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曲
人是死了,但是他和世界的关系继续对人们起着作用,不仅像他活着时那样,而且作用更加强烈。他的作用随着他的理性和爱逐步提高,并且和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一样,继续增长,没有间歇,没有终结。
——书信
马克西姆·高尔基曾经称列夫·托尔斯泰为一个有人性的人:真是难以逾越的一句话。因为托尔斯泰是和我们大家一样的人,由同样脆弱易碎的黏土制成,具有同样的尘世间的缺陷,但是他更深刻地了解人的缺陷,他为之痛苦,感受得更加痛切。托尔斯泰并不是和他其他同龄人迥乎不同,高人一等,他只是比大多数人更具有人性,更讲道德,更加敏感,头脑更加清醒,更加富有激情——就仿佛他是宇宙艺术家作坊里那看不见的原始形式的最为清晰的复印。
但是这永恒之人的肖像,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往往已难以识别的草稿,是我们大家的基础,托尔斯泰在我们这个人多混杂的世界里,尽可能完完全全地赠送这一肖像,他把这个选作他真正的毕生事业——这是一个永远无法完成,永远无法完全实现,因而也是倍加英勇的事业。凭借自己良心的一种无与伦比的真诚,他在最为极端的形象中寻找人,深入到心灵底层,你只有遍体鳞伤才能达到这些底层。这位堪称楷模的道德天才以一种强烈的严肃心情和一种无情的强硬态度毫无保留地揭开自己的灵魂,为了把我们那种完整的原始图像从它那尘世的硬壳里解放出来,向整个人类展现他那更加高贵、更似天神的容颜。这位无所畏惧的雕塑家历经八十年一直通过自我描述,致力于完成这个超群出众的自我完善的作品,从不稍事休息,从不自满自足,从来不对他的艺术只赋予形式变化的毫无恶意的快乐。自从歌德以来,没有一个诗人这样明显地表现自己,同时也表现了永恒的人。
但这种通过考验和铸造自己的灵魂来改造世界的英雄意志,只是似乎因这个千载难逢的人停止呼吸而停步——他那本质的强劲有力的推动力,不断塑造着,继续塑造着,生动活泼地继续发生作用。曾经见过他尘世皮囊的证人,还都在场,他们曾经浑身战栗地直视过这双铁灰色的犀利眼睛,可是托尔斯泰此人早已变成神话,他的一生已经成为人类一段崇高的传奇,他反抗自己所做的斗争已成为我们这代人和今后每一代人的榜样。因为牺牲自我而设想的一切,以英雄气概完成的一切,在我们狭小的地球上都是为所有人而做,在一个人建立的丰功伟绩上,整个人类赢得了新的更宏伟的尺度。只有从这热切追求真理的人的自我忏悔中,那寻觅的精神预感到其局限和法则。只有仰仗这种精神的艺术家们的自我描述,人类的灵魂在这尘世上才被人理解,那是天才的形象。
[1]约伯为《旧约·约伯记》中人物。茨威格的引文略有删减。
[2]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美国作家。
[3]布莱斯·帕斯卡尔(1623—1662),法国哲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
[4]美杜萨,古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怪,人若看见她的容貌,就会立即变成石头。
[5]西班牙的托勒多地方,以盛产优质刀剑闻名于世。
[6]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
[7]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美国诗人,其代表作是《草叶集》。
[8]潘神,希腊神话中司羊群和牧羊人的神。
[9]莱瑙(1802—1850),奥地利诗人,1832年出版了《诗集》,曾被称为“德意志的拜伦”。
[10]特拉普苦修会,天主教的一个修会,十七世纪创建,以教规严酷闻名于世。
[11]原文是拉丁文。
[12]塔纳托斯,古希腊神话中的死神。
[13]伊万·伊利奇,托尔斯泰的小说《伊万·伊利奇之死》的主人公。
[14]列文,托尔斯泰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里的人物。
[15]《三死》是托尔斯泰的中篇小说,叙述一个贵妇人、一个农民和一株白桦的死。
[16]彼得·保罗·鲁本斯(1577—1640),佛兰德斯画家。
[17]伦勃朗·哈尔曼松·梵·莱因(1606—1669),荷兰伟大画家。
[18]巴鲁赫·德·斯宾诺萨(1632—1677),犹太裔荷兰籍哲学家,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
[19]《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年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
[20]波罗蒂诺战役,1812年夏拿破仑侵入俄国时期的一次会战,双方均损失惨重,此后战争主动权逐渐转移至俄军方面。
[21]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诗人,现代派诗歌先驱,代表作为《恶之花》。
[22]《三位长老》,托尔斯泰的一篇短篇小说。
[23]《一个人是否需要很多土地》,托尔斯泰的一篇短篇小说。
[24]路得和约伯为《圣经》中人物,他们的故事见《旧约全书》。
[25]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伊万·伊利奇之死》的主人公。
[26]托尔斯泰的短篇小说。
[27]托尔斯泰的小说。
[28]原文是法文。
[29]乔治·路易·莱克莱尔·德·布丰(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代表作《自然史》。
[30]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1823—1915),法国博物学家、动物学家、昆虫学家、科普作家,代表作《昆虫记》。
[31]爱丽儿和凯列班,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中的人物。
[32]霍尔拜因是个家族姓氏,著名的父亲和儿子都是德国画家,这里指的是小霍尔拜因(1497—1543),以深入而又庄重的肖像画闻名。
