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地篇第十一
本篇论述了在九种不同的作战地区指挥作战的原则。孙武认为,在不同的作战地区,将帅应根据地形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行动。用兵的原则在于善于发现敌人的可乘之隙,乘其不备,迅速行动,集中兵力,抢先攻占其战略要地,以压制敌军的抵抗。
【原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①,有轻地②,有争地③,有交地④,有衢地⑤,有重地⑥,有圮地⑦,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⑧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⑨,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⑩,衢地则合交⑪,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注释】
①散地:在自己的领土上作战叫“散地”。
②轻地:进入敌境不深的地方叫“轻地”。
③争地:谁先占领谁就有利的必争之地叫“争地”。
④交地:道路四通八达之地叫“交地”。
⑤衢地:与多国接壤的地方叫“衢地”。
⑥重地:深入敌境较深而且背后有很多城邑的地方叫“重地”。
⑦圮地:有山林、险阻、沼泽等难行之地为“圮地”。
⑧疾战:拼死作战。
⑨无止:不能停留。
⑩无绝:不要断绝联络。
⑪合交:结交邻国,搞好外交关系。
【译文】
孙子说:根据用兵的原则,交战的地方可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等。在自己的领地内作战,作战地点就称为散地。进入敌境不远处作战,战斗的地点就称为轻地。选定战场后,如果我军先占领战场就于我军有利,敌军先占领战场就于敌军有利,这种战场就是争地。我军可以前往,敌军也可以轻易进入,这种战场就是交地。如果战场位于多国交界处,谁先到了那里,谁先取得其他诸侯国的支持就容易取胜的,就叫作衢地。如果需要深入敌境纵深,要穿过敌境许多城邑才能到达的战场,就称为重地。山林、险阻、沼泽等比较难行的地方,就称为圮地。进入时道路狭隘,撤回时道路迂远,敌人以少数兵力把守,便可以抗击我大部队的地方,就称为围地。我们迅速奋战便可生存,不迅速奋战就会被消灭的地方,则称为死地。所以,在散地,不宜与敌交战;在轻地,千万不要停留;在争地,如果敌人已经率先占据,我方便不可进攻;在衢地,则要注意结交附近诸侯,获得他们的支持;在重地,则要注重掠取资粮,以免断了供给;在圮地,则要迅速通过;在围地,则要巧设计谋;若是身处死地,则必须殊死奋战,才有生的机会。
【解析】
本篇虽然也是在总结地形对战争的重要性,但与《九变》《行军》《地形》几篇不一样的是,本篇实在作战之前,先就作战目标及决战地区的地理形势进行分析,并强调造成敌人分离、实施机动与奇袭,以及运用战场激发士气的方式,来赢取战争的胜利。
作为本篇开篇伊始的一段,孙子主要阐述了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等九种战略地形,并指出了不同战略地形的作战原则。
在孙子看来,对于散地、轻地,应秉持“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的作战原则。争地、交地、衢地都属于战略目标,则要注意作战策略,即争地要“无攻”,交地要“无绝”,衢地要“合交”。重地、圮地、围地、死地都是深入敌境后所遭遇的地理形势,各自遭遇的困难不同,作战的策略自然也各不相同:重地要“因粮于战”,圮地要“行”,围地要“谋”,死地要“战”。
【原文】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①,众寡不相恃②,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③,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④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注释】
①相及:互相照顾。
②相恃:互相依靠协同。
③爱:要害的,重要的,此处指敌人所喜爱的地方。
④不虞:料想不到的。
【译文】
古代那些善于用兵作战的人,常能使敌人前后不相连接,敌人大部队与小部队间无法相互扶持,官与兵之间无法相互救援,上下级间无法互相统属,敌军士卒离散而不能集合于一处,即使对方集合于一处也无法统一行动。那些善于用兵的人,一旦发现当前形势符合自己的利益就会立即展开行动,发现不符合自己的利益就会立刻终止行动。或许有人会问:“敌军众多,而且整肃合一,并且将要向我进攻了,那么我该如何对付它呢?”我的回答是:“先夺取敌人所珍爱所依恃的方面,这样,敌人就会陷入被动。”用兵的法则以神速为第一要义,要抓住时机,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要从敌人料想不到的方向,攻击敌人未加防备的地点。
【解析】
