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争篇第七
本篇论述的是如何通过机动应变掌握主动,先于敌人造成有利态势和取得制胜的条件。孙武认为,两军相争时,最困难的莫过于懂得将迂曲视为径直,以不利为有利,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必争之地,先于敌人取得制胜的有利条件。孙武还指出,要先于敌人取得制胜的条件,必须避免轻率冒进,要紧跟各国动向,了解道路、地形,重视向导,善于欺骗敌人,根据情况分散或集中使用兵力,擅长指挥军队,根据军队的士气、军心和军力,因敌而变,从而夺取胜利。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①为直②,以患③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④,先人至⑤,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注释】
①迂:迂回曲折。
②直:指直道。
③患:祸患,不利。
④后人发:比别人出发晚。
⑤先人至:比别人到达早。
【译文】
孙子说:但凡用兵的方法不外乎此:将帅从国君那里接受命令,之后征集民众、组织军队,然后整装出发,同敌人对阵。在这些环节中,最难的要算如何争得制胜的先机。要想争得制胜的先机,最困难的莫过于把迂回曲折的弯路转变为笔直的捷径,把对我们不利的条件转变为对我们极为有利的条件。所以,娴熟运用迂回绕道的方法,再用小利去引诱敌人,这样就能做到虽然比敌人后出发,却可以先到达从而抢先占领阵地,这就是懂得了“以迂为直”的道理。
【解析】
在本篇伊始,孙子就提出了用兵作战要秉持“以迂为直”的原则。
孙子是崇尚“兵贵速胜”的,认为速度是决定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而要做到作战时行动迅速,就要懂得“以迂为直”的道理,毕竟直线才是两点间最短的距离,走直线才能保证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如何做到“以迂为直”呢?孙子认为就要懂得把对我方不利的条件转变为对我方极为有利的条件,其实就是趋强避弱,选择阻力最小的地方作为突破口,选择敌人力量最为薄弱、最不设防的地方去攻击,自然就能更快地达到制服敌人的目的。
【原文】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①而争利,则不及;委军②而争利,则辎重③捐。是故卷甲而趋④,日夜不处⑤,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军将,劲者⑥先,疲者后,其法十一⑦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⑧则亡。
【注释】
①举军:全军。
②委军:丢弃辎重。委,丢弃,抛弃。
③辎重:指粮秣、军械等军需物资。
④卷甲而趋:卷起铠甲快速前进。
⑤处:停止,休息。
⑥劲者:健壮的士卒。
⑦十一:十分之一。
⑧委积:指军需物资储备。
【译文】
战争自然存在有利的一面,但同时,战争也有危险的一面。如果率领全部军队,带着所有辎重去跟别人打仗,那么很可能因为负重太多,不能及时到达预定位置,从而失去先机;可是,如果丢弃辎重或抛弃一小部分行军速度慢的部队,轻装去打仗,那么,装备辎重就会损失,从而导致失败。所以,命令手下士兵们卷起铠甲快速前进,日夜不休地加速行军的将军就可能被俘获。如果太过着急,从而导致强壮的士兵先到达,疲弱的士兵掉了队,远远落在后面,那么结果就是只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赶到战场(,同样无益于作战);急速奔走五十里去争利的部队,其将领很可能会受挫折,其结果多半是只有半数的兵力及时赶到战场;若是急速奔走三十里去争利,其结果最多也只有三分之二的兵力及时赶到。因此,部队没有辎重就会失败,没有粮食供应就不能生存,没有足够的物资储备就无法坚持作战。
【解析】
这一段,孙子讲的是行军作战中的辎重问题,实质还是在讲如何做到“以迂为直”。
众所周知,行军作战不是只带上士兵就可以,还要带上战斗所要使用的军械,士兵要吃的粮食、要用的被服,战马要吃的干草等物资,这些物资被称为“辎重”,辎重自古以来就是行军作战的一个重大问题。因为抢夺战争先机需要行军迅速,而辎重问题处理不好,就容易使己方失去战争先机,从而导致失败。
其实,辎重问题也就是两个问题,一是辎重太多导致行军速度缓慢,二是辎重太少导致补养不足、兵力虚弱。这两个问题都会导致我方失去战争的先机,因此必须要慎重对待、谨慎思考。
【原文】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①;不知山林、险阻、沮泽②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③者,不能得地利。
【注释】
①豫交:和诸侯结交。豫为《九地篇第十》“预交”中“预”的本字,原意为参与。
②沮泽:水草丛生的沼泽地。
③乡导:即向导,指给军队带路的人。“乡”通“向”。
【译文】
