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的现状
我将在1900年左右为人理解。
——司汤达
司汤达跳过了整整一个世纪,十九世纪。他起步于十八世纪,受教于狄德罗和伏尔泰粗犷的唯物主义,终结于我们这个心理物理学演化成科学的心理学的时代之中。就像尼采说的,“需要两代人才能一定程度地赶上他,才能事后参透使他心醉神迷的谜语。”他的作品过时和冷却的部分少得令人惊讶,他作出的一大部分发现早已变成共同财富,而他的有些预言还正在非常活跃地逐一实现。他远远落在他的同时代人的后面,可是最后却超越了他们大家,只有巴尔扎克除外,因为尽管他们在艺术创作上千差万别各持一端,只有这两位,巴尔扎克和司汤达,塑造他们自己的时代超出了他们自己。巴尔扎克,他表现了社会各阶层的组合和改组,社会学上金钱的优势,对于当时各种关系起作用的政治机制,都扩大到异乎寻常的程度;司汤达则“用他那预见一切的心理学家的眼睛,和他把握事实的手法”,把个人变小,显现细微的差别。社会的发展证明巴尔扎克有理,崭新的心理学证明司汤达有理。巴尔扎克对世界的审视预见了现代的时代,司汤达的本能预见了现代的人。
因为司汤达的人,也就是今天的我们,在自我观察方面更有锻炼,在心理学上更有训练,更乐于动用意识,道德上更加大方,神经更加紧张,对自己更加好奇,倦于一切冷冰冰的认识论,只渴望认识自己的本质。对于我们而言,有差异的人不再是怪物,不再是例外情况——孤独地置身于浪漫主义者之中的司汤达还认为自己是例外情况,因为心理学和心理分析的新颖学术,此后把各式各样精密的仪器交到我们手里,来照亮那些秘密,解开那些纠结。可是这位“奇怪地预见一切的人”(尼采又一次这样称呼司汤达),从他乘坐邮政驿车前往巴黎的时代起,从他身着拿破仑的制服时起,他就已经对我们了解了许多,他的非教条主义,他那很早就决定当欧洲人的抉择,他对于世界机械地变得平淡无味,感到厌恶,他对一切浮华夸张的群众英雄气概深恶痛绝,早已说出了我们心里想说的话!他对于他那时代的多愁善感的感情夸张表现出来的明显的倨傲,显得多有道理。他多么正确地认定我们的时代将是他闻名世界的时代!他用他的怪癖的实践为文学留下了无数足迹,开辟了无数道路:倘若没有司汤达的于连,就难以想象会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拉斯柯尔尼科夫[98]”;没有司汤达的那幅堪称第一幅对滑铁卢现实逼真的描述作为榜样,就难以想象会有托尔斯泰对波罗蒂诺战役的描述;尼采的巨大无朋的思维快乐很少在别人那里,像在司汤达的话语和作品中这样得到完全的振奋。所以他们都来到他的身边,这些“兄弟般的灵魂”,这些“优越的人士”。他一辈子都在寻找他们,却遍寻不得。一个迟来的祖国,也就是那些“和他相似的人们”,唯一承认他那自由无羁的世界主义灵魂的人们,他们永远赋予他市民权利和市民王冠。因为他那一代人当中,没有一个人——除了巴尔扎克,这是唯一向他致以兄弟般问候的人——今天在精神和感情方面,和我们这样亲近,就像是同时代人;通过印刷这一心理学的传媒工具,通过冷冰冰的纸,我们感到他的形体和我们近在呼吸之间,无比亲切,深不可测,尽管他像少数几个人那样进行自我探索,在矛盾之中摇摆不定,散发出谜样色彩的萤光,制造最深的秘密,也保持最深的秘密,力求自我完善,可并没有完成,但是永远生机勃勃,生机勃勃,生机勃勃。因为正好是那些对于他们的时代古怪反常的人,最喜欢把下一个时代呼唤到他们中间。恰好是心灵最柔弱的振动却在时间上具有最遥远的波长。
[1]原文是法文。
[2]《司汤达》中凡未单独注明的楷体字,原文中皆为法文。
[3]又译《帕尔玛宫闱秘史》。
[4]瓦格拉姆是奥地利的一个小镇,1809年拿破仑在此大败奥地利卡尔大公。
[5]阿斯帕恩战役于1809年5月21日和5月22日在附近的罗博进行。拿破仑在此被奥军打败。
[6]1807年拿破仑在埃劳与普俄联军激战。
[7]阿里哥为意大利文的“亨利”。
[8]原文是法文。
[9]奥古斯丁·费龙(1841—1916),法国作家。
[10]查理·蒙色莱(1825—1888),法国作家、抒情诗人。
[11]原文是意大利文。
[12]原文是法文。
[13]德·瑞纳夫人,司汤达小说《红与黑》的女主角。
[14]德·夏斯德莱夫人,小说《吕西安·娄凡》的女主人公。
[15]蒂泰妮娅,莎士比亚剧本《仲夏夜之梦》中的仙后,可怜的织工波顿被小精灵帕克恶作剧变成驴头人身,仙后醒来钟情于他,对他狂吻不止。
[16]彼耶尔·安多阿纳·诺哀尔·布鲁诺·达吕(1767—1829),拿破仑的重要助手,负责军队的后勤,任拿破仑的大臣,被封为伯爵,是诗人和历史学家。
[17]马伦哥会战,1800年6月14日,拿破仑在此大败奥地利军队。
