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篇第十

地形篇第十

本篇主要论述在不同地形条件下如何指挥军队的行动。孙武认为,地形是用兵的辅助条件。将帅应重视地形,善于利用有利地形,避免不利地形。在此基础上,将帅如能做到知己知彼,正确判断敌情,以夺取胜利为行动的唯一准则,并能使全军上下团结一心、服从指挥,那就能无往而不胜。

【原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通:通达。此处指四通八达、交通顺畅之地。

②挂:挂碍,牵阻。此处指易往难返之地。

③支:相持。意思是谁先出发都不利的地方。

④隘:出口狭窄的地方,易进难出。

⑤险:地势险要的地方。

⑥远:敌我相距较远的地方。

⑦地之道:利用地形的原则。

⑧至任:至关重要的责任。

【译文】

孙子说:地形有很多种,如“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险形”“远形”等。那些地势开阔、交通便利,我们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地方,就叫作“通形”。在“通形”地域作战,应该抢先占领开阔、向阳的高地,这样有利于粮道的畅通,此时与敌人交战于我们有利。那些有一定障碍,前进容易、返回困难的地域,就叫作“挂形”。在“挂形”地域作战,如果敌人没有防备,我们突然进行袭击就能取胜;如果敌人已经有所防备,这时我们出击难以取胜,由于地形所限又难以返回,那么我们就将陷入不利境地。那些我军出击不利,敌人出击也不利的地域叫作“支形”。在“支形”地域作战,就算敌人以利引诱我军,我们也不要出击。最好的办法是率军撤离,反过来诱使敌人出兵,当他们出击一半时再回师反击,这样形势才会对我军有利。那些出口狭窄的地方叫作“隘形”,在这样的地域作战,我们应该抢先占领要塞,且一定要用重兵完全控制住隘口,然后等待敌人到来;如果敌人抢先占据了隘口,并用重兵把守,那么我们就不要进击了;如果敌人没有用重兵扼守隘口,那么我们就要迅速攻取隘口,然后展开进攻。那些地势险要的地方叫作“险形”,在这样的地域作战,如果我军抢先占领了地势,就一定要占据住开阔、向阳的高地,之后部署军队等待敌人到来;如果敌人抢先占领地势,抢占了高地,那么我军就要率军主动撤离,不要与敌军交锋。两军相距较远时,称作“远形”,这时候,如果敌我双方势均力敌,那么不宜挑战,如果勉强求战,必然对我军不利。以上六点,是有效利用地形的原则,也是将帅们至关重要的责任,关系到军队的生死存亡,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

【解析】

本篇开篇伊始,孙子就阐述了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作战原则。

孙子将地形主要分为“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险形”“远形”六种,作战时应根据地形的不同特点来制定不同的战略方针。

对于贵“速”的“通形”,就要抢占有利地位,制人而不制于人。对于贵“察”的挂地,就要攻敌于不备。对于贵“慎”的支地,就要注意不为敌人的诱惑所动。对于贵“先”的隘地,就要抢先占据险要位置。对于贵“断”的险地,就要速战速决,不能交战就立即撤退。对于贵“止”的远地,如果交战不能获得利益,倒不如不战。

孙子认为,只要在用兵作战时谨慎察看地形的利弊,就能因地制宜,从而战胜敌人。

【原文】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弛。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走:败走。此处指战败的军队。

②弛:废弛。

③陷:陷败。

④崩:崩溃。

⑤乱:混乱。

⑥北:败北。

⑦教道:教育士卒的方法和原则。

⑧选锋:选出有出色战斗力的士卒组成先锋部队

【译文】

一般来讲,打败仗的军队有“走”“弛”“陷”“崩”“乱”“北”六种情况。这六种情况的发生,并不是由天灾造成的,而是由将领的过失导致。在交战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以一击十而导致的失败,叫作“走”。士卒骁勇善战但军官孱弱无谋而造成的失败,叫作“弛”。将领强而有谋但士兵孱弱而导致的失败叫作“陷”。副将心有怨恨而不听从主将的指挥,从而在遇到敌人的时候擅自出战,而主将又不了解他们的真正实力,因此没有加以恰当控制和指挥所造成的失败叫作“崩”。将领骄横无谋,缺乏真正的威严,且治军没有章法,导致兵士们无所适从,军队排兵布阵也很混乱而造成的失败,叫作“乱”。将领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从而贸然以寡击众,以弱击强,而且又没有善战的先锋部队,结果造成失败的,叫作“北”。以上六种情况,都是导致战争失败的原因。在这些战败情况中,将领要负重大责任,因此,这是为将者不可不去认真考察、研究的。