所以,(要想取胜,第一步是熟悉。就比如,)不了解诸侯列国的战略企图,就无法取得他们的认同,与之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就无法很好地行军;不使用向导,就无法有效地利用有利地形。
【解析】
在孙子看来,要做到“以迂为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如何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呢?孙子认为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外交方面,只有提前了解各国的战略企图,才能投其所好,与之结交;二是行军作战方面,只有提前熟悉交战之地的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才能避开险境,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交战地,抢得战争的主动权,加大获胜的把握。如果不是自己所熟悉的地理环境,孙子则建议最好使用熟悉当地地形地貌的向导,这样才能拥有“地利”的优势。
【原文】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①如风,其徐②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注释】
①疾:快速。
②徐:缓慢。
【译文】
所以,用兵作战最重要的就是用“诈”,实际操作中,要根据是否有利来采取行动,要根据双方情势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决定是分散还是集中。所以,军队快时就要迅猛得像狂风,呼啸而至;慢时就要似树林那般严整安静;攻击敌人时就要像燎原的烈火;按兵不动时就要像岿然屹立的山岳;隐蔽时就要像阴天看不清日月星辰那般不露痕迹;行动时就要像雷霆,以万钧之势让敌人不及掩耳。要掠取敌人的作战物资并将其民众分散,要扩张地域,之后分兵把守以确保不被抢走;要权衡利害得失然后相机而动。总之,谁先懂得以迂为直的方法,谁就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就是战争的法则。
【解析】
这一段,孙子在前几段的基础上,讲到了“以迂为直”的关键就是要诡诈多变。
前面讲到,辎重过多会影响行军速度,辎重过少又会导致补养不足、兵力虚弱,怎么做都会有不利的影响,如何把不利于我方的因素转化成有利于我方的因素呢?这就需要诡诈多变的战术,其核心就是要根据是否有利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这样就能利用分散或集中兵力的方式来变换战术。
因为知道快速出击对我方有利,于是便能行军迅速如同疾风骤起,冲锋时犹如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击敌人犹如烈火般猛烈;因为知道稳步防守对我方有利,于是便能行军舒缓如同森林里的树木般森然有序,隐蔽行迹犹如浓云遮蔽日月般严实,防御时犹如山岳般岿然不动。
在孙子看来,只有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让敌人为我方所调动,才是真正的“以迂为直”。
【原文】
《军政》①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②;视不相见,故为旌旗③。”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④,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注释】
①《军政》:古代的兵书。
②金鼓:古代夜战时用来指挥作战、传递信号的工具。
③旌旗:泛指作战用的各种旗帜。
④火鼓:当为“金鼓”之误。
【译文】
《军政》里说:“部队作战时,指挥官用话语传递指挥信息士兵们是难以听到的,所以给部队设置了金鼓,并赋予各种击鼓节奏以特定信息,从而用来指挥作战、传递信号;作战时用动作来指挥,士兵们会看不清或看不见,所以,部队都是用旌旗来指挥作战。”因此,金鼓和旌旗都是用来传递信息、统一士兵视听及作战行动的。有了它们,全军的士兵都能服从于统一的指挥,这样,勇敢的士兵就不会单独冒进,胆怯的士兵也不会独自退却了。这就是指挥大规模部队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多用金鼓指挥,而白天打仗多用旌旗指挥,这些变化都是用来适应士卒们的视听的。
【解析】
这一段,孙子阐明了金鼓和旌旗对于战争指挥的重要性,实质是在说一个完备的指挥调度制度对实现军队的有效指挥、建立一支战场纪律严明的军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要使军队纪律严明,首先就要让将帅的个人意志贯彻到每一个士兵身上,尤其是在嘈杂声震天、硝烟弥漫、混乱不堪的战场,光靠将帅的声音发号施令肯定是行不通的,于是能发出巨大声音的金鼓和能为更多人所见的旌旗就成了将帅发号施令的工具。
金鼓即四金和六鼓,四金指金錞、金镯、金铙、金铎;六鼓指雷鼓、灵鼓、路鼓、鼖鼓、鼛鼓、晋鼓。将帅要命令军队行动与进攻,就打鼓,即鸣鼓而攻;将帅要命令军队停止或退回,就击钲,即鸣金收兵。