[18]《箴言报》,拿破仑时期法国政府的官方报纸和宣传工具。
[19]明契阿,意大利北部的一条河流。
[20]斯卡拉,米兰的大影剧院。
[21]多美尼柯·奇玛罗萨(1749—1801),意大利歌剧那不勒斯学派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八十多部歌剧,代表作为《秘密婚姻》。
[22]原文是意大利语。
[23]即梅毒。
[24]皮埃尔·高乃依(1606—1684),是法国作家,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人。
[25]莫里哀(1622—1673),原名让·巴蒂斯特·波克兰,法国作家,古典主义喜剧的创建者,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代表作为《无病呻吟》《伪君子》《悭吝人》等。
[26]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男女主人公。
[27]德语的“封”相当于法语的“德”,表示贵族称呼。
[28]奥斯特里茨战役,1805年12月2日发生在第三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因参战方为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俄罗斯帝国皇帝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所以又称“三皇之战”。
[29]耶拿战役,拿破仑在此大败奥俄普联军。
[30]约瑟夫·海顿(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
[31]弗朗茨二世(1768—1835),奥地利皇帝。
[32]凯恩特纳门剧院,维也纳的著名剧院。
[33]《唐璜》,莫扎特的歌剧。
[34]玛丽·路易丝(1791—1847),拿破仑的皇后,原来是奥地利公主。
[35]法朗梭阿-约瑟夫·塔尔玛(1763—1826),当时巴黎的著名演员。
[36]尼禄王,古罗马暴君,曾纵火焚烧罗马城。
[37]1812年法兰西大军在此与俄军血战,史称波罗金诺战役,双方伤亡惨重。
[38]别列津纳河,第聂伯河上游的支流,1812年11月俄法军队在横跨此河的桥梁上发生激战,溃退的法军伤亡惨重。
[39]《克莱门齐娅·蒂·提托》,意大利作曲家安东尼奥·卡尔达拉(1678—1736)根据意大利作家彼哀特罗·梅塔斯塔西奥的同名剧作创作的歌剧。
[40]《秘密婚姻》,两幕喜歌剧,奇玛罗萨作于1792年,是18世纪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
[41]原文是意大利文。
[42]指奥地利皇帝、俄国沙皇和普鲁士国王。
[43]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等。
[44]原文是意大利文。
[45]烧炭党是19世纪后期活跃在意大利等国的秘密民族主义政党,谋求成立统一、自由的意大利,在意大利统一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6]原文是法文。
[47]克莱门斯·梅特涅(1773—1859),奥地利外交家。从1809年开始任奥地利外交大臣,1821年起兼任奥地利首相。任内成为“神圣同盟”和“四国同盟”的核心人物,反对一切民族主义、自由主义和革命运动。
[48]路易-马修·德·莫莱(1781—1855),法国政治家,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一世的密友。
[49]让-德-狄安·苏尔公爵(1769—1851),法国将军和政治家,曾任部长会议主席、总理。
[50]原文是法文。
[51]原文是拉丁文。
[52]原文是意大利文。
[53]原文是法文。
[54]指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人物契鲁比诺,为伯爵夫人的侍童。与司汤达的父亲契鲁宾·贝尔毫不相干。
[55]布莱兹·帕斯卡尔(1623—1662),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宗教哲学家,创立了概率论,是微分学的先驱之一,著有《致外省人》和《思想录》。
[56]原文是法文。
[57]原文是法文。
[58]原文是法文。
[59]见安徒生的童话《豌豆上的公主》。
[60]原文是法文。
