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威王]①
【原文】
孙子见威王,曰:“夫兵者,非士②恒埶也。此先王之傅③道也。战胜,则所以在④亡国而继绝世也。战不胜,则所以削地而危社稷⑤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然夫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
“事备⑥而后动。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⑦也;卒寡而兵强者,有义也。夫守而无委,战而无义,天下无能以固且强者。尧⑧有天下之时,诎⑨王命而弗行者七,夷⑩有二,中国四⑪,故尧伐负海之国而后北方民得不苛⑫,伐共工而后兵寝而不起⑬,施而不用。其间数年,尧身衰而治屈⑭,胥天下而传舜⑮。舜击讙收⑯,方之宗,击归⑰,方之羽;击三苗⑱,方之危;亡有户是中国⑲。有苗民存⑳,蜀为弘㉑。舜身衰而治屈,胥天下而传禹㉒。禹凿孟门而通大夏㉓,斩八林而焚九□㉔。西面而并三苗,□□……素佚而致利也㉕。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昔者,神戎战斧遂㉖;黄帝战蜀禄㉗;尧伐共工;舜伐劂管㉘;汤放桀㉙;武王伐纣㉚;帝奄反㉛,故周公浅之㉜。故曰,德不若五帝㉝,而能不及三王㉞,智不若周公,曰我将欲责仁义㉟,式礼乐㊱,垂衣裳㊲,以禁争捝。此尧舜非弗欲也,不可得,故举兵绳之㊳。”
【注释】
①[见威王]:本篇原简文无篇题,现篇题是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所补加,所以用[]以示区别(下同)。
②士:疑读为“恃”。意谓军事上不能倚赖固定不变的形势。
③傅:当读为“敷”,布、施之意。一说是“传”字的误写,因竹简原文用篆书写成,傅与传字形相近,抄写致误。
④在:存。
⑤社稷:国家的代称。社,土神。稷,谷神。
⑥事备:指做好战争准备。据下文,主要指政治准备的“义”和经济准备的“委”。
⑦委:委积,即物资储备。
⑧尧:传说中我国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
⑨诎:借为“黜”,废除。
⑩夷:指古代我国东方地区的部族。
⑪中国:指我国古代中原地区。
⑫负海之国:指远方之国,即远在沿海的各部落、方国。苛:骚扰。
⑬共工:传说中唐尧的臣子,与驩兜、三苗、鲧并称为“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
⑭屈:穷尽。
⑮胥:皆,都,尽。舜:传说中我国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
⑯讙收:即驩兜,传说中的恶人,唐尧时与共工一起为非作恶,被舜放逐到崇山。
⑰归:借为“鲧(gǔn)”,古史传说中的“四凶”之一,治水无功,被舜殛之于羽山。
⑱三苗:传说中我国古代南方的部落,被舜打败,放逐到三危。后禹又继而伐之。
⑲有户是:有户是即有扈氏,上古部落名。《尚书》《史记》《逸周书》等皆载有扈氏被夏启所灭,唯敦煌所出《六韬》抄本中谓有扈氏被有虞氏所灭。户,借为“扈”。
⑳有苗:即三苗,见注⑱。
㉑弘:疑当读为“强”。此处意为唯有苗氏还比较强大。
㉒禹:本上古夏后氏部落的领袖,是鲧的儿子,因治水有功,后得继舜而任部落联盟的领袖。
㉓孟门:山名,在今陕西宜川东北、山西吉县西,绵亘于黄河两岸。相传大禹治水时,曾在此开山导河,疏通河道,从而治除了洪水横溢之患。大夏:即夏墟,在今山西汾河与浍河之间,因禹凿孟门而除水患,大夏始得通行。
㉔斩八林而焚九□:即《孟子》所谓“烈山泽而焚之”,用焚烧野林、荒草的办法驱赶野兽,垦殖农田。八、九,凡指多处,非确指八片野林和九块草地。□,汉简整理小组注曰:“‘九’下一字不清,似是‘薮’字。”由此判断是指山泽草地。
