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兵]①
【原文】
……威王问孙子曰:“□□□……□齐士教寡人强兵者②,皆不同道。……[有]教寡人以正教者③,有教寡人以[□]敛④者,有教寡人以散粮⑤者,有教寡人以静⑥者,……[孙子曰]:“……皆非强兵之急者也⑦。”威[王]……□□。孙子曰:“富国⑧。”威王曰:“富国。”……□厚,威王、宣王以胜诸侯⑨,至于……
*****
……将胜之,此齐之所以大败燕⑩……
……众乃知之,此齐之所以大败楚人⑪反……
……知之,此齐之[所以]大败赵⑫……
……□人于齧桑而禽氾皋也⑬。
……禽唐□也⑭。
……禽□瞏……
【注释】
①[强兵]:本篇因残损严重,篇题是竹简整理小组所加,并提示说,估计本篇是后人抄附在《孙膑兵法》书后的。
②齐士:指齐国稷下学宫的各派学士。当时,齐桓公(齐威王之父田午,不是春秋前期的齐桓公姜小白)、齐威王、齐宣王曾在齐者临淄稷门(西边南首门)附近设置学宫,招徕儒、墨、道、法、阴阳等各派文学游说之士数千人,讲学议论,以备顾问。所以这里说,各派学士们给齐威王提出很多“强兵”的建议,主张各不相同。
③正教:政治教化,意谓通过加强仁政、德教而使国家强大,也就是“仁者无敌”的说教。
④敛:很可能指节敛或薄敛,意谓通过减轻人民的赋税而使国家强大。儒、墨、道、法各家都有这种类似的思想,这里很可能是指杂家人士所提出的主张。
⑤散粮:可能是指墨家的主张,墨家强调“非攻”“兼爱”,因而建议用“散粮”的办法争取民众的拥护,进而使国家强大。
⑥静:可能是指道家的主张,道家在政治上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这里的静就是安静无为、使国家自然强大的意思。
⑦皆非强兵之急者也:都不是使军队强大的最紧要的问题。这是孙膑对威王所问的回答,仅仅是针对上述各家学派的不同建议而说的,他并没有全盘否定各派的意思,而是说他们的意见都不是强兵的关键和当务之急。
⑧富国:这是孙膑所提出的建议,意谓只有富国才是强兵的关键和当务之急。富国,在当时的含义就是要变法革新,发展经济,使国家富强。
⑨威王、宣王以胜诸侯:意谓齐威王、齐宣王时实行孙膑关于富国强兵的主张,齐国因此强大起来,打败魏、赵、燕、楚等国,取得“诸侯东面朝齐”的胜利。自本句开始至篇末所附残简,均非威王与孙膑的问答之词,而是《孙膑兵法》的整理者——孙膑的弟子们的概括和评语。
⑩大败燕:指公元前314年齐宣王乘燕国发生内乱之机,派兵攻燕,五旬而灭燕;后因受到燕国人民的反抗和各诸侯国密谋救燕,齐军撤退,燕昭王在赵国的帮助下得以复国。
⑪大败楚人:可能指公元前301年的重丘之战。据《史记·楚世家》楚怀王二十八年的记载:“秦乃与齐、韩、魏共攻楚,杀楚将唐眛,取我重丘而去。”据《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八年的记载:“使将军芈戎攻楚,取新市。齐使章子,魏使公孙喜,韩使暴鸢,共攻楚方城,取唐眛。”由此可知,“大败楚人”有秦、齐、韩、魏四国,其中秦军打的是新市之战,以齐为首的齐、韩、魏联军打的是重丘之战。
⑫大败赵:可能指公元前325年的平邑之战(齐胜赵,俘赵将韩举)和公元前317年的观泽之战(齐军败赵军于观泽)。
⑬人于齧(niè)桑而禽氾皋也:此句意谓,大败宋人于齧桑而擒氾皋。禽,通“擒”。人,指宋人,竹简原文在“人”上面的字尚余残画,似为“宋”字。齧桑,今江苏沛县,战国时似属宋境。氾皋,史书无考,应为宋将。宋于公元前286年被齐所灭,这里的齧桑之战可能是灭宋前的某次战役。
⑭禽唐□:即注所说的重丘之战,“杀楚将唐眛”“取唐眛”。唐眛,在《荀子·议兵》《吕氏春秋·处方》《商群书·弱民》等书中都写作“唐蔑”。
【译文】
齐威王向孙膑问道:“……齐国稷下学宫的学士们,给我提出很多强兵的建议,他们的主张各不相同。……有的主张让我力行仁政、德教使国家强大起来;有的主张让我减轻人民的赋税负担使国家强大起来;有的主张让我赈粮济民使国家强大起来;有的主张让我清静无为使国家强大起来……”孙膑回答说:“……这些主张都不是强兵的紧急而关键所在。”威王[说,那么什么是紧急而关键的所在呢?]孙膑回答说:“强兵的紧急而关键问题就在于富国。”威王说:“富国。”……齐威王、齐宣王由于实行孙膑富国强兵的主张,遂使齐国强大起来,打败列国诸侯,直至[称霸中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