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道理孩子未必愿意听

你的道理孩子未必愿意听

假如你想要用“讲道理”的方式让孩子乖乖合作,显然行不通。正如法国著名哲学家卢梭所说:“三种最没用的教育方法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然而,在生活中,这三种教育方式却是最常见的,尤其是讲道理。当孩子不听话或者是做了不当行为之后,很多父母着急上火,就开始讲道理,一大通道理讲下来,孩子云里雾里,完了该怎样还是怎样,丝毫改变不了现状。所谓道理,不去亲身经历,永远不会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


 个案回顾

艾米一家前几年在某市定居,因为房价太高,当时只好把房子买在郊区,然而艾米上班的公司却在市区,她每天通勤路上的单程时间都是一个小时打底,有时候还需要公交、地铁来回倒,上完一天班,再折腾回家,基本上人就已经筋疲力尽了。

艾米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叫可可。

艾米即便每天回到家都快累散架了,也依然要给可可检查作业,陪她阅读。

有时候,可可还会因为不想做作业而吵闹不止,这让艾米感觉更加疲惫不堪。

有时候,正好碰上艾米特别累,或者心情不佳,艾米也会忍不住跟可可讲道理:“你知不知道妈妈每天上班都特别累,来回要挤两三个小时的地铁、公交,碰见有座位的机会微乎其微,到了公司,还得面对一整天的高压工作,回到家之后,还要管教你,你能不能乖一点儿,让我少操点儿心?”

可是,尽管艾米讲了一大堆道理,可可却并不能体会她的感受,依旧闹情绪,不配合。

某个周末,艾米公司举行了一个亲子活动,艾米决定带可可去,准备让她也体验一下自己的上班之旅,希望下次自己说累的时候可可能有所体会。

第二天,艾米像上班时间一样早早地起了床,并把可可从香甜的睡梦中叫醒。简单地吃过早餐之后,艾米就带着可可出发了。

母女俩先步行十来分钟来到家附近的公交站,然后乘公交去最近的地铁站。因为是周末,乘这趟车的人不多,母女俩找到了座位,可可很兴奋,惬意地看着窗外的风景。

坐了十几分钟公交,到达地铁站之后,因为是起始站,人不多,可可和艾米顺利地上了地铁,并找到了座位。这一趟地铁有十二站,时间比较长,漫长的路途,可可开始百无聊赖,一会儿趴到艾米身上,一会儿反复掰扯自己的手指。好不容易到站了,还得换乘另一趟地铁,而这次却没有那么幸运,换乘站上下车的乘客非常多,可可被挤得哇哇叫,艾米牵着可可的手,来到两节车厢相接的位置站着,这里相对宽松一点儿。

看着女儿惊魂未定的样子,艾米乘势说道:“刚刚上车是不是非常艰难?所幸今天是周末,人还不是很多,我们还有站的位置。如果是工作日,我们连站的地方都很难找到。”

可可瞪大了眼睛,一副不可思议的样子。过了一会儿,可可可能站累了,开始频繁地问:“妈妈,什么时候才到啊?”

地铁到站的时候,可可已经疲惫不堪了,当她得知还要步行一千米的时候,脸上明显露出不情愿的表情。她要求打车,艾米说:“一公里路程,打车太浪费,妈妈每天都步行着去。”听妈妈如此说,可可不再坚持。

艾米内心窃喜,表面依然不动声色地带着可可走。走着走着,可可开始不耐烦了,又问:“妈妈,什么时候才到啊?我的脚快要断了。”

艾米说:“再过三个红绿灯就到了。”

可可的脸一下子垮了下来,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一通折腾下来,可可的精气神都被折腾完了,到了公司后,趴在妈妈的办公桌上就不想起来了。

从那以后,假如艾米告诉女儿自己很累,想要休息一下,可可便不再像以前那样继续纠缠,她学会了等妈妈休息好之后,再让妈妈帮自己做事情,写作业也变得主动积极了。

艾米总是感叹,一趟上班之旅比一大箩筐道理还管用。



 案例分析

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曾说:“孩子只能从自己的出发点看世界。”大人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孩子通常听不进去,并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很多时候孩子根本就听不懂,或者是不能理解这个道理。比如艾米的女儿从来没有在上下班高峰期挤过地铁,也没有上过班,即使妈妈再如何强调上班的累,她也难以理解,当她亲自体验过后,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其实,对于孩子而言,看得懂、做得到的道理,才叫道理。