善于作战的将帅,都是懂得“制敌”之术的。在战争中的“制敌”之术具体有哪些呢?孙子认为需做到六点:使敌军的前后部队无法相互策应,使敌军的主力和分支无法相互依靠,使敌军的将帅和士卒之间不能相互救援,使敌军的上下级之间不能相互联络,使敌军的士兵分散不能集中,使敌军的合兵布阵也不整齐。
在孙子看来,“制敌”的核心其实无非两点:一是先使敌人失去最有利的条件;二是兵贵神速,出奇制胜。
【原文】
凡为客①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②,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③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④,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⑤,不求而得,不约而亲⑥,不令而信⑦。禁祥去疑⑧,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
【注释】
①客:客军。意为离开本土进入别国作战的军队。
②饶野:富饶的乡村。
③运兵:部署兵力。
④死焉不得:拼死求胜,怎能不成功。焉,文言疑问词,怎么。
⑤不修而戒:不待整治、督促就能加强戒备。
⑥不约而亲:不用约束就能亲附。
⑦不令而信:不用命令就能信守服从。
⑧禁祥去疑:禁止迷信活动,消除疑虑。
【译文】
一般来讲,进入敌国境内作战的规律是:深入敌人腹地后,士卒们心志专一、同仇敌忾,这样敌人便不能取胜;之后掠夺敌国比较富饶的乡野,这样三军的粮食给养就充足了;接着认真养练部队,保证士兵们不会疲劳,同时鼓舞士气,积蓄力量;然后合理部署兵力,精心设计谋略,一定要做到让敌人无法探知我方虚实、意图;最后,把士卒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让士卒只有向前一条路,这样他们至死也不会败退;如果士卒们死都不怕,自然人人尽力作战,且能做到以一当十。士卒们真正深陷危亡之境就会无所畏惧;士卒们无路可走时军心反而更加稳固;深入敌境的纵深之地,士卒们自然会相互依附而不敢涣散;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士卒们必然会拼死战斗,以获得生存机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军队不用太多整治,也会加强戒备;不用太多征求,下情自然顺利上达;不用太多约束,也能相互亲和、互助;不用太多申令,士卒们也能遵纪守法;这种情况下,迷信活动会自然停止,士卒们也都不再疑虑,他们至死也不会逃跑。士卒们不会留多余的财物,之所以这样不是因为他们厌恶财物,而是因为只有轻装上阵才能获得更多生存机会;士卒们也会不顾生命危险,之所以这样,不是因为他们不想活命,而是因为只有不顾危险才能增加活命的机会。同时,作战命令发布的时候,士卒们坐着的会泪湿衣襟,仰卧的会泪流满面,一旦把他们置于无路可走的境地时,每个士兵就都像专诸、曹刿一般勇敢了。
【解析】
这一段,孙子主要阐述了进入敌军作战的一般规律。
作战一般分为主线作战和客线作战。什么是主线作战呢?就是在我方的国境之内作战,也称为内线作战,是在中央位置,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向之敌来作战。什么是客线作战呢?就是在我方的国境之外作战,也称为外线作战,是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方向,向居于中央位置之敌发动攻击。
孙子在这里阐述的就是外线作战的基本原则,越深入敌国腹地,就越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唯有殊死奋战,才能战胜敌人。
【原文】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①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②,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注释】
①常山:即“恒山”,汉朝时因为避汉文帝刘恒讳,改“恒”作“常”。
②方马埋轮:把马并列地缚在一起,把车轮埋起来。
【译文】
因此,善于用兵的人所指挥的部队就像“率然”一样。“率然”是常山的一种蛇。攻击它的头部,它的尾部就会自动弹过来救应;攻击它的尾部,它的头部同样会自动弹过来救应;当攻击它的腰部时,它的头尾便会一齐自动弹过来救应。有人或许会问:“军队真的可以指挥得像率然一样吗?”我的回答是:“可以。”吴国人与越国人是相互仇视、彼此视为敌人的,然而,当一个吴国人和一个越国人一同乘船时,突遇大风,那么他们不仅不会视对方为仇敌,反而会相互救助、互相帮扶,就如同一个人的左右手一般。因此,那种将马绑在一起,将车轮埋起来,以防止军士们逃跑的方式,根本起不到稳定军心的作用;想要三军严整、团结勇敢如同一人,就要靠治军有方;想要让勇敢的人和怯弱的人都得以发挥其战斗力,就要学会巧妙地利用地形。那些善于用兵的人,之所以能使部队携手前进如同一个人一样,不是靠苛责兵士,而是将部队置于不得已的情况之下,当军士们都身处不得已之地,自然团结如一人了。
【解析】
这一段,孙子主要讲的是如何治理军心、鼓舞士气的问题。