㉕并三苗:放逐三苗。并,读为“屏”,屏除、放逐。素佚而致利也:此句上文残缺,可能指不能无所作为而获得胜利。素佚,一向安闲。致利,获得胜利。
㉖神戎:即神农氏,相传为上古三皇之一,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斧遂:即补遂,传说中的上古部落名。
㉗黄帝: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相传他战胜炎帝和蚩(chī)尤,得到各部落拥戴,成为部落联盟领袖。蜀禄:即涿鹿,地名,相传是黄帝击杀蚩尤的地方。
㉘管:疑为上古部落名。音、义不详,待考。
㉙汤放桀:商汤放逐夏桀。汤,商朝开国的国君。桀,夏朝最后一个国君。相传商朝灭夏之后,汤把桀放逐到南巢(今安徽巢县)。
㉚武王伐纣:周朝灭亡商朝的战争。武王,即周武王姬发,周朝的建立者。纣,即殷纣王,商朝的最后一个国君,被周军打败后自焚而死。
㉛帝奄反:即商奄叛乱。帝,疑“商”字之“误”。商奄,也单称奄,其地在今山东曲阜奄里,是商末周初的一个部落方国。反,指周灭商后,殷纣王之子武庚曾联合东方的奄、徐等国发动反周叛乱。
㉜周公浅之:即周公东征平叛。周公,周武王之弟姬旦,周初的大政治家。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辅政,率兵平定了武庚、奄、徐等叛乱。浅,借为“践”或“残”,毁、灭之意。
㉝五帝:指上古的五位帝王。五帝分别指谁历来说法不一,据《史记·五帝本纪》,指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五帝。但本文此处似乎将神农氏也列为五帝之一。
㉞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的君主,即夏禹、商汤、周文王和周武王。
㉟责:借为“积”。
㊱式:用。
㊲垂衣裳:譬喻雍容礼让,不搞争斗。
㊳绳:纠正。
【译文】
孙膑晋见齐威王,向威王陈述说:“军事上不能依赖某种固定不变的形势,这是先代帝王传下来的道理。打了胜仗,就能保存处于危亡中的国家,延续将被毁灭的世系。打了败仗,就会丧失领土而危害国家的生存。因此,对战争问题不能不认真研究。轻率好战的人会导致亡国,一味贪求胜利的人会受挫、被辱。战争不是好玩的,胜利也不一定就能得到利益。
“开始战争之前要首先做好充分准备,而后才能采取行动。城池虽小而防守却很坚固,是因为有充足的物资储备;兵力虽少而战斗力却很强,是因为所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防守而无物资储备,进行战争而非正义,那么天下谁也无法使其防守坚固,战斗力强大。唐尧开始治理天下的时候,拒不执行其命令的有七个部落,其中东方地区两个,中原地区四个。因此,唐尧讨伐了东方沿海地区的部落方国之后,北方地区的人民才免受骚扰而得以安居乐业;讨伐了共工的暴乱之后,战争才暂得止息,干戈才解除而不用。又经过数年的操劳,唐尧年迈身衰再无治理天下的精力,便把治理天下的权力传给虞舜。虞舜即位后继续用兵平叛,打败欢兜,将其放逐到崇山;打败鲧,将其放逐到羽山;打败三苗,将其放逐到三危;还在中原击灭了有扈氏。但有苗氏人民仍然存在,是唯一还比较强大的力量。虞舜年迈身衰而无治理天下的精力,便把治理天下的权力传让给夏禹。夏禹首先开山治水而通大夏,焚烧林泽而垦农田,继而西向用兵,驱逐三苗……[历史经验表明,]谁也不能无所作为而获得胜利。只有用武力战胜敌人,才能使自己强大并巩固起来,进而实现天下的统一。
“从前,神农战胜补遂;黄帝战胜蚩尤于涿鹿;唐尧讨伐共工;虞舜讨伐管;商汤放逐夏桀;周武王讨伐殷纣王;商奄叛乱,周公率兵去镇压。所以说,那些功德不如五帝、才能不如三王、智略不如周公的人,还讲什么我将要以积累仁义、推崇礼乐、雍容礼让的办法来禁止当今的战争。这种办法尧舜并非不想用,而是这种办法很难得到,所以才使用战争手段去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