【解析】

接下来,孙子阐述了作战时兵形上的六种失败之象:“走”“弛”“陷”“崩”“乱”“北”。

孙子认为,兵形上的六种失败之象往往不是交战之地的地理条件所致,而是在于将帅的无能。将帅没有能力统帅军队,没有能力让士卒真正信服,没有通过恩威并施的手段塑造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军队,必然会出现这六种兵形上的失败之象。

同时,这六种兵形上的失败之象,也给予了将帅很多启示:要想不陷入“走”势,将帅就不要制定以少击多的计策;要想不陷入“弛”势,将帅就要在士卒面前树立威信;要想不陷入“陷”势,将帅就不能骄傲自大;要想不陷入“崩”势,将帅就不能因愤怒行事;要想不陷入“乱”势,将帅就要严肃法纪;要想不陷入“北”势,将帅就要懂得选拔精锐力量,以己之长迎敌之短。

【原文】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注释】

①助:辅助。

②上将:大将,主将。

③唯人是保:只求保护人民。

【译文】

地形对用兵打仗是极有帮助的。一个高明的将领,必然是能够正确判断敌情、细致考察地形险易、精准计算道路远近的人。懂得这些道理而去指挥作战的,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就去指挥作战的,必然会导致失败。所以,如果根据良将分析,有必胜把握的战争,即使国君主张不打,将帅们坚持打也是可以的;根据良将分析后,没有必胜把握的战争,即使国君主张打,将帅们不打也是可以的。所以,发动战争不是为了谋求战胜的名声,战败或者主张不战时,不回避失利的罪责,只是一心想要保全百姓,且其所求符合国君利益的将领,才是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

【解析】

这一段,孙子主要阐述了一个高明的将帅应具备的高贵品质,那就是一心想要保全百姓和君主的利益。

一个能够正确判断敌情,细致考察地形险易,精准计算道路远近的将帅,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将帅,因为他凭借这三大能力去指挥军队作战,就一定能在战争中取胜。但孙子认为,评判一个将帅是否是一个良将的核心因素,不是光看他是否能征善战,而是要看他是否心怀百姓和君主的利益。如果将帅对战争有必胜的把握,即必定能有益于百姓和君主的利益,那么即使君主阻止,将帅也应坚持出战;如果将帅对战争无必胜的把握,对百姓和君主的利益会有所损伤,那么即使君主同意,将帅也应拒绝出战。这其实就是在说将帅必须要有独立于君主的主观思考能力,充分强调了将帅在用兵作战上的主观能动性。

【原文】

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谿;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注释】

①深谿:深谷。赴深谿,形容共患难。

②举而不穷:指挥灵活多变,没有穷尽。

【译文】

将领对待士卒像对待婴儿一般,极力呵护,那么士卒就会同他共患难;将领对待士卒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尽心尽责,那么士卒就会跟他同生共死。如果将领对待士卒异常宽厚却不能很好地使用他们,对士卒足够溺爱却不忍心指挥他们,士卒们违法将领却不忍心或不能惩治他们,那么,他的士卒就好像是被惯坏了的孩子,是不可以用来同敌人作战的。将领只了解自己的部队能够作战,却不了解敌人准备充分而不可战胜,那么取胜的可能性只有一半;将领只了解敌人可以战胜,但不了解自己的部队还不具备足够的作战能力,取胜的可能性也只有一半;知道敌人是可以战胜的,同时也知道自己的部队目前战斗力极强,却不了解交战地点的地形不利于作战,那么取胜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所以,一个懂得用兵的人,行动起来必然思路清晰,不会迷惑,他的战术繁复多变,不守成规。所以说: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再去谋取胜利,就不会有危险;知道天时,也知道地利,胜利就会接踵而来,无所穷尽。

【解析】

本段的前半部分,孙子着重在阐述“要治军,先爱兵”的思想。

如何做到“爱兵”呢?孙子认为,就是要做到“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婴儿是那么柔弱,因此婴儿总需要被百般呵护;人们对自己的孩子总是疼爱有加,十分包容,因此孙子就要求将帅要像呵护婴儿那样去呵护士卒,像爱护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护士卒,由此可见将帅得对士卒付出多少用心啊!

不过,孙子也提醒将帅:“视卒如婴儿”“视卒如爱子”并不是一味地溺爱士卒,有错要罚,该用要用,要知道士卒毕竟不是婴儿、不是将帅的孩子,将帅在呵护婴儿和自己的孩子时往往不存期望,但对士卒的呵护却是心存期望,期望士卒能够以骁勇善战作为回报。

在本段的后半部分,孙子则着重阐述了在战争中全面了解情况的重要性。在孙子看来,要想在战争中取胜,不仅要知己知彼,还要了解交战地的地形、天时,能够根据变化的形势随机而变,制造天时地利人和的态势,这样胜利自然就会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