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选①
【原文】
孙子曰:用兵移民之道②,权衡③也。权衡,所以篡贤取良也。阴阳④,所以冣众合适也⑤。正衡再纍暨忠⑥,是谓不穷。称乡县衡⑦,虽其宜也⑧。私公之财壹也⑨,夫民有不足于寿而有余于货者⑩,有不足于货而有余于寿者⑪,唯明王、圣人智之,故能留之⑫。死者不毒⑬,夺者不温⑭。此无穷……□□□□民皆尽力⑮,近者弗则,远者无能⑯。货多则辨⑰,辨则民不德其上⑱。货少则□⑲,□则天下以为尊。然则为民赇也⑳,吾所以为赇也㉑,此兵之久也㉒。用兵之国之葆也。
【注释】
①行选:本篇篇题,意谓择优而取。行,施行。选,选贤取良。
②用兵:这里指治理军队。移民:使人民和士兵归附、顺从。移,归附、顺从的意思。民,百姓与士兵皆称民。
③权衡:即秤。权,秤砣。衡,秤杆。此处引申为标准,意谓“用兵移民”“篡贤取良”必须有一个公平的标准。
④阴阳: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对范畴,既有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又有一些迷信观念。在军事上,中国古代兵家把阴阳作为一种理论,即《汉书·艺文志》所说:“阴阳者,顺时而发,推刑德,随斗击,因五胜(五行相胜),假鬼神而为助者也。”
⑤冣众:组织军队,集结兵力。合适:同敌人交战。适,通“敌”。
⑥正衡再纍暨忠:意谓选取人才要反复斟酌,至公至平,不偏不倚。衡,指天平。纍,指砝码。暨忠,借为“既中”,指天平的指针在正中。
⑦称乡县衡:意谓公正地量功授赏。称乡,即称量功赏。乡,借为“飨”,本义是用酒食款待人,引申为犒赏。县衡,即悬平天平。县,本字为悬。
⑧虽:借为“唯”。
⑨私公之财壹也:意谓不分贵贱,对人才一视同仁。私,指大夫以下的私属,即地位较低的人。公,指侯、王以上大官,即地位高的人。财,借为“材”,即人才;财物之财,在本篇及本书都称为货。
⑩不足于寿而有余于货者:指富有而贪生的人。不足,即不满足。寿,指寿命。
⑪不足于货而有余于寿者:指因贫穷而不怕死的人,亦即贪财而轻生者。
⑫留之:留下来在部队服役。即按上述公正地量功授赏、一视同仁的办法并根据人们贪生和轻生的不同特点,使其乐于留在军中作战杀敌。
⑬死者不毒:战死的人没有怨恨。毒,痛恨。
⑭夺者不温:丢掉官职的人没有抱怨。夺,指贬官。温,借为“愠”,抱怨、气愤。此句意谓,只要标准公正,一视同仁,就能做到死者无恨,贬者无怨。
⑮此处简文残缺十余字,其意可能是:按上述原则去做,人才的出现是无穷的,上下都会拥护,士兵都会尽力效命。
⑯近者弗则,远者无能:亲近之人不敢为非作歹,疏远之人也不敢松懈、怠慢。则,通“贼”。能,读为dài,借为“怠”。
⑰辨:这里是分别、离异之意,意谓士兵(民)的钱财多了,对上就容易产生离异之心。
⑱德:同心同德。此句意为:士兵的钱财多了,对上容易产生离异之心,就不会同心同德。但孙膑在此处的意思,不是主张民贫兵穷,而是说要公正地论功行赏,不能普遍地、一味地用钱财去收买军心。
⑲□:此处残损一字,尚保留右侧“阝”,似为乡,借为“向”,与上文“辨”字相对,意为与上(君主或将帅)同心同德。
⑳赇:酬谢,指对贤良、有功之人,要用物资奖赏来酬谢。
㉑吾所以为赇也:与上文相连,意谓上级用物资奖赏来酬谢下级,下级用勇敢作战来酬谢上级。
㉒久:即前面所说的“留之”。《孟子·公孙丑上》说:“可以久则久”,即可以留则留的意思。本文此处意谓:上下互为赇,所以士兵们能留下来,使部队稳定而巩固。
【译文】
孙膑说:治理好军队,使人民和士兵能够归附、顺从自己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亦是有标准可守的。就像秤和天平一样,有一个公正客观的标准。有了公正客观的标准,才能够更好地选取人才。要按阴阳五行的道理,组织军队、集结兵力、与敌作战。选取人才要像用天平称物一样反复斟酌,至公至平,不偏不倚,这样,人才的涌现,就是无穷无尽的。论功行赏,也必须公正无私,要选取最为适宜的方式选拔人才。不论地位高低和身份贵贱,对人才的选取要一视同仁。民众的特点是,有的人富有但贪生怕死,有的人贫穷却不吝惜生命。唯有聪明的国君和智能极高的人才懂得这个道理,并善于运用这个道理使人们乐于留在军队服役。这样,为战斗而牺牲的人不会怨恨自己的上级,因作战不利而丢掉官职的人也不会产生不满情绪。按照上述原则去办,人才便是无穷无尽的……广大士兵都会竭力效命,与长官亲近的人不敢为非作歹,与长官疏远的人也不敢松懈、怠慢。如果一味地对士兵实行厚赏,不论功过如何,那么,士兵的钱财多了,反而容易产生离异之心,对上级不感恩戴德。[如果不一味实施厚赏,而是论功行赏,那么,]士兵的钱财就不会普遍增多,[对奖赏就会很珍重,]与上级也会同心同德。这样,上级用物资奖赏来酬谢下级,下级用勇敢作战来酬谢上级,上下互为酬谢,军队就能稳定巩固。这是国家用兵打仗的一个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