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篇第九
本篇主要讲述了如何配置、组织军队,观察判断敌情和团结将士。孙武认为,行军作战必须占据便于作战和生活的有利地形,善于根据地形配置兵力,必须对敌情进行周密细致的观察,善于深谋远虑,从现象到本质,对各种症结做出正确的判断。孙武还指出,将帅只有在取得士卒的信任后,才能用教育和惩罚相结合的方法训练好士兵,率领全军去争取胜利。
【原文】
孙子曰:凡处军①相敌,绝山依谷,视生处高,战隆无登,此处山之军也。绝水必远水;客②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利;欲战者,无附③于水而迎客;视生处高,无迎④水流,此处水上之军也。绝斥泽⑤,唯亟⑥去无留;若交军于斥泽之中,必依水草而背众树,此处斥泽之军也。平陆处易而右背高,前死后生,此处平陆之军也。凡此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注释】
①处军:行军作战中对军队的处置。
②客:古代交战时把进攻的一方称为“客”,防守的一方称为“主”。
③无附:不要靠近。
④迎:逆。
⑤斥泽:盐碱、沼泽之地。
⑥亟:急切,赶快。
【译文】
孙子说:但凡部署军队、判断敌情时,都应该注意:通过山地时一定要靠近有水草的溪谷,而且应该在居高向阳的地方驻扎军队,敌人占领高地时不要向上仰攻敌人,这是在山地战中部署军队的原则。军队横渡江河以后,应在远离湍急水流的地方驻扎。如果敌人渡河来与我军交战,不要在江河中迎击敌人,而要在敌人一部分已经渡河、一部分还未到达河岸时发起攻击,这样对我方最为有利。如果要与敌人决战,切记不要紧靠水边迎敌,要选择居高向阳的地方,不要面对着江河水流迎敌,这是在江河地带决战时部署军队的原则。通过盐碱沼泽地带时,不要停留,要快速离开;如果在盐碱沼泽地带与敌军相遇,那么一定要在靠近水草且背靠树林的地方部署军队,这是在盐碱沼泽地带部署军队的原则。在平原地带与人交战时,要选择平坦、视野开阔的地方安扎军营,最好右侧依托高地,要前低而后高,这是在平原地带部署军队的原则。以上几种部署军队的原则,就是黄帝之所以能战胜其他四帝的重要原因。
【解析】
本篇伊始,孙子就仔细阐述了在四种不同地理条件下的部署军队的原则。
第一,在山地部署军队的原则是:通过山地时,一定要靠近有水草的溪谷;驻扎军队时,要选择在居高向阳的地方;敌人占领高地时,不要向上仰攻敌人。
第二,在江河地带决战时部署军队的原则是:军队横渡江河以后,应在远离湍急水流的地方驻扎;如果敌人渡河来与我军交战,不要在江河中迎击敌人,而要在敌人一部分已经渡河、一部分还未到达河岸时发起攻击;如果要与敌人决战,要选择居高向阳的地方,切记不要紧靠水边迎敌,也不要面对着江河水流迎敌。
第三,在盐碱沼泽地带部署军队的原则是:通过盐碱沼泽地带时,不要停留,要快速离开;如果在盐碱沼泽地带与敌军相遇,那么一定要占据靠近水草且背靠树林的地方。
第四,在平原地带部署军队的原则是:与人交战时,要选择平坦、视野开阔的地方安扎军营,最好右侧依托高地,要前低而后高。
孙子认为,只要把握这四点部署军队的原则,就能在战争中取胜,因为这是黄帝当年战胜其他四帝成就华夏民族霸业的最重要的原因。
【原文】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①而贱阴,养生②而处实③,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④也。上雨,水沫至,欲涉⑤者,待其定也。
【注释】
①贵阳:以向阳为贵。阳,在此处指向阳面。后文“阴”即指背阴面。
②养生:指据有水草之利。
③处实:指依托高地而处。
④地之助:得到地形的辅助。
⑤涉:徒步蹚水。
【译文】
