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间篇第十三

用间篇第十三

本篇主要论述使用间谍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孙武认为,是否了解敌情对战争的胜负具有重要影响。要先知敌情,只能求诸间谍。只有大圣大智大仁大义之人才能使用各种间谍,获得广泛的情报。

【原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注释】

①奉:通“俸”,指国家开支。

②相守:相持。

③爱爵禄百金:吝惜爵禄钱财。

④不仁:没有仁爱之心。

⑤先知:先知先觉。

⑥取于鬼神:用祈祷、祭祀等迷信方法去求助于鬼神。

⑦象于事:筮占之事。

⑧验于度:用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来验证吉凶祸福。

【译文】

孙子说:一般来讲,国家决定出兵十万,出征千里,那么就要消耗巨资。其中百姓的耗费加上国家公共的开支,每天千金;如此,必然导致国家内外动荡,人们疲惫地奔波于道路之中,七十万家的民众不能安心从事耕作,荒废了生计。所以说,相持数年仅为争夺一朝的胜利,却因为吝啬爵禄和金银,不愿意花大价钱使用间谍去刺探敌情,导致自己不知道敌方的情报,从而使战争拖延更久,这难道不是天底下最没有仁爱之心的吗?这种人,根本不配做军中的统帅,也不配当君主的辅臣,更是无法取得战争的胜利。所以,一个英明的君主,一个贤能的将帅,所以能动辄战胜敌人,取得一般人所无法获得的成就,就在于他们事先了解了敌情。而想要做到事先了解敌情,就不能求神问鬼,不能用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来验证吉凶祸福,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别人的口中打探,而我们打探的对象自然是了解敌人情报的人。

【解析】

本篇伊始,孙子就阐明了间谍对于战争的重要性。

孙子一直在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比较容易,知彼就比较困难了,这需要我们了解敌方的土地、人口、物产、君主偏好、战略意图等各方面的消息,土地、人口、物产这些客观的东西还比较容易获知,而君主偏好、战略意图这样主观的东西就比较难以获知了,因此就需要使用间谍去刺探消息了。

间谍,就是刺探消息的人,是指从事秘密侦探工作,从敌对方或竞争对手那里刺探机密情报或是进行破坏活动,以此来使其所效力的一方有利的人。在古代,间谍也被称为“奸细”,“细”的本义是微、小,地位卑微的人就称为“细人”,平头百姓叫“细民”;“作”是事情、事业,间谍工作不属于正面战场的大规模作战,而是偷偷摸摸,像做着地位卑微的事情,故称“细作”,这也形象地说明了间谍的隐秘性。

在孙子看来,一个不愿意花大价钱使用间谍去刺探敌情、从而导致战争拖延更久的将帅,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将帅,因为他没有做到“知彼”,也就大大降低了在战争中取胜的概率。

【原文】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乡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注释】

①因间:即下文的“乡间”。意为利用敌国的乡野之民当间谍。

②生间:到敌方刺探情况后还能生还的间谍。

③起:起用。

④莫知其道:使敌人摸不清我军的行动规律。

⑤神纪:神秘莫测之道。

⑥乡人:敌国乡间的百姓。

⑦敌间:敌方派来的间谍。

⑧诳事于外:故意向外散布虚假消息,以欺骗、迷惑敌人。

⑨反:通“返”,为返回之意。

【译文】

一般来讲,使用的间谍有以下五种: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如果五种间谍一齐使用,那么便可以让敌人对我们束手无策,怎么也猜不出我们的行动战略,这便是国君的法宝了。所谓乡间,就是利用敌国的乡下百姓为间谍,向他们打探敌国的消息,之后加以分析,总结出敌情;所谓内间,就是利用敌国朝内官员做间谍,从他们口中得知对方的情况,之后加以准备;所谓反间,就是利用敌方派来的间谍,策反他们,让他们反过来为我们效力(,既可以获得对方的消息,又可以借助他们传递我们刻意制造的虚假信息);所谓死间,就是故意在外散布虚假消息,同时让我方间谍获取这消息并有意传给敌方的间谍;所谓生间,就是深入敌营刺探情报,并能亲自回来报告敌情的间谍。

【解析】

在这一段,孙子着重阐述了间谍的五种类型:因间、内间、反间、死间和生间。

从这五类间谍的效用来看,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的效用,可谓是逐级递增。因间是效用最低的间谍,因为他能刺探到的敌情大多机密度不高,操作难度不大,但因走的是百姓下层路线,有助于了解敌国民心,所以也是必不可缺的。内间的难度稍有加大,走的是敌国的上层路线,只要抛出的利益足够诱人,操作起来也不算太难。反间、死间、生间的难度就比较大了,要靠计谋取胜,要有极高的随机应变的能力,既要能刺探对我方有利的信息,还要迷惑敌方,并能在险境中保全自身,实在是困难至极。

孙子认为,使用间谍的最高境界,就是同时使用这五种类型的间谍,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彼”,同时迷惑敌方,让敌方无法做到“知彼”,我方自然就能达到“制敌而不为敌所制”的目的了。