大人的很多道理,都是从成人的思维出发,强加给孩子的,在孩子没有亲身体验之前,他们根本无法把这些道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他们也不知道不遵从这些道理会导致什么结果,他们就会认为父母的“讲道理”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说教,空洞乏味,甚至带着一种强迫式的压制,从而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你越这样说,我偏不这样做。

所以,当孩子不能理解你的道理时,就不要一直跟他讲了,给他们一些试错的机会,比如孩子的白T恤被画花了,那就让孩子一直穿这件画花了的T恤,或者让他自己动手把T恤洗干净。只有当孩子有了丰富的试错体验和学习生活经验后,他们才能更深刻地明白各种道理,从而建立共情的心理去体会父母讲道理的好意。


 现在试试这样做

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指出:“教育孩子并不是一件‘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建设性的过程。”要使孩子懂道理,我们一方面要告诉孩子正确的道理,另一方面要引导孩子在实践中获得经验,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1.少说多听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是需要灵活变通的,父母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一定要学会控制说教的欲望,少说多听。多听孩子说什么,这样才能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从而对症下药。用那些大道理压制孩子,强迫孩子来接受自己的大道理,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2.少说多做

孩子是在模仿中成长的,言传不如身教,你需要孩子怎么做,你要身体力行地做给孩子看,而不是一味地用嘴巴说。任何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不管是行为还是语言,想要孩子乖乖听你的话,你就要少说多做,越喜欢讲道理的父母,教养出的孩子往往越不听话。

另外,我们只跟孩子讲道理,孩子有可能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或者是嘴上答应,却不执行。所以,我们最好给孩子指定可执行的规则,让孩子按规则行事,如此,我们才能把道理转化成实际行动,许多对抗和矛盾也会迎刃而解。

3.创造犯错的机会

在这个充满未知的世界,犯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十分可贵的体验,是孩子探索世界的重要方式之一。每一次犯错都会让孩子获得成长,这不是父母直接灌输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大道理可以比拟的。


    场 景  模  拟

场景一

孩子和妈妈在超市买书包。

孩子:“妈妈,我要那种带拉杆的书包,拉起来轻松。”

妈妈:“儿子,这种带拉杆的不好,咱们家住五楼又没有电梯,每天都要提着上楼,太不方便了。而且,这种书包要贵好多,花里胡哨、华而不实,还是那种简单的好。”

孩子:“您总是说这不行那不行,我都没用过,您咋知道不好用?我就要这种,我们班好多同学都是用的这种。”

妈妈:“你这孩子怎么不听话呢?给你说了这么多道理,就是听不进去。”

孩子:“那我不买了。”说完扭头走了。

最终,妈妈妥协了,给孩子买了那个带拉杆的书包。

场景二

孩子和妈妈在超市买书包。

孩子:“妈妈,我要那种带拉杆的书包,拉起来轻松。”

妈妈:“嗯,如果不用提着上楼的话,带拉杆的是比较轻松。可是儿子,咱们家可是在五楼哦,你确定你能提着它上楼吗?”

孩子:“我觉得我可以,我们班好多同学都是用的这种。”

妈妈:“我相信你可以,不过我还是想让你先体验一下。我有一个小型行李箱,跟它差不多大,你拉着它上几天学,如果能坚持一周,妈妈就带你来买这种带拉杆的书包,你觉得可以吗?”

孩子:“好的。”

一周后,孩子和妈妈一起来买了一个简易的书包。


 值得思考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互相尊重的。沟通不是一个人的事,我们在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不要只顾着自己一个人在那里喋喋不休,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孩子进行说教,而是要顾及孩子的感受,注意孩子的信息反馈,学会尊重孩子,用商量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否则,你说再多的道理都是白费口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