一般来讲,将帅选择驻军地点时,都喜欢干燥的高地,而厌恶潮湿的洼地;都重视向阳之地,而刻意避开阴暗之地;将军队驻扎在接近水草、地势较高的地方,将士们就不容易生病,这样自然会有战胜敌人的把握。在丘陵堤坝等地方行军时,一定要占领向阳的一面,并且背靠高地驻扎,这些都是对作战有利的条件,是地形对作战的辅助。当临河决战时,遇到上游下雨、洪水突至的情况,千万不要着急,如果此时需要徒步涉水去参加战争,那么应等待水势平稳以后再过河。
【解析】
这一段,孙子阐述的是选择驻军地点的三大原则,只要依据这三大原则来选择驻军地点,就能充分发挥地理条件的辅助作用,加大取胜的把握。
孙子所说的第一个原则,是要选择干燥的高地,而不要选择潮湿的洼地。因为潮湿的洼地大多阴冷,如果让军队驻扎在此,会使得士兵的身体受到寒冷的损害,易发生风湿病和支气管炎等疾病,影响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
孙子所说的第二个原则,是要选择向阳之地,避开阴暗之地,也是像第一个原则一样,是出于健康方面的考虑。
孙子所说的第三个原则,是要将军队驻扎在接近水草、地势较高的地方,接近水草是保证军队的补养,地势较高则有助于将帅观察敌方行动。
【原文】
凡地有绝涧①、天井②、天牢③、天罗④、天陷⑤、天隙⑥,必亟去之,勿近也。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军行有险阻、潢井⑦葭苇、山林翳荟者,必谨复索之,此伏奸之所处也。
【注释】
①绝涧:险绝的山涧,指两山险峻,且有湍急水流流淌其间的地方。
②天井:四周高,中间低洼,形状像井的地方。
③天牢:三面绝壁,没有撤退、逃跑路线,易进难出的地方。
④天罗:林深草茂,形状像网,往来困难的地方。
⑤天陷:地势低洼,沼泽连绵,泥泞易陷的地方。
⑥天隙:地形狭窄,不易通过,有如缝隙的地方。
⑦潢井:指内涝积水,地势洼陷的地方。
【译文】
凡是遇到两山险峻且有湍急水流流淌其间的地方;四周高,中间低洼,形状像井的地方;三面绝壁,没有撤退、逃跑路线,易进难出的地方;林深草茂,形状像网,往来困难的地方;地势低洼,沼泽连绵,泥泞易陷的地方;地形狭窄,不易通过,有如缝隙的地方等,一定要迅速离开,不要接近。行军时,一定要远离这些地形,同时设法让自己的敌人靠近这类地形;自己面向这些地形,而让敌人背靠着它。当在山川险阻、芦苇丛生的低洼地或草木茂盛的山林地区行军时,一定要仔细、反复地搜索,切不可有丝毫大意,因为这些都是敌人可能埋设伏兵或隐伏奸细的地方。
【解析】
这一段,孙子主要在阐述行军作战时需要避免涉入的危险地形,同时也是应尽量使敌军深陷其中且有助于我方取胜的地形。
孙子将这些危险地形归纳为“六害”: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这“六害”地形,只能是我方远离、逼得敌方陷入的地区,可以说只要战争中的哪一方陷入这“六害”之地,战争的主动权也就拱手于人了。
如果驻军之地具有山险水阻、坎坑沼泽、芦苇丛生、草木茂盛等特点,就为敌军潜藏提供了条件,需要注意全面而彻底地搜索。当然,如非必要,最好不要选择具有这些特点的驻军之地。
【原文】
敌近而静者,恃①其险也;远而挑战者,欲人之进也;其所居易者,利②也。众树动者,来也;众草多障者,疑也;鸟起者,伏也;兽骇者,覆也。尘高而锐③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樵采也;少而往来者,营军也。辞卑④而益备者,进也;辞强而进驱者,退也;轻车先出居其侧者,陈也;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奔走而陈兵车者,期⑤也;半进半退者,诱也。杖而立者,饥也;汲⑥而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鸟集者,虚也;夜呼者,恐也;军扰者,将不重也;旌旗动者,乱也;吏怒者,倦也;粟马肉食⑦,军无悬缻,不返其舍者,穷寇也;谆谆翕翕,徐与人言者,失众也;数赏⑧者,窘也;数罚⑨者,困也;先暴而后畏其众者,不精之至也;来委谢⑩者,欲休息也。