[33]贝尔托特·奥尔巴赫(1812—1882),德国作家。犹太裔,早年上图宾根、慕尼黑大学求学,参加反政府的大学生组织“日耳曼尼亚”,1836年被捕入狱,1837年获释后,因有前科,不能充当拉比,便从事写作。1843年他的小说《黑森林的乡村故事》受到好评,影响巴尔扎克、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作家。与托尔斯泰有个人接触。终其一生,反对排犹主义,政治态度鲜明,文学成就有限。
[34]《童年》,托尔斯泰的回忆录,与后来写就的《少年》和《青年》构成了他的自传三部曲。
[35]安泰,希腊神话中的巨人,他的力量来自母亲大地,因而所向无敌,一旦脱离大地他便失去力量。
[36]符拉迪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卢萨诺夫(1875—1913),俄国极地探险家、地质学家。
[37]阿尔布雷特·丢勒(1471—1528),德国画家。
[38]提香·韦切利奥(1490—1576),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威尼斯画派的代表画家,被誉为西方油画之父。
[39]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聂赫留道夫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的男主人公。
[40]萨里京是托尔斯泰的剧本《光在黑暗中发亮》的主人公。
[41]皮埃尔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战争与和平》中的主人公之一。
[42]列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个人物。
[43]鞭笞派,中世纪宗教派别,为了惩戒或修行而进行公开的自我鞭笞。
[44]原文是拉丁文。
[45]《传道书》是《圣经·旧约》中的一篇。
[46]原文是拉丁文。
[47]保尔·魏尔伦(1844—1896),法国诗人,被誉为法国象征派诗歌的“诗人之王”,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8]格瓦斯,俄罗斯的饮料,用面包和麦芽发酵而成。
[49]拉斯柯尔尼科夫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的主人公。
[50]大马士革,叙利亚首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号称人间的花园、地上的天堂。
[5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8年3月3日苏俄政府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李托夫斯克和约》,苏俄蒙受极大损失,但得到双方停战,苏俄退出战争的结果。
[52]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和印度国家大会党领袖,是现代印度的国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现代政治学说——甘地主义的创始人。
[53]路德行为指基督教新教创始人马丁·路德(1483—1546)于16世纪在欧洲倡导的宗教改革。
[54]彼耶尔-约瑟夫·普鲁东(1809—1865),法国思想家、经济学家。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创始人之一。
[55]天主教会宣扬“教皇无错误论”,信众不得妄议教皇的言行,托尔斯泰在此把“财产”的地位提高到教皇权威的水平。
[56]阿诺德·封·文克尔里德是瑞士传说中的民族英雄。1386年7月9日瑞士反抗奥地利,他舍身打开奥地利长枪阵,使瑞士军队赢得胜利。
[57]茨威格认为俄罗斯人并非欧洲人,而是亚洲人。
[58]费德多尔·罗斯托普钦(1763—1826),俄罗斯政治家,在法国入侵俄国期间担任莫斯科市长,下令放火烧掉了莫斯科。
[59]原文是拉丁文。
[60]萨沃那罗拉(1452—1498),多明我会修士,佛罗伦萨宗教改革家。从1494年到1498年担任佛罗伦萨的精神和世俗领袖。1497年,他和一群跟随者在佛罗伦萨市政大楼旧宫广场点起一堆大火,焚烧了很多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品。
[61]原文是拉丁文。
[62]贵格派是基督教的一个教派。
[63]斯柯普什派,十九世纪俄罗斯出现的一个苦修派修会。
[64]斯宾诺莎(1632—1677),荷兰哲学家。
[65]蒙田(1533—1592),法国思想家、作家、怀疑论者。
[66]指第一次世界大战。
[67]施吕瑟尔堡有沙皇时期关押战犯和政治犯的监狱,许多名人在那里遇害,被称作俄国的巴士底狱,十月革命后所有犯人获释。
[68]弥赛亚,即《圣经》中的救世主。
[69]伊利亚·叶菲莫维奇·列宾(1844—1930),俄罗斯画家。
[70]西尔斯-玛利亚,瑞士地名。这里指的是尼采,他曾宣称“上帝已死”。尼采在该地住过很久,写下《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71]这里可能指的是斯宾诺萨,他曾在阿姆斯特丹做过“磨镜工”。
[72]原文是拉丁文。
[73]内苏斯衬衣,希腊神话中的半人半马怪物内苏斯杀死赫拉克勒斯的毒衬衣,上面涂有内苏斯的血。
[74]德累撒·德·李西安(1873—1897),法国天主教修女,1923年被封为圣女。
[75]《哈吉·穆拉特》及《篡改过的票证》,托尔斯泰的小说。
[76]日耳曼人的古老文字。
[77]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戈列尼谢夫-库图佐夫(1745—1813),俄罗斯军事家,帝国元帅。1812年击败拿破仑,取得俄法战争的胜利。
[78]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五世(1500—1558),同时也统治西班牙帝国。
[79]马德里的宫殿,西班牙王家陵墓也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