孙子认为,一个善于用兵作战的将帅,必然是一个善于治理军心、鼓舞士气的人。正是因为其治理军心、鼓舞士气,才会使得整个军队团结一致,互救互助,如同率然蛇一样能前后策应,首尾相助。
孙子在这里提到的率然蛇,是古代中国传说中的一种蛇,因为懂得首尾相救——人打它的头,它的尾巴就会来救应;人打它的尾巴,它的头就会来救应;人打它的中间部位,它的头和尾巴都会来救应,因此率然蛇体现了一种团结的精神,自古以来就备受推崇。
孙子认为,要使整个军队都团结一致得如同一个人,不仅要靠军队内部的激励机制,还要靠将帅的组织指挥得法,以及对地形的恰当利用。
【原文】
将军之事,静以幽①,正以治②。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③,革其谋④,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⑤,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⑥,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注释】
①静以幽:冷静而深邃。
②正以治:端庄持重,有条不紊。
③易其事:变换任务。
④革其谋:改变计谋。
⑤帅与之期:将帅与士卒如期去作战。
⑥九地之变:在九种地区作战方法的变化。
【译文】
统率军队这种事,要沉着镇定且冷静深邃,要端庄持重,有条不紊。尤其要能蒙蔽士卒的耳目,使他们无知。统帅们要做到常改变自己的行事规则,常变更自己制定的谋略,最为重要的就是让手下人猜不透自己的意图;同时,也要常变更自己驻扎的地方,行军时要常迂回绕道,使他人无法捉摸到自己的真实意图。将帅和士卒如期去作战时,要像登高后抽去梯子一样,让士卒们没有任何退路可寻。将帅们带领士卒深入诸侯重地时,要尽力捕捉战机,适时发起攻势,焚舟毁桥,砸烂锅灶;要像驱赶群羊一样,一会儿赶过去,一会儿赶过来,让人不明白他们到底要到哪里去。将帅聚集三军之众,然后将他们置于危险的境地,断去他们的退路,这就是领兵作战的原则。将帅一定要灵活运用各种地形,要分析攻守进退的利害关系,同时也要明了士卒在不同环境中的心理变化规律,这些都是战争是否能够取胜的必要条件,作为将帅,不可不认真加以考察。
【解析】
这一段,孙子着重阐述了将帅在统率军队时要秉持“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的御下之术。
在孙子看来,一个优秀的将帅要想统率好军队,必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将帅要具有清净、幽深、平正的个人品质,能公正地对待士卒,赢得士卒的信服;另一方面,将帅要见士卒之所未见,思士卒之所未思,掌握士卒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状态,不要让士卒揣测到自己的心意,因为无知才会恐惧,恐惧才会拼死奋战。
【原文】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①;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②;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塗③;围地,吾将塞其阙④;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⑤。
【注释】
①趋其后:在争取有利地形时,不可从正面攻击敌人,应该快速抄其后路。
②固其结:巩固结盟。
③进其塗:意为占据通道。塗,通“途”,道路。
④塞其阙:堵塞缺口。阙,通“缺”,缺口。
⑤过则从:陷入困境太深就会言听计从。
【译文】
一般来讲,深入敌国作战的规律是:进入敌境越深,军心越统一;进入敌境越浅,军心越容易涣散。我们将离开本土穿越边境去敌国才能到达的战场,称为绝地;将四通八达、交通便利的战场,称为衢地;将进入敌境纵深的地方才能到达的战场,称为重地;将进入敌境不远处就可以作战的地方,称为轻地;将背靠险固前路狭窄的战场,称为围地;将无路可走的地方,称为死地。所以,在散地,可以很好地统一士卒们的心志;在轻地,要时刻注意使部队保持连续,不可前后分离;遇到争地,就要紧紧地从后方驱赶敌军部队,并迅速占领所经之地;而在交地,就要谨慎地加强防守,以免被袭击;在衢地,就要做好外交,巩固与加强同周边诸侯国的关系;在重地,要注意的是保证军需粮饷的持续供应,不可断了供给;在圮地,就要据通道;在围地,就要堵住可以逃生的缺口;在死地,就要向士卒们表示必死的决心,以激起他们的斗志。一般来讲,士兵们的心理变化规律是:被包围了就会合力抵御敌人,不得已时就会奋起反抗、殊死奋战,而当陷入深重危难境地后,就会坚定而乐于听从长官的指挥。
【解析】
在这一段,孙子继续阐述了本篇开篇一段所阐述的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九种不同战略地形的作战原则问题。和开篇一段相比,这一段显然要讲得更具体更细致一些。比如,对于散地,孙子就认为最重要的是统一将士的意志;在交地,最重要的就是谨慎防守。
孙子还认为,越是置身于深重危难境地,人为了争取生存机会,就越是会奋起反抗,这时的战斗力也是最强的。好的将帅一定要懂得人的这个本性,并在战争中善用人的这个本性,从而加大取胜的概率。