【原文】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注释】

①莫亲于间:没有比间谍更值得信任的了。

②圣智:才智过人。

③微妙:精细奥妙。

④间事未发:指起用间谍的事还未实施。

【译文】

所以,三军之中,没有比间谍更值得信任的了;同时,没有任何赏赐比统帅给予间谍的赏赐更加丰厚;也没有什么任务比间谍执行更加机密。如果不是英明睿智的人,是不能任用间谍的;没有仁义的德行的人,是不足以驱使间谍的;没有精微神妙的分析判断能力的人,是不能得到最为真实、有用的情报的。微妙啊微妙!简直是没有什么地方不能应用间谍的。因此,起用间谍的事情若还没开始实施便走漏了消息,那么间谍和那走漏消息的人,都要被处死。

【解析】

在这一段,孙子再次阐明了间谍的重要性,并着重阐明了任用间谍的几大基本原则。

毋庸置疑,间谍对于战争的取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间谍获得的赏赐也往往是最为丰厚的。但做间谍也是十分危险的,稍有不慎就可能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甚至是灭族之灾。因此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做间谍,也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去做间谍的。

对于间谍来说,刺探到对己方有利的消息,是自己工作的核心,但如何在险境之中保全自身,也是每个间谍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毕竟,没有多少人愿意赴死,即使要赴死,也要死得其所,死得有价值。

如何让间谍甘冒险境,为了刺探消息甘愿赴死呢?这就要求起用间谍的将帅具有两大品质和一种能力。两大品质,是指英明睿智、仁义德行;一种能力,则是指精微神妙的分析判断。

【原文】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注释】

①守将:守城之将。

②左右:守将身边的近侍之臣。

③谒者:掌管传达等事的近侍。

④门者:把守城门的官吏。

⑤舍人:把守寝舍的官吏。

⑥索:求。此处有“刺探”的意思。

⑦导而舍之:引导他并且把他放回去。

⑧如期:按期返回。

⑨厚:待遇优厚。

【译文】

但凡要攻击某个敌军,要夺取某个城邑,要斩杀敌方的某个重要人员,就一定要事先了解敌方的情况,要知道对方军队的主管将帅,将帅左右的亲信,传达报告的官员,守门的官吏,把守寝室的官吏等人的姓名,这些条件,一定要命令我方间谍查探清楚。一定要查出敌方派来的间谍,查获后,要以重金收买,策反他,诱导他为我所用,这样,反间就可以得到使用了。从反间那里了解到情况后,就能从敌方找到恰当人选做我们的间谍,这样乡间、内间就可得到使用了。从反间那里了解了情况后,就可以派死间去散布假情报了,并让他告诉敌人,我方已受到敌人的迷惑。由于从反间那里了解了情况,因此我方可以避开危险,这样生间也就可如期返回通报了。如此,五种间谍就都起用了。五种间谍的情况,君主是必须掌握的,而掌握这些情况的关键在于反间,所以对反间不可不给予优厚的待遇。

【解析】

在这一段,孙子主要阐述了在战争中使用五种不同类型的间谍的具体方法。

两军交战之前,了解敌情是必须的。要了解敌军中主管将帅,将帅左右亲信,传达报告的官员,守门的官吏,甚至是对方门客幕僚等人的姓名,需要用到因间和内间。查出敌方派来的间谍,并以重金收买,策反他,诱导他为我所用,这就是反间。从反间那里探知敌情后,就应出动死间去散布假情报,以迷惑敌方了。因为反间提供的有用信息,使得我方在战争中得以避开危险,这样生间就可以如期回报。由此可见,在战争中使用间谍也是有着一定的先后顺序的,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在这个过程中,反间可以说是至为关键,是扭转整个战争形势的灵魂人物,因此反间所获得的酬劳也是特别优厚的,当然反间所处的境地也是最为危险的。

【原文】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注释】

①伊挚:即伊尹,本为夏桀之臣,商汤灭夏时用他为相,从而消灭了夏朝。

②吕牙:即姜子牙,俗称姜太公,曾为殷纣王之臣。周武王姬发伐纣时,用吕牙为师,打败了商纣王。

③上智:高超的智慧。

【译文】

从前,殷代兴起之际,伊挚在夏当间谍;周代兴起之时,姜子牙在殷搜集情报。所以,明君贤将,若能用极有智谋的人做间谍,就必定能成就大功。这是用兵的关键,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提供的情报来决定军事行动。

【解析】

在本篇的最后一段,孙子再次阐述了间谍对于战争取胜的重要性。

孙子在这里列举了间谍的始祖类人物:伊挚和姜子牙,他们都是其所处时代位高权重、声名显赫、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人物,这也很好地说明了本段的主题。

间谍,在中国确实算得上历史悠久。中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间谍,是夏朝的女艾,出自《左传》中的“使女艾谍浇”。夏朝的第三位君主太康在位时,有穷国君羿(又被称为后羿,“后”字是夏朝最为尊贵的称号),趁着太康外出田猎时作乱,攫取了夏朝政权,立太康的弟弟仲康为王,自己在背后独揽大权。仲康在位七年后去世,后羿又扶持仲康的儿子相即位。后来,后羿的亲信寒浞杀死了后羿,并让自己的儿子寒浇杀死了相。相的王后缗有孕出逃,生下儿子少康。少康以复国为念,派了女艾到寒浇那里做间谍,最终灭掉了寒浇家族,复兴了夏朝。

少康起用了女艾这样一个足智多谋的间谍,就复兴了一个王朝,可见间谍的作用有多大。因此,在战争中使用一个足智多谋的间谍,自然也能赢得战争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