【注释】
①恃:依仗。
②易:平地。利:指地利。
③锐:尖。
④辞卑:言辞谦卑。
⑤期:按期交合作战。
⑥汲:从井里打水。
⑦粟马肉食:用粮食喂马然后宰杀战马吃肉。
⑧数赏:不断地奖赏。
⑨数罚:不断地惩罚。
⑩来委谢:敌人派使者来委婉谢罪。
【译文】
敌人离我方很近却很安静,肯定是他们已经占据了险要的地形;敌人离我们很远却不断向我们发起挑战,肯定是企图引诱我们前进,让我们进入他们的圈套;敌人已经占据了平坦的地方,那么就已经有了地利;许多树木枝叶突然摇动,说明敌人隐蔽在树林里,且正在移动;草丛中设有许多障碍物,说明敌人已经在此布下疑阵;群鸟突然受惊起飞,说明鸟群的下方有埋伏;野兽突然四处奔袭,说明有大股敌人正在疾驰偷袭我们;远处尘土飞扬且灰尘很高、很细,说明敌人正在乘战车向我们驶来;如果敌人激起的尘土高度低但面积广,说明敌人正徒步向我方行进;如果尘土四处飞扬,但散乱无章,呈细长分布,说明敌人正在砍柴;如果敌人激起的尘土少,且时起时落,说明敌人正在安营扎寨。敌人派来的使者言辞谦卑,但同时他们又在加紧战备,说明他们已经准备进攻作战了,只不过是派使者来迷惑我们;敌人派来的使者言辞强硬,同时他们的军队又做出一副随时会前进的姿态,说明他们准备撤退,强硬不过是装出来迷惑我们的;敌人的轻车率先出动并且部署在两边,说明他们正在部署作战的阵势;敌人事先与我们没有任何约定,也无往来迹象,却突然前来讲和,那其中肯定另有阴谋;敌人急速奔走而来并排列阵势,说明他们准备按期与我们作战;敌人如果半进半退,肯定是企图引诱我军。敌军将士们拄着兵器站立,一定是粮草不足,正处于饥饿状态;敌军中负责供水的士兵打水之后自己先喝,说明敌军中供水不足,将士们正处在缺水状态中;敌人见到利益却不进兵争夺,说明他们已经很疲劳了;敌人的营寨上空聚集了许多鸟雀,说明此时的敌营是一座空营;敌人阵营中夜间有人突然惊叫,说明敌军将士普遍有恐慌情绪;敌营显得纷乱、没有条理,说明敌军的将领没有威严,敌军的法令条文贯彻并不彻底;敌人的旗帜混乱,没有秩序,说明敌军队伍极为混乱;敌军将士们特别容易发怒,说明他们普遍很疲倦;敌军用粮食喂马然后宰杀战马吃肉,之后收拾起一切炊具,不回营舍,说明他们已经陷入绝望;敌军士卒们絮絮叨叨,不停地低声议论,说明敌军将领不得人心;敌军将领不断地奖赏士兵,说明敌军将领已经陷入困惑,一筹莫展;敌军将领不断地处罚部下,说明敌军将领已经陷入窘境,无计可施了;敌军将领先对部下粗暴无礼,后来又害怕部下,说明这个将领不精明到了极点,没有半点治军能力;如果敌军派来使者向我方委婉谢罪,说明敌军已经非常疲惫,有休兵息战的想法了。
【解析】
这一段,孙子仔细阐述了判断敌情的方法,主要可归纳为五类。
第一类,是从敌我双方驻地的远近及敌方的举动来判断敌情。如果敌方驻地离我方近却很安静,往往说明敌方已经占据了险要的地形,正在静待一举歼灭我方的时机。
第二类,是从草木鸟兽的反应来判断敌情。如果鸟雀突然飞起,是有敌人埋伏其中;如果野兽突然奔逃,是有敌人前来袭击;如果飞鸟群集敌营,则表明敌军已经撤退。
第三类,是从空中扬起的尘土来判断敌情。如果空中的尘土高扬而且呈尖形,多表示有兵车前来;如果空中的尘土低扬而且面积广博,多表示有兵卒前来。
第四类,是从敌军派遣而来的使者的言辞来判断敌情。如果敌军的使者言辞谦卑,军队却是一副积极备战的模样,往往说明敌军在准备进攻我方;如果敌军的使者言辞强硬,敌军在行动上也摆出一副迫进的姿态,这往往是敌军要后退的征兆。
第五类,是从敌军的举止来判断敌情。如果敌军打水,而打水之人急着先喝,说明敌军缺水;如果敌军紊乱无序,说明将帅没有威严;如果敌军夜晚呼叫不止,说明敌军恐惧不安;如果敌军杀马而食,说明敌军粮草匮乏。
只要掌握了这五类判断敌情的方法,何愁不能识破敌军的用心,达到“制敌而不为敌所制”的目的呢?
