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变篇第八

九变篇第八

本篇主要论述如何发挥指挥上的灵活性。孙武认为,灵活性的基础在于对利弊进行全面的衡量。只有全面认识利弊,才能设法威胁、困扰和挫败敌国,以利诱敌,才能常备不懈,使敌无机可乘。只有全面看待利弊,在有利的情况下看到不利的因素,在不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利的因素,方能根据具体情况,趋利避害,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行动。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故将通于九变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注释】

①圮地:指山林、险阻、沮泽等难行的道路。

②衢地:四通八达之地。此处指多国交壤、交通便利的地方。

③绝地:指与后方隔绝、难以生存的地区。

④围地:此处指比较狭隘或者迂回曲折等容易被人包围的地方。

⑤死地:不能生存的地方。此处指面对大规模敌军,同时又没有逃跑路线的地方。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方法都是这样的:首先是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然后征集兵员组建军队出征。出征中,在山林、险阻以及水草丛生的地方绝对不能扎营驻军,在四通八达、交通便利,与他国接壤的地区打仗时,首先要做的是与四邻结交,保证他们不会突然攻打我们。在与后方隔绝、生存条件苛刻的地区一定不要停留,万一此时被包围,就要巧用计谋,创造突围的条件。在身处死地时,就要下定决心,决一死战。打仗时一定要记住,有些道路是不可以走的,有些敌军千万不能攻击,有些城池千万不可以占领,有些地域千万不要争夺,即使是君主的命令,有时也可以不接受。所以,一名将帅如果精通“九变”的具体运用,那么就可以说是懂得用兵之道。如果一名将帅不懂得“九变”的具体运用,那么即使他了解地形,也一样无法获得地利。治兵却不懂得“九变”的方法,那么即使他懂得“五利”,也不能充分发挥军队的作用。

【解析】

军争篇最后所讲的七大正确的用兵方法,主要是针对敌军的“人心”来实施的。这里所讲的用兵的方法,则是针对我方的利弊来实施的。

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战场的环境也是瞬息万变的,因此如何凭借临场应变的能力来牢牢掌握真正的主动权,是用兵作战的将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老子认为,一个人在世界的生存法则就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这是符合“道”的,自然也适用于自然万物,因此一个将帅真正的取胜法则也应当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孙子就在此点出了将帅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合军聚众”“衢地交合”“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是将帅的“有所为”;“圮地无舍”“绝地无留”“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是将帅的“有所不为”。而要做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将帅就必须要懂得“九变”的具体运用。

“君命有所不受”,孙子在此第一次提出了享誉后世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作战原则,强调了将帅对军队的指挥权,这对后世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原文】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注释】

①杂:掺杂,此处有兼顾的意思。

②务:战斗任务。

③信:通“伸”,此处指顺利发展。

【译文】

明智的将帅考虑问题时,一定要兼顾利害,并弄清两者的关系。他要做的是,在有利的情况下考虑不利的因素,这样事情就能顺利发展。同样,身处不利环境中,就要多多考虑有利的因素,这样祸患就可以排除。

【解析】

这一段,孙子阐述的利害二者的辩证关系。

在老子看来,万物都具有对立统一的两面性,利害就是事物对立统一的两面,即利害是相互对立但又能相互转化的。孙子对此明显也是持赞成的态度。战争本来就是一种追逐利益的举动,而这种追追利益的过程却可能带来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害,而要顺利达到战争逐利的目的,尽量降低战争的损害,自然就需要将帅在用它官兵作战时对每一个军事行动都权衡利弊,做到趋利避害。

一个明智的将帅,在思考作战的谋略时,必然要充分考虑和兼顾到有利与有害两个方面,做到临利思害,临害思利,以这样的准则来制定作战方略,自然能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原文】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注释】

①屈:屈服。此处指使人屈服。

②害:这里指害怕、忌讳的事。

③役:役使。

④趋:归附。

【译文】

因此,要通过诸侯害怕的事情迫使诸侯屈服;要通过展示自己的实力,让诸侯产生恐慌,从而陷入慌乱;还要懂得正确使用“利”,通过“利”诱使诸侯归附。

【解析】

这一段,孙子阐述的是制服诸侯的三种方法,其本质还是对于利害的巧妙运用。

孙子认为,只要君主深谙利害之理,善用利害的手段,就能很好地制服诸侯,达到自己趋利避害的目的。对此,孙子从施行利害的方面给出了三种具体的建议:

第一,如果你想要诸侯屈服,那你就用他最害怕的事情去威胁他。

第二,如果你只是想要诸侯忙于应付,没空来给你找麻烦,那你就用最能对他造成威胁的事情去困扰他,使他无暇分身。

第三,如果你想要诸侯臣服、依附于你,那你就要用他想要的利益去引诱他,使他甘心为你所用。

前两条建议都是对诸侯施行“害”,后一条建议则是对诸侯施行“利”,到底是施“害”还是施“利”,就要根据你的利害关系来决定了。

【原文】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注释】

①恃:依仗,寄希望于。

【译文】

所以,正确的用兵方法是:不要幻想着敌人不来,而是要依靠我方的充分准备,严阵以待,将他们打跑;也不要幻想着敌人不进攻,而是要做好准备,让自己获得敌人无法攻破的力量。

【解析】

这一段,孙子再次阐明了用兵方法的一大原则:做好作战的准备工作。

孙子曾说,“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意思是,谋划准确周到而后行动,知道在合适的时机收手,才会有收获。孙子的这种“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的用兵作战思想,后来引申为民间谚语“不打无准备之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孙子在这里讲的,无论敌人前来进攻还是不进攻,我方都必须做好应战的万全准备,才能尽可能将战争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做到“制敌而不为敌所制”。如果我方没有做好应战准备,万一敌人前来进攻,那仓促应战的结果,必然是漏洞百出,无力抗敌。

【原文】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必死:有勇无谋,只知死拼。

②必生:贪生怕死。

③忿速:愤怒急躁。

④廉洁:清廉好名,过于自尊。

⑤爱民:溺爱将士。

【译文】

所以,将领有五种致命的危险,分别是:如果只知道死拼硬打,那么就可能招致杀身之祸;如果一味贪生怕死,那么就可能被敌人俘虏;如果性情暴躁易怒,那么就可能因为受到敌人的一点点轻侮而轻举妄动、陷入被动;如果一味清廉好名,过于爱好面子,就可能因为被侮辱而失去理智,从而做出轻率的举动;如果溺爱军士,就可能导致烦扰而陷于被动。以上这五种情况,都是将领容易犯的过错,会给己方作战带来灾难。那些在战争中全军覆没,连将领也被杀的情况,一定是因为统帅有这五种致命弱点。因此,对于将领可能存在的这些毛病,一定要充分认真地考察和了解,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解析】

这一段,孙子阐述了将帅可能面临的五种致命的危险,这也是将帅最容易犯的五种过错,这些过错会给整个军队都带来致命性的危险,是需要每个领兵作战的将帅严阵以待、谨慎对待的。

比如,孙子认为,勇猛是将帅必须要具备的品质,因为“狭路相逢”总是“勇者胜”,在险恶的战争之中,勇猛的人总是能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但如果一个将帅只知道死打硬拼,不懂得运用谋略,那面临的就只能是杀身之祸了。

前文说过,善用士气是战争中取胜的重要方法,如果将帅贪生怕死,自然是不能鼓舞士气的。将帅也不能暴躁易怒,因为那样很容易为敌人所激怒而轻举妄动。将帅清廉好名本是好事,但如果好名过了头,也容易失去理智做出轻率之事。将帅爱护军士也是好事,但如果溺爱军士,就成了坏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