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攻篇第十二
本篇主要阐述火攻的目标、种类,放火的物质和气象条件,以及实施方法。孙武认为,火攻只是辅助军事进攻的一种手段。所以,火攻者应利用纵火所引起的敌军的骚乱,适时发起攻击,发展并扩大战果。
【原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①,二曰火积②,三曰火辎③,四曰火库④,五曰火队⑤。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⑥。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⑦、壁⑧、翼⑨、轸⑩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注释】
①火人:焚烧敌军的人马。此处“火”为动词,为焚烧之意。以下同。
②火积:焚烧敌军的粮、草。
③火辎:焚烧敌军的辎重。
④火库:焚烧敌军的武器库。
⑤火队:焚烧敌军的隧道。
⑥素具:平素就有准备。
⑦箕:二十八宿之一,为苍龙七宿的末一宿。
⑧壁:二十八宿之一,为玄武七宿的末一宿。
⑨翼:二十八宿之一,为朱鸟七宿的第六宿。
⑩轸:二十八宿之一,为朱鸟七宿的末一宿。
【译文】
孙子说:一般来讲,火攻有五种,一是焚烧敌方的人马,二是焚烧敌人的粮草,三是焚烧敌人的辎重,四是焚烧敌人的武器库,五是焚烧敌人的交通要道等设施。实施火攻是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的,首先是点火器材必须平日里就准备好(,且要经常检查,以免失效)。当决定发动火攻时,一定要依靠天时,具体点火时要有恰当日子。所谓天时,就是指气候干燥的时期,否则火攻效果就会下降;所谓恰当的日子,就是指月亮运行到箕、壁、翼、轸四星所在位置的时候。一般来讲,大凡月亮运行到这四个星宿的位置时,都是有风的日子(,可以助力火势,起到更好的效果)。
【解析】
这一段,孙子主要阐述了在战争中实施火攻的方法。
火攻,顾名思义,就是用火攻击敌军的战术。火攻是古代战争中一种特殊而有效的进攻手段,是人们利用自然资源和敌我的自然环境来打击敌人的一种有效进攻方式。赤壁之战中,三国时期的孙权、刘备联合对战曹操的二十万大军之时,就是利用曹军不善水战而将战船连接在一起的漏洞,巧借东风上演了一场火烧曹军战船并蔓延到曹军设在陆地上的营寨,导致曹军落荒而逃的取胜之战。
孙子在此对战争中实施火攻的重点对象、事情的准备以及天时气候的合理选择给予了具体的指导意见。火攻的实质,其实就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只要人们能注意观察环境、检识自我,有效利用手中、身边的资源,并配合天时地利人和,就能把资源的效力发挥到最大。
【原文】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①,可从而从②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③。
【注释】
①极其火力:让火尽量燃烧。
②从:跟从。此处指进攻。
③以数守之:意为等待火攻的条件。
【译文】
但凡火攻,一定要根据火攻所引起的五种情况变化采取相应的措施。若要在敌方内部放火,则应尽早派兵在外策应。当火已烧起,而敌兵仍然表现极为镇静时,就要等待、观察,不可急于进攻;待到火势最旺时,可以进攻就进攻,不可以进攻就停止。当然,火也可从外面放,此时,就不必等待内应了,只要按准确的时机放火就行。用火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要从上风放火,也要从上风进攻,千万不要从下风进攻(,那样效果并不好,因为火或烟会对我方造成影响)。白天风刮得久了,夜晚就会停止。但凡领导作战者,一定要熟悉这五种火攻所引起的情况变化,并根据火攻遵循的自然规律紧紧把握住火攻的时机。
【解析】
在这一段,孙子阐述的是火攻所引起的五种情况变化以及需要采取的相应措施。
孙子认为,光是发动火攻自然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根据火攻对敌方所造成的情况变化来适时地运用我方军力加以策应。火攻最重要的作用不是直接焚毁敌军,而是利用火攻导致敌军内部大乱,以至于无法有序地应对我方的进攻。因此,光从敌人内部放火,导致敌人内部大乱是不够的,还要在敌人外部部署兵力,趁机发动袭击。注意,只有当敌军被火攻弄得军心大乱时,我方才能发动袭击,否则取胜的机会也不是很大。
由于风对火攻的效果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实施火攻时一定要注意风向,否则就可能火攻敌方不成反而导致自己被火攻,那无疑是增大了敌方的胜算。
【原文】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①。水可以绝②,不可以夺③。
【注释】
①强:指增强其威力。
②绝:分割,断绝。
③夺:去。此处为赶走的意思。
【译文】
用火来辅助进攻的人是高明的,以水来辅助进攻的人是强大的。水可以有效阻隔敌人,却不如火攻那样可以直接赶走敌人。
【解析】
火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在战争中被有效利用,就能发挥极大的威力。水也是一种自然资源,也能因为被有效利用而在战争中发挥极大的威力。不过,孙子认为,无论是火攻还是水攻,都只能作为一种辅助进攻的方法,而不是主要的进攻方法,因为毕竟人是无法完全掌控火和水这两种自然资源的,只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利用它们的力量,一旦条件有变,它们对我们有利的地方就有可能成为对我们有害的地方,因此需慎重施用。
在孙子看来,水攻的优势不如火攻的优势明显,因为水攻的优势只在于有效阻隔敌人,无法像火攻那样直接杀伤敌人,因此他对于水攻的阐述远不如火攻那般详细,不过是泛泛而谈。
【原文】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①。故曰:明主虑②之,良将修③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④,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⑤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⑥之道也。
【注释】
①命曰费留:这就叫作“白费”。
②虑:考虑。
③修:此处为研究的意思。
④非得不用:不能取胜就不用兵。
⑤愠:愤怒,恼怒。
⑥全军:保全军队。
【译文】
打了胜仗,攻取了城池,却无法凭借这些建立功业,无法依靠这些来巩固政权,那便是危险的,这叫作白费财力、物力。所以,一个英明的君主应该很好地考虑这个问题,一个贤良的将帅应该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要记住,不是于国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必胜的把握就不要出兵,不是处于危险境地就不要与敌交战。君主不可以因为一时的愤怒而发动一场战争,将领也不能因为一时的恼火而命令将士们出营作战。符合国家利益就行动,不符合国家利益就停止行动。要知道,愤怒可以转化为高兴,恼火可以转化为喜悦,但国家一旦灭亡,就无法重建了,人一旦死掉,也就没法活过来了。所以,明智的君主应慎重地对待这个问题,优秀的将帅应该警惕这个问题,这是安定国家保全军队的根本原则啊!
【解析】
前文说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谋取利益,但并不是每一场战争的胜利都能为自己谋取到利益,尤其是谋取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在孙子看来,对于一个将帅来说,一场胜利的战争应为自己谋取到建功立业的利益;对于一个君主来说,一场胜利的战争应为自己谋取到巩固政权的利益。如果不能让将帅建功立业,不能让君主巩固政权,那么战争的胜利又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孙子在此警示君主和将帅:必须要根据国家的利益而战,而不能因为一时的义气而战。因为人的情绪是随时在变化的,这一刻的愤怒可能在下一刻就变成了欣喜,而战争是一个需要耗费大量物力、人力、财力的长期过程,即便是战胜一方,也必须付出惨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