【原文】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①;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②,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③。施无法之赏④,悬无政之令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利,勿告以害。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故为兵之事,在于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⑥,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注释】
①预交:与诸侯结交。
②信己之私:伸张、施展自己的意志。
③隳:通“毁”,毁灭。
④施无法之赏:施行超出规定的奖赏。
⑤悬无政之令:颁发超出规定的命令。
⑥并敌一向:集中兵力朝一个方向进攻。
【译文】
因此,不清楚各诸侯国意图,不明白各个诸侯国利益所在的人,便不能与诸侯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及其对战原则的人,便不能领军作战;一个不用向导的人,便得不到有利的地形,无法获得地形的帮助,类似这几个方面的事,只要有一个方面不清楚,就不能算是霸王的军队。所谓霸王的军队,就是攻伐大国时,他们迅猛得使敌国无法及时调动民众、集结军队与之对抗;他们兵威指向敌人,那么敌人的外交就无法成功。所以,不必争着与任何国家结交,也无须培植他国的权威,只要能伸张、施展自己的意志,然后把兵刃指向敌国,那么,敌国城池就可以为我所有,其国可以为我所毁。将帅经常施行破格的奖赏,时而颁发超出规定的政令,做到驱使三军部队就像使唤一个人一样,整齐划一。对部队授以任务时,不说明自己意图,保持一种神秘感;下命令时,告诉他们有利的条件,却不告诉他们危险的一面;战斗时,把士卒投入危亡境地,这样士卒才会拼死奋战以求获得生存。当士卒们陷于死地之后,必然会舍命奋战以求生。只有将兵士们陷入危险境地,他们才能主动地奋力杀敌以夺取胜利。所以领兵作战这种事,关键在于假装顺着敌人的意图,制造我方已经被敌方牵制的假象,然后我方集中精锐兵力指向敌人一处,出其不意去进攻,哪怕奔袭千里也在所不惜,必然可以斩杀敌将,这便是通常说的机智能成就大事了。
【解析】
在本段一开始,孙子就提出了要成为霸主一般的军队的三个必备条件:一是清楚各诸侯国意图,明白各个诸侯国利益所在,结交各国;二是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及其对战原则,能行军作战;三是善用向导,得到有利的地形的帮助。
为什么要成为霸主一般的军队呢?因为霸主一般的军队有两大威力:攻伐敌国时,行动快速得敌军都来不及聚合;只要对他国稍加施威,他国就不敢相助敌国,其实本质就是能更快、更轻松地取胜。这应该是所有将帅都希望实现的治军理想。
本段的下半部分,则继续在阐述“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的御下之术,以及详察敌人意向,趁机全力攻击敌人虚弱之处的作战原则。
【原文】
是故政举之日①,夷关折符②,无通其使③,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④。敌人开阖⑤,必亟入之。先其所爱⑥,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⑦,敌不及拒。
【注释】
①政举之日:决定战争的日子。
②夷关折符:封锁关口,废除符节。
③无通其使:禁止使节往来。
④以诛其事:决定战争大事。
⑤开阖:开门,此处指有机可乘。
⑥爱:所爱之处。此处指关键,要害。
⑦脱兔:放开的兔子。比喻行动迅速,就像逃离的兔子一样。
【译文】
所以决定实施战争以后,就应该马上封锁关口,同时废除通行凭证。同时,还要停止与敌国的使节往来,以保证信息不泄露。然后在庙堂上反复研讨磋商,制订具体的作战计划。当发现敌人出现可乘之机时,一定要马上进攻,进攻时首先要夺取敌人所最钟爱的部位,同时,不要与敌人约期决战。执行作战计划时,一定要随着敌情的变化而灵活处置,要有变化,但不是乱变,而是针对敌人的行动来变。所以,开始时要像处女一般沉静,去麻痹敌人,使敌人放松戒备,有机可乘;然后突然发动攻击,如同逃脱的兔子一般迅捷,使敌人来不及反应,丝毫无法抗拒。
【解析】
作为本篇的最后一段,孙子重在阐述“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作战态度。
孙子曾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既然决定了出兵作战,那么必定是“知己”的,也有一定的“知彼”。要想在战争中取胜,那我方首先要做的就是切断敌方的“知彼”,就是孙子所说的封锁关口、毁坏信符、禁止通行、停止使者往来等一系列举动。
孙子又是一贯推崇“兵贵速胜”的,因此要求我们一发现敌人的可乘之机,就要马上进攻。为了达到快速取胜的目的,进攻时一定先夺取敌人所最钟爱的部位,这样才能最大限度打击敌人。
孙子认为,“兵贵速胜”其实就两大原则:前期潜伏时要“静若处子”,以迷惑敌人;后期进攻时要“动若脱兔”,使敌人来不及反应抵抗。