[61]弗朗索瓦·夏多布里昂(1768—1848),法国作家、政治家、外交家和历史学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创始人之一。
[62]原文是法文。
[63]其他的人。
[64]原文是法文。
[65]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法国思想家。主要作品有《蒙田随笔集》。
[66]原文是英文。
[67]左右方向和原字形完全相反。
[68]泰勒制度:美国工程师弗雷德里克·泰勒创造的一套工业管理方法,实行差别工资制,按劳动进行奖惩,按科学管理原则指挥生产。
[69]原文是拉丁文。
[70]阿瑟·叔本华(1788—1860),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的创始人。
[71]原文是拉丁文。
[72]投石党运动指1648—1653年发生在法国的反对专制王权的政治运动。
[73]原文是意大利文。
[74]原文是英文。
[75]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法国著名作家。
[76]原文是法文。
[77]安东尼奥,歌德诗剧《托夸多·塔索》中的公国大臣,为人精明,对塔索满怀怨恨,塔索(1544—1595)在历史上确有其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叙事诗人,以诗作《被解放的耶路撒冷》成名。
[78]原文是意大利文。
[79]原文是拉丁文。
[80]普罗克鲁斯特斯,古希腊神话中的暴君,把人们捆在他的床上,过长,就斩断其脚;过短则使用暴力把他抻长。
[81]哈鲁斯彼克斯指古罗马肠卜僧,用祭祀动物的内脏来占卜吉凶的宗教执事。
[82]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哲学。
[83]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封·谢林(1775—1854),德国哲学家。
[84]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1770—1831),德国哲学家。
[85]无畏战舰是20世纪早期主要的战舰类型。英国皇家海军的无畏战舰在1906年第一次下水时,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后来建造的类似战舰被普遍地称为“无畏战舰”。
[86]诺瓦利斯(1772—1801),为乔治·菲利普·弗里德里希·莱阿波尔特·封·哈尔登贝尔格男爵的笔名,德国诗人、作家,早期德国浪漫主义的重要代表。
[87]原文是西班牙文。
[88]1818年,司汤达和友人去萨尔茨堡一家盐矿参观,从盐的结晶受到启发,从此用“结晶”比喻爱情。
[89]依波利特·阿多尔夫·丹纳(1828—1893),法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历史学家、艺术史家、文艺理论家、美学家。
[90]尼古拉斯·尚福尔(1741—1794),法国作家,以诙谐的警句著称。
[91]拉罗什福科(1613—1680),法国著名的格言和回忆录作者。1662年,有人未经他的准许出版了他的回忆录,书中的敏感内容惹怒了不少人。
[92]吕克·德·复伏纳尔格侯爵(1715—1747),法国作家。
[93]普罗斯泼·梅里美(1803—1870),法国作家。
[94]原文是英文。
[95]记录狂也被称为涂写癖,指的是受一种强迫性的冲动来写。在特定的精神病学环境中,它会将一种病态的精神状态标记为书写杂乱和混乱的语句,甚至会退化成毫无意义的一系列词语。
[96]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作品有《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唐璜》等,并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雄”。
[97]焦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1792—1868),意大利作曲家。
[98]拉斯柯尔尼科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罪与罚》的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