干什么,他偏要干什么。比如,父母告诉孩子不要说话,要保持安静,孩子反而更爱说话;父母让孩子不要打人,孩子反而更喜欢打人……那么,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孩子故意在跟我们作对吗?显然不是!
“你不要”“你不许”这些话语往往带着命令的口吻,任何人都不喜欢被别人支配着干一件事,孩子也一样,所以当我们告诉孩子“你不要”的时候,孩子会从心里抵触父母的这一要求。但是如果我们把“你不要这样做”换成“你需要这样做”的时候,会发现,效果完全不一样。
个案回顾
姐姐家在外地,平日里很少能相聚。今年小长假,小杰一家决定去姐姐家玩。那天,小杰一家到姐姐家时,小外甥和奶奶去了超市,天快黑的时候才回来。
小外甥一进门,看见小杰一家都来了,非常高兴。他一下子就抱住小杰,结果刚抱住,就听见姐姐的呵斥:“不要人来疯,舅舅坐了一整天的车,多累。”
于是他悻悻地放开手,然后一眼就看见了桌子上放着的土特产,他好奇地走过去,刚要翻看是什么,就听见他爸爸说“不要把东西翻得到处都是”。小外甥只好缩回已经伸出的手。
他转了转头,看了看小杰一家三口,然后他去卧室把他的珍藏玩具挖掘机、装载机一股脑全搬到了小杰的面前。显然,小杰并不喜欢他的这些玩具。
小外甥的奶奶看见了,赶紧说道:“舅舅不喜欢玩这些玩具,你赶紧放回去,现在不要玩。”
这时小外甥非常沮丧,一连串的挫败让他不知道此时该如何是好,于是他瘫倒在沙发上,无聊地抠自己的指甲,然而他的这个举动引起了爸爸、妈妈、奶奶三个人的重视,只听见他们三个人同时制止道:“不要抠指甲!”
案例分析
在小外甥回到家的这段时间里,所有人都在告诉他“不要做什么”,没有一个人告诉他“需要做什么”,最终的结果是让孩子手足无措,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英国女王维多利亚小时候曾在德国接受教育,她在给友人的信中这样抱怨:“他们总在告诉我,作为一个可能继承王位的人,不应该这样,不允许那样。那么请问,有没有人告诉我,应该怎样做?我需要做什么?”
“我需要做什么?”这正是所有孩子应该向家长提出的一个问题。作为父母,我们对孩子除了否定性的“不许做什么”之外,是否该建设性地引导孩子“应该怎么做”?
孩子是在探索和犯错中成长的,父母作为孩子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勇敢地探索这个世界,并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去正确地引导他,而不是冷眼旁观,或者是粗暴地用一个个“不许”“不要”来打击他、压制他。我们做任何事之前要先问问自己:“我这样做是给予孩子力量,还是在打消孩子的积极性?”所以,在与孩子的交流中,我们应该学会使用建设性语言。
现在试试这样做
那么,如何使用建设性语言呢?其实做到常用建设性的语言并不难,只需时时留意,把平时常说的否定式语言变成肯定式语言即可。
1.面对孩子的问题,不要抓住他的负面行为不放,而要做正面建设
大多数时候,孩子并不是故意犯错。所以我们需要看到孩子负面行为后面的正面动机,这样才不会轻易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也有利于后续的亲子沟通。面对孩子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抛开他的负面行为,去做整体正面的建设。抓住孩子的错误不放,只会加重我们的焦虑感,增加孩子的挫败感,如此,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让问题越来越多。
2.正面建设,告诉孩子该做什么
当你想要阻止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请试着使用建设性语言。直接简单地告诉孩子正确的做事方式,比阻止孩子要简单得多。比如:当孩子把自己的玩具乱扔的时候,把“不许乱扔东西”换成“玩具玩完后,要放回原处”;当家里来客人时,孩子变得有点儿“人来疯”,把“不许没礼貌”换成“给叔叔阿姨问好,然后自己去玩”;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的时候,把“不许大声说话”换成“我们来悄悄说话”……当父母把一切不许做的事情换成了可以做的事情时,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这些建设性的话语,也会引导孩子做正确的事。
3.试着做一些练习
与其苦口婆心地跟孩子讲道理,让孩子不要做什么,不如理解孩子的天性,有建设性地教会孩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下面我们做一组练习。
“不要到处乱涂乱画。”——“你可以用颜料在涂鸦板上画。”
“不要乱穿马路。”——“遵守交通规则,注意红绿灯,走斑马线。”
“不要大声喧哗。”——“小声说话,别人正在休息。”
“不要这么没礼貌。”——“获得别人的帮助,请说‘谢谢’。”
“不要乱扔垃圾。”——“你可以把垃圾丢进垃圾桶。”
场 景 模 拟
场景一
妈妈在打扫卫生,孩子在玩卫生间的门。
妈妈:“宝贝,不要玩门,你现在还小,不懂得怎么开反锁之后的门,如果你把门在里面关上,然后不小心将它反锁了,你在屋里打不开,妈妈在外面也没办法打开,那怎么办?”
孩子:“我把自己关在里面了,妈妈没办法来救我。”
妈妈:“是啊,宝贝真聪明,一下子就懂了。以后再也不要关门了,好不好?”
孩子:“好的。”
妈妈正在欣喜孩子这么听话,一点就通,没有想到的是,孩子刚刚答应她不再关门,却在她转身的瞬间,就把门“砰”的一声关上了。
妈妈生气极了,一把推开门,怒吼道:“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要关门,你都当耳旁风了?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
孩子看到妈妈凶巴巴的样子,吓得大哭起来。
场景二
妈妈在打扫卫生,孩子在玩卫生间的门。
妈妈:“宝贝,把门关上,你可以到客厅玩。”
孩子依言把门关上,但是很快又从客厅回到了卫生间。他发现玩门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于是又开始关门、开门、关门、开门……
妈妈见到这样的情形,放下手里的扫帚,走过来说道:“宝贝,妈妈教你如何打开反锁之后的门,好不好?”
孩子:“好啊,好啊。”
于是,妈妈先做了一遍示范,然后指导孩子向左拧是反锁,向右拧是开锁。孩子照着妈妈说的做,反复练习几次后,孩子熟练掌握了要领,妈妈见孩子已经真正掌握了开锁的方法之后,放心地打扫卫生去了,而孩子也满足了好奇心,开心地回自己屋里玩耍了。
值得思考
否定性的语言给孩子传递的是什么信息呢?一是告诉孩子他是不对的,他不应该这样,他是不听话的,等等,用的是批评、指责、命令等一类的负面语言来教育孩子。如果父母用的负面语言多了,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二是只阻止孩子的行为,让孩子记住了“不要”做什么,而没有告诉孩子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其实告诉孩子“你可以做什么”比“你不可以做什么”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