【原文】
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兵非益多也,惟无武进①,足以并力②、料敌、取人而已;夫惟无虑而易敌③者,必擒于人。
【注释】
①武进:轻举妄动,盲目冒进。
②并力:集中兵力。
③易敌:轻视敌人。
【译文】
敌人盛怒而来,但总是不肯与我军交锋,同时又不撤退,说明其中有蹊跷,遇到这种情况一定要谨慎地观察其意图。用兵打仗并非兵力越多越好,最重要的是不轻敌冒进,一定要集中兵力,判明敌情,这样才能取胜于敌人。那种无深谋远虑而又轻敌、喜欢冒进的人,一定会被敌人擒获。
【解析】
在这一段,孙子着重在阐明用兵作战不可轻敌冒进而要集中兵力、判明敌情的取胜原则。
孙子认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战争是双方的博弈,不是单方面的游戏,因此只了解自己的军队部署情况自然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多地探测到敌方的军队部署情况,才能根据敌方的强弱之处来制定有效的战略方针,从而做到避开敌方的强处,以我方的强处去攻打敌方的弱处,“制敌而不为敌所制”。如果对敌情不甚了解,就轻视敌人,轻举妄动,无异于将自己的软肋示于人,将战争的主动权拱手让人,结果往往是战败,损失巨大。
【原文】
卒未亲附①而罚之则不服,不服则难用也。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②,是谓必取。令素行③以教其民,则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④也。
【注释】
①亲附:亲近依附,真心拥戴。
②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用奖赏来团结士卒,用惩罚来教育士卒。
③素行:平素就一贯执行。
④与众相得:与士卒相处得非常融洽。
【译文】
如果士卒还没有真心依附于将领,将领就惩罚他们,那么士卒们肯定心有不服,士卒们心怀不服就难以使用。如果士卒已经真心依附于将领,而该有的惩罚却不能执行,也是不能进行作战的。所以,最好的方式是用奖赏来团结士卒,同时用军纪军法来统一步调,让士卒们听命,这样的军队必然会取得胜利。将领们平时严格执行军令,并用公开透明的奖赏来团结士卒,士卒就会甘心服从;如果将领们平时不严格执行军令,也不用奖赏来团结士卒,士卒们就会不服(,这样的军队多半要打败仗)。平时能够彻底执行军令的,就能与士卒相处得非常融洽(,其军心就会稳定,军队就会团结)。
【解析】
这一段,孙子重在阐述将帅要懂得赏罚并用、恩威并施的管理方法。
在孙子看来,要真正收服士卒的心,让他们真心依附于将帅,一味地惩罚肯定是不行的,那样只会让将帅在士卒心中留下一个“残暴”的坏印象,反而引得士卒们更加反感。而一味地用奖赏来收服士卒的心,也不是一个完善的办法,那样只会让士卒觉得将帅是个“好人”,有信任但无信服。那一个好的将帅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孙子认为,一个真正好的将帅,必须要既懂得罚,也要懂得赏,恩施并用,用奖赏来拉拢士卒的心,用军纪军法来让士卒统一步调,让士卒不得不去战斗,也甘愿去战斗,这样才能塑造一支真正强大的军队,取胜的把握自然也就大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