旌旗,本指将帅用兵作战时的两种指示物(旌是羽毛指示物,基层部队使用;旗是布面指示物,高层部队使用),后来代指军队所使用的旗帜,既是军队将帅所在的象征,也是将帅用来指挥作战的工具。将帅通过指挥旗手挥舞旌旗来指挥军队的进退。
金鼓和旌旗的使用,也是将帅在用兵作战时善于变化的一种表现。
【原文】
故三军可夺气①,将军可夺心②。是故朝气锐③,昼气惰④,暮气归⑤。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⑥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注释】
①夺气:挫伤士气。
②夺心:动摇决心,此处指动摇军心。
③锐:此处指气盛。
④惰:懒惰,懈怠。
⑤归:此处指士气衰竭。
⑥治气:掌握士气。
【译文】
所以说,三军士卒的锐气是可以挫伤的,三军士卒的决心也是可以动摇的。一般来讲,军队初战时,大都士气饱满,个个锐不可当;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士气就会变得低落,不再那么勇猛了;等到了战争后期,士气就会衰竭,所剩无几。因此,善于用兵的人,总是避开敌人的锐气,而趁其士气低落衰竭时发起猛攻,这就是正确掌握士兵士气的方法。懂得用严整来应对敌人的混乱,用沉着镇定来应对敌人的躁动与喧哗,这就是正确掌握军心的方法。自己先行靠近战场,之后等待远道跋涉而来、已经变得疲惫的敌人;用自己的从容来应对疲惫不堪的敌人,自然能掌握主动;用己方已经酒足饭饱的士兵来等待粮尽人饥的敌人,这就是正确的指挥军力的方法。一定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队伍统一的军队,也不要去攻击阵容整肃、士气饱满的军队,这就是正确掌握随机应变的方法。
【解析】
这一段,孙子讲的是善于掌握运用军队士气的方法。
孙子认为,只要掌握了运用军队士气的方法,就能摧毁敌军的士气,就能动摇敌军将帅的决心。在孙子看来,两军交战时,军队的士气一般是一个由强到弱的过程:刚开始投入战斗时,士气大多高涨;战斗一段时间后,体力有所消耗导致身体变得疲惫,士气就会有所减低;到了最后,体力已经被极大地消耗,尤其是战斗遭遇挫折后,士气就会完全衰竭。这就是《左传·庄公十年》中所说的:“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鲁庄公十年时,齐国攻打鲁国,闻听齐大军压境,鲁庄公和群臣大惊失色,不知所措。这时,一直隐居梁甫山的曹刿求见庄公,主动要求为抵抗齐军出谋划策,并最终凭借其对士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由强至弱特征的清醒认知,选择在敌军士气衰竭的时候攻击,以强对弱,最终打败齐军,也由此成就了“一鼓作气”的典故。
可见,掌握人心才是最厉害的战术,因为战争毕竟是人的战争。
【原文】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①,背丘勿逆②,佯北③勿从④,锐卒勿攻,饵兵⑤勿食,归师⑥勿遏,围师必阙⑦,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注释】
①向:指从下向上仰攻。
②逆:指迎面进攻。
③北:败北。
④从:跟从,跟踪。
⑤饵兵:指引诱我军的诱战部队。
⑥归师:退却的敌军。
⑦阙:通“缺”,空缺。
【译文】
所以,正确的用兵方法是:当敌军占领山地中的高地时不要迎面仰攻,因为他们占据地理优势;敌军背靠高地时不要正面迎击,因为他们无路可退必然奋勇反抗;对于假装败退的敌人不要跟踪追击,因为对方多半会设置陷阱;面对敌人的精锐部队时,不要强攻,要懂得避其锋芒;发现敌人的诱兵时,不要想着去消灭,因为多半是计策;对于已经决定撤退的部队不要去阻截,否则会招来反抗;包围敌军时,一定要留出一个缺口,否则会激起敌人最激烈的反抗;对于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过分逼迫,否则会增强他们的士气。这些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则。
【解析】
这一段,孙子阐述了七大正确用兵方法,这些也都是用兵的基本原则。
孙子所说的这七大正确的用兵方法看起来很简单,不过是:对占据高地、背倚丘陵的敌军,不要做正面仰攻;对于假装败逃的敌军,不要跟踪追击;对于敌军的精锐部队,不要强攻;对于敌军的诱饵之兵,不要贪图歼灭;对于正在向本土撤退的敌军,不要去阻截;对于被包围的敌军,要预留缺口;对于陷入绝境的敌军,不要过分逼迫。但判断敌军是否占据高地、背倚丘陵比较容易,判断敌军是假装败逃还是真正败逃,判断敌军是精锐部队还是乌合之众,判断敌军是否诱饵之兵,就需要我方的将帅能够深谙人心,并读懂敌军的“人心”。
俗话说得好,“兔子急了也咬人”,更何况是热血铮铮的士兵呢?当人被逼入绝境,必然会奋力一搏,以求生机,士气自然是最旺盛的,如果我方对陷入绝境的敌军过分逼迫,反而会激励敌军的士气,此时交战对我方必然是不利的。这就是人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