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法①

五教法

【原文】

[孙]子曰:善教者于本,不临军而变,故曰五教:处国之教一,行行之教一,处军之[教一,处阵之教一,隐而]不相见利战之教一。处国之教奚如?曰……孝弟良五德者,士无壹乎?虽能射不登车。是故善射为左,善御为御,毕母为右。然则三人安车,五人安伍,十人为列,百人为卒,千人有鼓,万人为戎,而众大可用也。处国之教如此。行行之教奚如?废车罢马,将军之人必任焉,所以率……险幼将自立焉,所以敬□……□足矣。行行之教如此。处军之教[奚如?]……也。处军之教如[此。处阵]之教奚如?兵革车甲,陈之器也……以兴善。然而陈暨利而陈实蘩。处陈之教如此。隐而不相见利战之教[奚如?]……

五教法。

……垒涂道,使三军之士皆见死而不见生,所[以]……

……所以教耳……

……[所]以教足也。五教暨至,目益明……

【注释】

①五教法:本篇篇题,即处国之教、行行之教、处军之教、处阵之教、隐而不相见利战之教等五种教育训练方法。教,这里指军队建设所实施的各方面教育训练。

②处国之教:即政治教育。从本篇所述有关内容看,处国之教要求以严格的政治教育为基础,组建起强大的国家军队。处国,处置好国家军队的政治教育和组织建设问题。

③行行之教:即队列训练。行(háng),卒伍行列。本篇在这方面的具体内容严重残损。

④处军之教:即行军训练。《孙子兵法·行军篇第九》有“处军、相敌”之语,处军就是军队行进在各种不同地形上对各种有关问题的处置方法。本篇在这方面的具体内容全部残损。

⑤处阵之教:即阵法训练。本篇这方面的具体内容全部残损。

⑥隐而不相见利战之教:即隐蔽而突袭敌人的战法训练。本篇这方面的具体内容也残损。

⑦弟:同悌,指敬爱兄长的品德。五德:指军人必备的五种品德。现篇中有孝弟良三项,残损二项,可能是忠义或仁义之类。

⑧毕母为右:意谓以既不善射又不善御的士卒骨干做车右甲士。毕,尽,全。母,通“毋”,无,指不具备善射、善御技能。一般古代战车上有甲士三人,都是士卒中的骨干,其中一名为御手,一名为射手,一名为手执戈(或矛、戟)的甲士。

⑨安车:由三名甲士编组为一乘战车(驾四马,立乘)。安,作动词用,用编组之意。

⑩卒: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即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一百人)为卒。

⑪废车罢马:意谓进行行行之教时不要战车和战马,实施徒手训练。废,置而不用。罢,免,止。

⑫险幼:指险要、险阻之地。幼,读为要。

⑬蘩:疑读为繁,意谓阵法在实际运用中复杂多变。

⑭此段残简内容可能属于处阵之教,意谓筑垒于后退之路,迫使三军死战求生。

⑮此段残简内容可能也属于行行之教。

【译文】

孙膑说:搞好部队建设,在于平时抓住教育训练这个根本,不要等到临战之时匆忙上阵,临时组兵。因此,平时要对部队实施以下五种教育训练:一个是政治教育,一个是队列训练,一个是行军训练,一个是阵法训练,一个是隐蔽而突袭敌人的战法训练。怎么样进行政治教育呢?就是要严格以[忠、义、]孝、悌、良五德为基础,对士兵进行德行教育。五德缺一的士兵,即使精于射箭也不能让他登上战车做甲士。所以,在五德皆备的基础上,要用善射的人做车左的甲士,善于驾驭战车的人做战车的御手,既不善射又不善御的士兵骨干做车右的甲士。这样,就可以三人编组成一乘战车,五人编为一伍,十人编为一列,百人编为一卒,千人则设置战鼓,万人则组成一支强大的部队,从而可以充分发挥三军之众的巨大威力。政治教育就是如此。怎么样实施队列训练呢?队列训练就是不用战车和战马,在将军统率下的每一个人都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徒手动作和技巧。……队列训练就是如此。怎么样实施行军训练呢?……行军训练就是如此。怎么样实施阵法训练呢?阵法训练就是要把各种武器、装备、战车、铠甲都充分运用起来,这些都是布阵所必需的重要战具……。然而布阵既要有锋利之势,又要复杂多变以随机应敌。阵法训练就是如此。怎么样实施隐蔽而突袭敌人的战法训练呢?……

五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