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情①

兵情

【原文】

孙子曰:若欲知兵之请,弩矢其法也。矢,卒也。弩,将也。发者,主也。矢,金在前,羽在后,故犀而善走。前[重而]后轻,故正而听人。今治卒则后重而前轻,陈之则辨,趣之适则不听人,治卒不法矢也。弩者,将也。弩张棅不正,偏强偏弱而不和,其两洋之送矢也不壹,矢唯轻重得,前后适,犹不中[招也]……将之用心不和……得,犹不胜适也。矢轻重得,前[后]适,而弩张正,其送矢壹,发者非也,犹不中昭也。卒轻重得,前后适,而将唯于……兵□□□□□□□……犹不胜适也。故曰,弩之中穀合于四,兵有功……将也,卒也,□也。故曰,兵胜适也,不异于弩之中召也。此兵之道也。

【注释】

①兵情: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所加篇题。兵,在本篇特指治军。情,情理,即指治军之道。

②发者:射箭人。

③主:指国君。

④金:这里指用金属制作的箭头。

⑤羽:这里指箭尾的翎。

⑥犀:犀利,即强劲有力。走:本义是奔跑,这里指箭的飞行。

⑦治卒:这里指布阵时兵力的分配。后重而前轻:指前面兵力少,后面兵力多。

⑧陈之则辨:指操练阵法时能搞得很好。陈,这里特指平时训练阵法,即作战时杀敌列阵之法。辨,借为“办”,意谓能够办得到,搞得好,即训练时很像样子。

⑨趣之适:促使它(指按后重而前轻的方法列阵的士兵)与敌交战。趣,同“促”。适,借为“敌”。

⑩柄:指弩臂。

⑪和:和谐,协调。

⑫洋:读为翔。因弩弓横置时,形似鸟舒两翼、人张两臂,所以这里把弩的两翼叫两洋。一说洋读为厢,古无厢字,借洋为厢,两洋即两厢、两边,亦通。送矢:指弩的两翼对箭的推动力。不壹:不一致,不相同。

⑬轻重得:做到了后轻前重,即“金在前,羽在后”。得,得到,实现。

⑭前后适:指箭的前重后轻都很适宜,不过轻或过重。

⑮招:箭靶。

⑯此处上文两处残缺,残缺字数较多,全句的意思可能是:如果将帅不齐心协力,虽然士卒的条件很好,也不能克敌制胜。

⑰此处简文残缺较多,大意是:虽然士卒和将帅的条件都很好,如果国君的指挥或决策不对,也是不能克敌制胜的。

⑱穀(gòu):箭靶。四:指前面所讲的矢前后轻重得、弩柄正、两洋送矢壹、发者是。以此来比喻士卒、将帅、国君都合乎要求,上下协调一致。

⑲此句缺文较多,大意可能是:军队要获得克敌制胜的战功,必须像用弩射箭一样,在于国君、将帅、士卒的同心协力。

【译文】

孙膑说:如果想要了解治军、用兵的道理,可以效法用弩射箭的规律。箭好比是士卒,弩好比是将帅,发射人好比是国君。箭的构造为,金属制成的箭头在前面,羽毛制成的箭翎在后面,所以射出去以后强劲有力且速度飞快。由于前重后轻,因此射向准确且符合射手的预期。现在治军却相反,不是前重后轻,而是后重前轻。这样的做法,用来布阵操练是很好的,如果用于实战中,要士兵们依次勇往直前地冲锋陷阵,恐怕就不行了,那时,士兵们难以听从上级的指挥。这是治军时没有效法箭的缘故。弩,好比是将帅。弩张开后如果弩臂不正,就会有一侧偏强一侧偏弱,从而不协调,它的两翼对箭的推动力就不一致,这样,虽然箭的前重后轻都很适宜得当,也还是射不中箭靶。同样,如果将帅不同心协力,[尽管士卒的条件很好,前重后轻也布置得正确,]也还是不能克敌制胜。箭的前重后轻都适宜得当,弩臂也张得端正,两翼对箭的推动力也一致,但发射人指的方向有偏差,结果也还是射不中目标。所以,士卒即使前重后轻部署得当,[将帅也协调一致,如果国君的指挥或决策不正确,]也还是不能克敌制胜的。箭能中靶,在于箭的构造正确、弩的臂平正、两翼推动箭的力量一致、发射方向准确,这四个方面都合乎要求。军队要取得克敌制胜的战功,也必须像用弩射箭一样,在于国君、将帅、士卒都合乎要求,上下同心协力。所以说,军队战胜敌人的道理,和弩箭射中目标的道理是一样的。这就是治军、用兵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